陳弘毅
“法治”這個概念的涵義的澄清,是有它的必要性的??辗汉统橄蟮目谔枺⒉荒艽孀屑毢屠硇缘乃剂?。運用“法治”這個詞語而不小心清楚界定它的定義,是一件危險的事。如果我和你都積極提倡“法治”,而我心目中的“法治”是指“甲”,你心目中的卻是“乙”,那么我們的目標和立場雖然似是一致,其實并不一致。
法學家們都指出,“法治”沒有一個明確的、四海皆準的定義,它是個開放的概念,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解釋。本文將嘗試綜合西方法學主流對于“法治”的理解,分析這個觀念所包涵的不同元素。每一個無素都可看作是法治概念的一個階層,而整個概念就包括很多有不同高度或深度的階層。我們將從最低的、最簡單或原始的階層出發(fā),然后逐漸攀上更高的層次,即更復雜、更豐富的思想。
第一層是社會的秩序或治安。法治的最簡單的意義,是指人民的生命和財產(chǎn)得到保障,不受傷害、侵犯和破壞。這種保障主要是由警察所提供的,他們負責執(zhí)法的工作。雖然這只是法治概念最低或原始的層次,但它是法治的重要元素之一。例如,如果社會發(fā)生騷亂或暴動,法治便受到破壞;如果警方成功地控制暴亂的群眾,法治便得以保存。從這個層次來看,一個法律和秩序的狀況,相對于一個“自然的狀況”。正如霍布斯所說,在自然的狀況里,每個人都是每個人的敵人。人們生活在持續(xù)性的恐懼中,冒著暴力帶來死亡的危險。這是文明和文化的相反。一切人類文明的成就都是建基于法律和秩序的存在的?!白匀坏臓顩r是個殘酷和恐怖的世界,在那里,人淪為禽獸”。
法治概念的第二個層次是關于國家或政府活動的法律依據(jù),這可以用幾種不同的方法加以說明。最簡單的方法是說,不僅人民受到法律的管治,連統(tǒng)治者本身也受到法律的管治,人民與政府同樣被法律所約束,要依法守法。換句話說,法治不單指用法律來統(tǒng)治,也指被法律所統(tǒng)治。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即是說,任何公民、政治領袖或政府官員所做的任何事,都必須有法律上的依據(jù)。例如,如果政府機關或政府工作人員做了一件事,但法律并沒有授權他們這樣做,或他們所做的超出了他們所有的法定權力的范圍,那么受這件事影響的公民便可以到法院提出訴訟,請求法院對那個政府機關或政府工作人員加以制裁,或下令政府要賠償公民因政府的非法行為所受到的損失。這就是說,對于政府的非法活動,人民是有有效的申訴途徑的;而任何政府活動,如果沒有法律的依據(jù),就屬非法,即使這是高級官員的指示或符合國家利益,也屬非法——除非法律確實有授權政府進行這個活動。
法治概念的第二層,即政府的權力必須有法律上的依據(jù),并不能防止政府享有及行使“可以隨意運用的權力”。(是指某一類權力,可以以任何方法行使,以達至任何目的。它的行使不受明確的原則和規(guī)例所規(guī)范;沒有一些清晰和詳細的法律條文去規(guī)定這權力應該怎樣運用。)
法治概念的第三層含義,就是可以隨意運用的權力必須受到限制,應該有明確的規(guī)則去管制權力的行使;法律要有足夠的內(nèi)容去防止法定權力的濫用。在這里我們會遇到一個矛盾。在一個有效率的行政架構里,政府官員需要有些在一定范圍內(nèi)可以隨意運用的權力;如果要他們遵守太多規(guī)則條例,行政程序將變得十分緩慢,無法對迫切的問題作出適當?shù)姆磻?。所以出現(xiàn)兩種相對的要求:一方面,可以隨意運用的權力有助于行政效率;另一方面,如要保障人民的自由和權利,防止政府濫用權力,就需要以具體的法律原則去規(guī)范權力的行使。行使權力的限制始終是程度的問題,決定于這兩種不同的要求的平衡和妥協(xié)。
法治概念的第四個層次,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司法獨立的原則。這其實與上面提到的第二、三層有密切的關系。第二層說政府的所作所為必須有法律的依據(jù),第三層說法律應有具體內(nèi)容來規(guī)范權力的行使,兩方面都是用法律的規(guī)定來限制政府的權力。但由誰來決定政府的行為是否合法呢?答案當然是法院和法官。法院負責解釋法律,把抽象的條例應用于實際的案情。
