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尚榮
課程改革中,我常常被教師們的創(chuàng)造性所感動。孫雙金的情智語文,竇桂梅的主題教學,王崧舟、周益民的詩意語文、詩化語文,薛法根的組塊教學……他們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從自己的教學特點出發(fā),通過潛心研究和實驗,表達對課程、語文教學獨特的理解和主張,探索實施新課程和進行語文教學改革的新途徑和新方法,展現(xiàn)自己教學的特色和智慧,追求和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倡導教師個性化教學和形成教學風格是課程改革的題中之義:新課程為教學方式的多樣化留下了很大的空間,為各種教學風格的形成提供了更多的機會、更好的環(huán)境和更高的平臺,同時也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可以說,現(xiàn)在倡導教師形成教學風格比以往任何時候意義都大,也比任何時候的可能性都更大。
風格是一種境界
孫雙金老師為了研究情智語文設置了若干小課題,有目的、有計劃地推動研究的深人,教學專題是其中一個重要課題。在他設計的《走近李白》的專題中,先以“李白是仙"為主題,讓學生在學習古代詩詞中走近李白,走向中國的詩性智慧文化,又懷著民族的精神和情懷走向世界。教學中他以李白的經(jīng)典絕句為主塊,用故事來串聯(lián)和推進,以吟誦、想象、比較等為主要方法,引導學生欣賞和感悟李白的仙風道骨。教學中,孫雙金始終向學生的問題敞開,敏銳地抓住和開發(fā)教學細節(jié),學生情緒狀態(tài)是放松的,但思維狀態(tài)和智力學習卻是緊張和積極的,教學過程如湖水一波又一波,又如海水一浪高一浪。孫雙金還表示,他將以“李白是俠"、“李白是人”為主題繼續(xù)他的專題教學研究。孫雙金已經(jīng)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獲得了教學實驗的成功,使自己的教學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
的確,風格是教學的境界:歌德說:“風格,這是藝術家所能企求的最高境界?!彼€說:“在我看來,唯一重要的是給予風格這個詞以最高地位,以便有一個用語可以隨手用來表明藝術已經(jīng)達到和能夠達到的最高境界、”藝術是如此、教學亦如此,李吉林的情境教學已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方法,而是讓學習在情境中發(fā)生,解決了符號學習的難題、這是最高境界。正因為如此,風格也是教師成熟和成功的標志。雨果說得好:“沒有風格,你可以獲得一時的成果、獲得掌聲、熱鬧、鑼鼓、花冠、眾人陶醉的歡呼,可是你得不到真正的勝利、真正的榮譽、真正的桂冠”事實已不止一次地告訴我們,不少教師獲得了一節(jié)課的成功、一時的成功,卻未能獲得“真正的勝利”,原因就在于他們還未貞正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雨果還說:"風格是打開未來之門的鑰匙。”教師的未來是美好的,但美好的未來需要我們?nèi)?chuàng)造誰在風格的研究和追求中走在前面,誰就能蠃得未來的成功。
風格不是少數(shù)名師的專利而應是所有教師共同的追求因為風格具有相對性、具有不同的層次和水平。事實上,教師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也有一定的教學特色,問題是,其特點還不清晰,其特色還不鮮明,對教學風格的追求還不自覺。如果我們所有的教師都有追求教學風格的強烈意識和扎實的行動,教學的未來是輝煌的,未來的教學是成功的。
風格的“個性”
