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高中《中國古代史》教材(全一冊),有這樣的表述:“約公元前2970年,禹建立夏朝”;“約公元前1600年,黃河下游的商部落,在首領湯的率領下,發(fā)兵討桀,大敗夏兵”;“約公元前1046年,雙方在商都郊外牧野展開激戰(zhàn)”[1]。這三個歷史紀年是從何而來,是傳世歷史文獻的記載,是出土文獻的記載,還是近幾年來考古發(fā)掘的新成果,《教師教學用書》(《中國古代史》全一冊)[2]沒有明確的注釋;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高中《中國古代史》教材是這樣表述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我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盵3]這與傳統(tǒng)的說法不是相悖嗎?教材的表述是不是有誤?廣大中學歷史老師疑慮重重。
其實,這其中隱藏著一個重大的歷史學術問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高中《中國古代史》教材與1992年版高中《中國古代史》教材相比,有很大的改進,諸如內容、體例、練習題、裝幀等方面,而吸收近年來一些史學新成果就是其中的一個變化。2003年版高中《中國古代史》教材中涉及的先秦歷史紀年問題,是吸收“夏商周斷代工程”階段性成果的具體體現(xiàn)。
“夏商周斷代工程”是對我國上古夏商周三代各個時期相對和絕對年代所作的進一步研究和測定。
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發(fā)祥地之一的中國,在古史的分期問題上一直留有缺憾:我國上古的確切年代只能推到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在此以前的10位周王只有厲王、穆王有確切紀年,其他均殘缺;夏、商則只能講大約起迄于公元前多少世紀。而夏商周三代在我國古代文明歷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它關系到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說的成立。在人類社會中,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fā)展無不體現(xiàn)在歷史的進程中。就歷史學而言,年代學又成為重中之重,宛如人體的骨骼,沒有它作支撐點,發(fā)生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中的事件就無法進行排列、歸納、比較。因此,1995年底國家成立了夏商周斷代工程領導小組。在組織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專家進行了可行性論證后,于1996年5月正式啟動了這項工程。其目的是想通過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結合,兼用考古學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進行多學科交叉研究,將夏商周時期的年代學進一步科學化、量化,為深入研究我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和發(fā)展打下良好基礎。
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斷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初步確定夏朝起始年代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約為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為公元前1046年。
雖然取得的這些成果只是階段性的,還有待于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但它所產(chǎn)生的意義卻非同凡響。特別是《夏商周年表》的公布,把我國歷史紀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對今后先秦史和中國文明史的研究必將產(chǎn)生重大影響。
參考文獻
[1] 高中《中國古代史》(選修).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2] 教師教學用書(中國古代史全一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3] 高中《中國古代史》(選修).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9).
(責任編輯 關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