所以,徒有一套完美的法律是不夠的。如果負責解釋和執(zhí)行這套法律的司法機關和人員并不獨立于行政機關,從而偏袒政府或某一種勢力,或依照他們的指示判案,或者貪污以及在其他方面不遵守司法工作的職業(yè)道德標準,那么法治概念的第二、三層所代表的理想便無法實現(xiàn)。因此,司法獨立是法治的不可缺少的必要條件。至于保障司法獨立的方法,通常包括給予法官較優(yōu)厚的待遇,并保證他們不會隨便被解雇。
第五個層次也是與上面提到的幾層息息相關的。這第五層很簡單,但也很重要,它是說政府行政機關必須尊重和服從法律及法院在解釋和執(zhí)行法律時的判決。例如,如果市民與政府打官司,市民勝訴,法院作出了不利于政府的裁決,但政府卻不肯依照法院的命令去做,那么法治便可算是崩潰了。
第六個層次就是在法律下的平等。它包涵“公平”概念的基本原則:相同的情形,應以相同的方法處理。除非法律另有規(guī)定,否則不應在司法過程里因為種族、膚色、宗教、信仰、財富、地位或勢力等原因而歧視或偏袒任何人。這個平等的原則可以進一步推展下去,要求所有公民都同樣享有獲得律師的服務的權利,使他們在法律上的權益得以充分的保障。這表明,較低下階層的社會人士應得到照顧,根據(jù)他們的需要提供法律援助。
法治概念的第七個層次,是指法律應達到一些基本的公義標準,包括實質的和程序上的公義。程序上的保障是重要的,它使有關部門和人士的辦事方法,更加合乎公義的要求,這也是法治概念的一個重要因素。例如,一個重要的程序原則,便是政府部門不應作出一個不利于一個公民的決定,奪去他的人身自由或其他權益,除非那部門預先通知這個公民,告訴他政府準備作出這個決定,并給他機會去替自己辯護,提出反對這個決定的理由。
法治概念的第八個層面是指一些關于刑法的基本原則。刑法關乎個人自由甚至生命的剝奪,以滿足社會大眾的利益或道德的要求。因為受到影響的東西——自由和生命——是這樣的寶貴,所以,法治的理想要求刑法必須符合一些基本原則,以防止刑法的濫用。
這至少包括以下四個原則。第一,各種刑事罪行的定義和構成因素,應明文清楚明確地規(guī)定,有關條例必須具有穩(wěn)定性,它們的應用結果必須易于推測。第二,除非一個人犯了一種法律上清楚訂明的罪,并通過公平的審判被法院判處有罪,否則不會受到刑罰。第三,關于刑事罪行的法律,法院應盡量給予較狹隘的解釋:除非法律清楚明確規(guī)定某一種行為是刑事罪行,否則它不是刑事罪行。第四,如果某種行為在某一時間不是刑事罪行,就不應在事后通過法律,把這件在較早的時間所做的事當作刑事罪行。
本文要談到的法治概念的最后兩個層次,是法治理想最高和最廣的發(fā)展階段,它們超出了純法律的范疇,進入了政治、經(jīng)濟和哲學的領域。這種思想為很多現(xiàn)代法律工作者所接受。1959年國際法學家協(xié)會所發(fā)表的“新德里宣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法治概念的第九層,是說人民應有權選出自己的政府,政府應向人民負責,為人民服務;同時應保障人權和基本自由,如言論、宗教、集會、結社等自由。
最后,法治概念的最高層次是一種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礎,應該是對于人的價值的尊重。法律應實踐出這個人文理想:每一個人都應該得到尊重和關懷,無論他或她是誰,無論他或她做過些什么,無分種族、膚色、宗教、性別、收入、階級、地位、職業(yè)或其他特點。一個人應受到尊重,不為什么,只因為他或她是一個人,有獨特的歷史、性格和自我。而法治的理想,就是去創(chuàng)造和維持一套原則、規(guī)例、程序和機構,以保障每個人的權益,防止它受到政府或其他人的侵犯,使每個人都有機會過一種合乎人的尊嚴的生活。
根據(jù)這種觀點,人類社會面對的最大挑戰(zhàn),就是去創(chuàng)造一些條件——不單是法律上的,還包括政治、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上的,使社會的成員能過幸福的生活,發(fā)揮他們的潛質,追求他們的理想,享受生命的恩賜。當然,這只是一個理想。悲觀的人不相信這個理想能在很大程度上實現(xiàn),樂觀的人則持相反的看法。無可否認的是,在人類歷史的絕大部分時間,在世界的絕大部分地方,這個理想并沒有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