對《珍珠鳥》的解讀有許多爭論、竇桂梅為此從不同的角度對《珍珠鳥》的主旨作了深入的研究。在對小鳥的解讀中,她“讀”到了人在小鳥馴化中的專心與耐心,以及從內(nèi)心深處釋放出的愛心,贏得了小鳥的信賴;在對大鳥的解讀中,她“讀”到了大鳥的“再三呼喚”,大鳥呼喚人類必須用寬廣的胸懷放飛它們,而不是馴養(yǎng)和玩賞;在對“人與鳥"關系的解構中,她認為“人與眾生物同在的世界里,如果我們說‘以人為本,也就失去了信賴最基本的前提,即平等?!薄耸菍儆诖笞匀坏?,而不是自然屬于人的。于是她讀到了自己心中的“主題”——信賴,并以此進行獨到的教學設計。而這一教學設計又是基于她的“三個超越”理念下的主題教學。應該說,竇桂梅的教學風格是鮮明的:激情中的哲理立足教材的豐富,主題的鮮明以及所表現(xiàn)出來的“兒童深度"。由此,我們可以對教學風格的主要特征作些初步概括。
其一,獨特性。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同樣,世界上也沒有兩個人的風格完全一樣。老舍說:風格是各種花的特有的光彩和香味。席勒說:最理想的風格具有“最高度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首先表現(xiàn)為教者的獨特視角和獨特解讀,竇桂梅對《珍珠鳥》的深度理解使她的教學風格具有思想的張力和立體感。這種獨特性實質上是獨創(chuàng)性:張學青老師教《月光啟蒙》,從民謠、童謠說起,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并把“啟蒙"的意蘊隱伏其中;由“長歌謠”去領會歌謠的“根”及蓬勃生機的韻味和深意;在月夜之美妙、民歌童謠之美妙、母親聲音和母愛之美妙中去領會不識字母親啟蒙童心的智慧與才華?!按罅恳M民謠,捕捉課文微妙的意義,讓語文課堂變成溫暖生命的記憶?!彼龑φn文內(nèi)容的獨特處理、教學方法的獨特運用、表達方式的獨特設計,體現(xiàn)了教學風格的創(chuàng)造性。
其二,藝術性。詩意語文、詩化語文不是教學語言的浪漫、華麗,不是脫離語言文字根基的漂浮,也絕不僅僅是教學方法的新穎和靈活,而是對審美風貌的生動展現(xiàn)、更是“抽身而出、透過艱辛、仰望神明"(海德格爾語)的創(chuàng)造。其間,當然充溢著教學的藝術性,教學風格是教學藝術的凝練,藝術使教學風格展現(xiàn)審美風貌,藝術性是教學風格的重要特征。尼采深刻地指出,藝術是“出場的方式”。教學本身就是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充滿著藝術性,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的本身又更具創(chuàng)造性和藝術性。語文教師應以“藝術"的“出場方式"來設計教學過程,而這種出場方式將是“對生命最強的刺激"(尼采語)。盛新鳳老師教《青海高原一株柳》,重點品味“撐立”、“佇立”兩個詞語:一品“撐立”,欣賞樹的高大粗壯;二品“撐立”,感受樹的堅強不屈;再品“佇立",欣賞樹的傲立雄姿。這樣,從“撐立”到“佇立”,在學生心目中完善柳樹的形象,以此輻射全文,既感受了優(yōu)美語言,又感悟了柳樹的精神。的確,教學藝術性在于創(chuàng)新教學的方式。教學之所以有魅力,之所以讓學生把語文當作一件珍貴的禮物來領受,正在于教學風格具有吸引人、感動人、啟發(fā)人的藝術力量。
其三,穩(wěn)定性。丹納說:“一個藝術家的許多不同的作品都是親屬,好像一父所生的幾個兒女,彼此有顯著的相像之處?!苯處煹倪@堂課與那堂課,記敘文教學與童話教學方法肯定是不同的,但他的風格應是統(tǒng)一的。成熟的教學風格不是偶爾為之,今天如此,明天又改變。穩(wěn)定性是教學風格的又一重要特征。教學風格的穩(wěn)定性首先是教育理念和主張的穩(wěn)定和統(tǒng)一,其次需要教學方法在提煉以后的“固型”,在實踐中不斷強化和豐富。正如建筑師所說:“風格是共同特征在表現(xiàn)上的不斷重復?!钡牵€(wěn)定絕不意味教學風格是靜止的,甚至是僵化的,相反,教學風格應當在實踐中不斷調整、豐富、完善和發(fā)展。穩(wěn)定性是教學風格的特征,發(fā)展性則是教學風格的生命。這種發(fā)展性,意昧著教學風格具有時代特征,彰顯時代意義和時代色彩。風格的基本要義
風格不是面具,不是用來裝扮和掩飾自己;風格不是“沒有劍的鞘、空空如也的漂亮的箱子”(別林斯基語),而應有實在的內(nèi)核和內(nèi)容;風格不是技術,不可模仿,更不是用來炫技和表演,而有其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追求并形成教學風格,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關鍵是要深人理解、準確把握教學風格的基本要義。
