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祥
對于名師,大多數(shù)工作在教育一線的教師持仰視態(tài)度,感覺高不可攀,從而失去奮斗的目標和動力,久之,對日復一日的重復勞動產生職業(yè)倦怠。本刊刊載此文,旨在為廣大一線教師提供可資借鑒的榜樣。其實,只要努力,每個人都可以有所成就,從而享受到工作的樂趣,體會到教書的價值。
中國古代文人中,我最欣賞的是蘇軾,不僅僅因為他的詩、詞、書、文四絕,更在于他的灑脫,在于那種“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曠達。中文系出身的我,一直希望能從東坡先生身上汲取到自身成長的無盡營養(yǎng),使自己的人生也因為樂觀豁達的情感因子的滋養(yǎng)而煥發(fā)出蓬勃的生機。
依樣畫葫蘆
1986年走上工作崗位后,先是在貧瘠的鄉(xiāng)村中學摔打了十年。最初兩年,生活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特別貧乏的山區(qū)初中。十天中總有八天時間停電,下一次雨,便有三四天時間無路可行。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我養(yǎng)成了閱讀和思考的好習慣。雨日,或者沒有電的夜晚,就著一盞油燈,持一本學生們想方設法為我找來的書或雜志,隨心所欲地閱讀。這種無選擇的閱讀,讓我擁有了十分博雜的知識,天文地理、奇聞逸事應有盡有。這為我的語文課堂增添了無窮的趣味。
1988年離開山區(qū),到了城東7公里外的一所初中。先是開始忙著談戀愛,然后忙著成家,到1990年才開始沉靜下來。這時,因為參加了縣里的優(yōu)質課競賽而獲得了一點資本,更因為縣教研室李樹祥先生的抬舉,我的語文課有了點薄名。趕上學校換了位年輕的校長,在走進我的課堂聽了我一節(jié)語文課后,告訴我說這是他聽到過的最好的語文課。于是,我對語文原本就根深蒂固的熱愛之情,又因人為因素而空前高漲起來。為了能跳出小圈子感受語文,我先是將能夠搜集到的名師教案實錄一課課研究,然后又借助朋友的幫忙,從教師進修學校借來了名師的課堂實況錄像,依靠著一股虔誠的勁兒,一筆筆地將名師課堂錄像記錄了下來,細致到了名師的每一個提問,包括語氣語調的處理。
這種依樣畫葫蘆的模仿,讓我獲得了遠高于其他教師的課堂教學視角。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小組討論尚未形成氣候,啟發(fā)式教學剛剛開始推行時,我就已經(jīng)擁有了比較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
輝煌與磨難
1992年,我承擔起學校的教導工作后,外出學習的機會也相應多了。南下蘇南地區(qū)參觀學習后,我對蘇南教師的教研精神產生了由衷的敬佩。從那時開始,我不再滿足于課堂教學實踐經(jīng)驗的積累,開始動筆記錄自己的課堂,撰寫教育教學體會。遺憾的是,那時的能力實在不夠,所寫的文章,只能在縣教研室的教研通訊上發(fā)表。
1995年,我調入縣中。一個多月后,我又獲得了遠赴鄭州觀摩河南省名師授課展示活動的機會。那次的河南之行中,一個叫王曼的年輕教師的一句話,成了我以后教學生涯中時刻謹記的座右銘。王曼在授課以后的說課中說:“一個語文教師,如果不能隨時更新自己的知識,那么,工作十年后,他的個人水平,也就只能等同于他所執(zhí)教的年級學生的水平?!边@樣的話語,從一個比我還要年輕的省級名師口中說出,其震撼力別人也許沒有感覺,于我卻是振聾發(fā)聵?;氐綄W校后,我開始變得勤奮,一度由于滿足于小范圍內的成績而生發(fā)出的沾沾自喜,也被無名的緊張恐懼所替代。我又開始發(fā)奮讀書,開始一點點地研究魏書生,研究河南的目標教學法。
1997年,我開始在縣中揚名。先是在所有骨干教師參加的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上壓倒了眾多縣級名師而奪得一等獎;又在市里的教學錄像大賽中獲得好成績;幾篇教學文章,也都在縣教研通訊的頭稿位置刊載出來;教研室也聘我做特約語文教研員;本科函授文憑也拿到了手。這年,可能是我初中教學生涯中最輝煌的一年。
