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觀察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臨床療效。方法:將100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西藥組(對照組)50例用嗎叮啉、西沙比利治療;中西醫(yī)結合組(治療組)50例用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服枳實消痞湯治療。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8%,對照組為72%。結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FD療效較好。
關鍵詞:消化不良;中西醫(yī)結合療法;枳實消痞湯
中圖分類號:R5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05—0017—01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一組原因不明的未發(fā)現(xiàn)有器質性或全身性疾病的慢性持續(xù)性或反復發(fā)作性的腹部不適癥狀。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改善以及工作就業(yè)壓力加大、運動量減少,我國FD發(fā)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筆者運用中西結合治療FD50例,取得一定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觀察病例為本院1999~2005年符合FD診斷的門診或住院病人共100例。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50例,男18例,女32例,年齡20~75歲,平均年齡47.5歲;病程3周~16a,平均5a;治療組50例,男19例,女31例,年齡21~73歲,平均47歲,病程2周~15a,平均4.7a。2組病例性別、年齡、病情、病程大致相同,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參照羅馬Ⅱ標準確診。在過去一年內至少12周有以下癥狀:(1)持續(xù)或間斷性上腹正中疼痛或不適;(2)上腹痛和上腹不適未能在排便后緩解并未見有糞便次數(shù)和外形的改變;(3)經胃鏡檢查結果顯示淺表性胃炎;未發(fā)現(xiàn)有器質性病變及潰瘍病變;(4)腹部B超未見異常。
1.3臨床表現(xiàn)不規(guī)則的上腹疼痛不適,進食后癥狀加重,上腹飽脹,早飽。噯氣,惡心,嘔吐,或反酸,食欲不振,精神差,腹平軟,劍突下壓痛或壓之不適。舌淡紅,苔白或膩,脈弦或細。
2、治療方法
2.1對照組 口服西沙比利(普瑞博恩CIS),每次5mg,每天3次;嗎叮啉每次10mg,每天4次。
2.2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服枳實消痞湯。枳實消痞湯處方:黨參15g,炒白術15g,茯苓15g,炒麥芽20g,半夏15g,厚樸15g,炒神曲15g,干姜10g,黃連5g,木香10g,枳實15g,甘草5g。加減:痰濕重苔白膩加藿香、蒼術各25g,竹茹10g,氣虛者加山藥15g,黃芪30g,肝郁氣滯者加柴胡12g,郁金、香附各15g,飲食積滯者加炒萊菔子20g,雞內金15g,莪術10g,寒熱錯雜者加吳萸3g,黃芩15g,每日1劑,加水300ml,煎30min取汁150ml,共煎3次,分3次口服。
2組病例均連續(xù)治療4周為1療程,療程結束統(tǒng)計結果。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參照文獻按6個主癥上腹飽脹(早飽,噯氣)、上腹痛、惡心、嘔吐和反酸的改善情況判定:癥狀改善,半年內無復發(fā)者為顯效;癥狀改善,3月內無復發(fā)者為有效;癥狀改善,1月內無復發(fā)者為好轉;癥狀無改善者為無效。
3.2治療結果見表1。
4、討論
FD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認為胃腸動力障礙可能是其主要原因。中醫(yī)學根據臨床主癥的不同分別歸屬于胃脘痛,嘔吐等范疇。病因歸為后天失養(yǎng),脾胃損傷,納運失職;肝郁脾虛,氣滯血瘀,痰濕中阻,升降失調導致胃腸功能紊亂。臨床以腹痛、腹飽脹、早飽,惡心嘔吐,反酸為主要癥狀。根據病機筆者以枳實消痞湯配合西沙比利、嗎叮啉中西結合治療。枳實消痞湯具有消痞除滿,健脾和胃,行氣止痛,燥濕化痰之效。FD乃虛實相兼,寒熱錯雜,皆因脾胃素虛,升降失司,寒熱互結,氣壅濕聚而致。方中以枳實消痞為君,以厚樸行氣除滿為臣,四君湯健脾扶正,以焦三仙消食和胃,瀉心湯辛開苦降,現(xiàn)代藥理研究此方具有增強腸胃功能,促進粘膜修復,調節(jié)胃腸道免疫功能。配合西藥胃動力藥并用取長補短,優(yōu)勢百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