1998年,磨難降臨了。我和其他十余位教師開始競爭8個中級職稱名額。暗中計算各自取得的成績,我深信沒有人能達到我的高度。遺憾的是,這種群眾投票的職稱評定模式,任何教育教學上的業(yè)績,都抵不上晚間坐在一張桌子上搓麻將所營造出的感情。所以,我當然地落選,而且這樣的落選,一直延續(xù)到三年之后,直到2001年,我才評上了中級職稱。
說實話,職評的不如意,跟我的個性有著密切的關系。我是一個從不在意別人看法的人,特別是當我沉浸到了語文教學的探究快樂中之后,就基本上不和他人有工作之外的情感聯(lián)系。前兩年的失利,我基本上用一種坦然的心態(tài)應對過去,因為通過職評的,畢竟都是和我具有相同資歷的同事。與其花費時間和精力去為已經(jīng)成為歷史的事情傷神,不如在語文教學上多多投入,做出讓別人不得不刮目相看的成績?!耙凰驘熡耆纹缴?,過分看重了這個職稱,反而讓別人瞧不起了。
在這種并不亮麗的日子里,語文教學成了我最知心的朋友。公開課越上越多了,但凡大點規(guī)模的展示課,總有我的身影在講臺上出現(xiàn)。文章也開始寫得順手了。參加國家級、省級的論文競賽,也不再是空手而歸。2000年,我獲得了全省論文競賽一等獎。2001年,獲得了市高中優(yōu)秀教師示范課第三名。這些逆境中獲得的成績,我想,應該是歸功于從東坡先生那里繼承來的超然境界吧。
活躍在網(wǎng)絡
網(wǎng)絡的出現(xiàn),為我打開了更為廣闊的視野。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語文教學研究,為我提供了直接接觸名師的機會,也為我不安分的心找到了放飛的空間。2003年9月,我從安徽來安“瀟灑”地來到了江蘇長江邊上的小城儀征。在這個秀美的小城,開始了我全新的語文教研之路。
在儀征的第一個學期,我的工夫基本都花在了課堂上。課堂的鮮活生動,成了我追求的唯一。我是一個在課堂上充滿激情和詩意的人,這份激情和詩意,催生出了我課堂中的溫度,讓我的語文課具備了一種詩意的想象空間和激情的震撼力。
2004年起,我開始了網(wǎng)絡寫作,并開始活躍于一些教育論壇。先是隨意地看帖跟帖,后來也發(fā)點主題帖,然后又開始參加一些期刊的網(wǎng)絡征稿。于是,從2004年的盛夏時節(jié)開始,我擁有了印成鉛字的名字。而且這樣的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網(wǎng)絡寫作,為我提供了一個檢省自己思想、檢驗自身實力的空間。
起先的文字總是很雜亂,如同我最初的閱讀。后來,隨著興趣的逐步轉移歸位,我的網(wǎng)絡寫作便集中到了教育評論和教學探究上。2004年,我在語文教學方面主要寫了一些課堂片段。2004年10月發(fā)表在《中國教師報》上的《一道試題的開放式訂正》,是我的第一個課堂實錄性片段。2004年11月,在《中學語文》期刊上發(fā)表的《主體實踐性閱讀條件下的文本資源開發(fā)》,是我的第一篇正規(guī)語文教研論文。
以《主體實踐性閱讀條件下的文本資源開發(fā)》為起點,我開始了被我自己命名為“主體實踐性閱讀”的語文學習法探究。同時,也開始關注網(wǎng)絡上眾多的課堂實錄,并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對這些課堂進行點評,自己也嘗試著把一些授課感覺良好的課做成實錄。這段時間,我先后完成并發(fā)表了一系列語文教學方面的文章。
語文教學實踐,催生了我的教研文章。經(jīng)過一年半時間的積累后,我開始盤點自己的這點收成。我把它們依照不同的主題,歸結成了兩個文集。面對這些曾凝集過自己心血的東西,我的心里浮起的竟然沒有什么特別的興奮和激動。往事已矣,這些文字,只能算是已過不惑之年的我“老夫聊發(fā)少年狂”時的產物吧。這樣的文字,放置到時代的教學潮流中去,是可以用來迎迓“山頭斜照”,還是可以用來沐浴“料峭春風”,我無從知曉。但有一點我是明白的:在教育的路上,同樣不要把成功的希望過分寄托在救世主身上,能夠拯救自己的,最終還是自身的努力。
(作者地址:江蘇省儀征中學郵編:211900)
責編:葉萬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