要義之一:思想一教學風格的內(nèi)核。不少學者和文學家對風格作過深層次的描述。福樓拜認為“風格是思想的血液",別林斯基則認為風格是“思想的浮雕”。風格離不開思想,風格靠思想站立,風格用思想雕刻而成;風格懷著思想行走,風格表達的是思想;有思想內(nèi)涵的教學風格,才會如希臘文所認為的風格是“直線體”,如拉丁文所認為的風格是“雕刻刀”。才會有思想的深度和張力。
圣??颂K佩里的《小王子》曾被周益民老師用來進行兒童文學閱讀教學和兒童文化的研究。圣??颂K佩里的作品充滿著哲學的隱喻,不對這些隱喻進行深人的理解,將會使《小王子》停留在奇妙和好玩的淺表層次。周老師作了深度解讀,從流動的詩句中,捕捉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詞一馴養(yǎng)。他引導學生思考:“玫瑰成了王子的唯一,王子也是狐貍的唯一……這一切的一切,原來都是一一馴養(yǎng)?!薄澳阆蛲@種馴養(yǎng)嗎?”“能說說你理解的馴養(yǎng)嗎?”“小王子說的馴養(yǎng),跟我們原先認識中的馴養(yǎng)意思一樣嗎?”“馴養(yǎng)需要什么,還需要什么?”等等,一連串的追問,一步一步把學生思維引向深人。在學生朗讀以后,周老師深情地說:“本質的東西是看不見的……你必須對你的玫瑰花負責?!缎⊥踝印肥且粋€動人的童話,但我想它又不僅僅是一部童話。”思想就在問題的敞開中、追問中、在富有挑戰(zhàn)性的思維中,而這一切又離不開教師本身思想的敏銳和深度。就這樣,教學風格裹挾著思想,像是意義的溪水在課堂里流動,在師生的心靈里撞擊。
要義之二:道德一教學風格的倫理意義。加拿大教育現(xiàn)象學者馬克斯·范梅南曾說:教學即技術,即教育學。的確,教學是一種技術,但它更具有教育學的意義。雅思貝爾斯說:“教學活動不僅是讀、寫、算技能的獲得,而且是以此開始參與精神生活。”諾丁斯進一步指出:“倫理,上有考慮的教師應把教學視為一種道德事業(yè)?!币虼?,課堂首先應是道德課堂,教學風格必須具有道德感。這種倫理上的考慮使教學風格體現(xiàn)教育的宗旨,回歸教育的最高目的和最后目的一道德,。
道德是人為的,也是為人的。教學的道德聚焦在如何發(fā)現(xiàn)兒童和對待兒童上,即讓兒童去創(chuàng)造,讓兒童去享用創(chuàng)造的快樂。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qū)實驗小學進行兒童詩創(chuàng)作的實驗和研究,不少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寫出了漫溢著童心童趣童樂的詩。一年級學生王心遠寫《夢中》:“夢中/我把小手伸出來/讓它透透氣//夢中/我把小腳踢出來/讓它散散步/夢中/我把小屁股鉆出來/讓它乘乘涼/夢中/我一個噴嚏/嚇得媽媽跳了起來/驚醒了/看著我的睡相//媽媽心疼得/把我的小手、小腳、小屁股/一個一個藏進暖融融的被窩/于是,香甜的夢又開始了……”。小朋友的創(chuàng)作印證了一個真理:童心即創(chuàng)造力。兒童詩創(chuàng)作的實驗和研究帶來了北侖區(qū)實小語文教學新的風貌和特色,初步形成了以詩育人的教學風格,珍重、開發(fā)了童心,讓學生詩意地棲居在課堂里一這是最大的道德。如果教學風格與道德分離、甚至背離,那么,這絕不是真正的教學風格。
要義之三:智慧——教學風格的文化品格。教學中,與智慧糾纏得最厲害的是知識。我們并不輕慢知識,更不否定知識,智慧也邀請知識的加入,但知識并不等同于智慧。問題的實質在于,智慧“比知識更模糊,但更偉大,在教學過程中更居主導地位”(懷特海語)。我們的任務是,用智慧統(tǒng)領知識,把知識轉化為智慧,在智慧的引領下尊重知識,但又能辨別和選擇知識,更能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知識。教學風格這把雕刻刀就應具有這神奇的力量,點擊兒童的心靈,點化兒童的悟性和靈氣,讓他們伴隨著問題、好奇心和想象力去生長智慧。若此,教學風格就培育了自己文化的特性和品格,教學風格才是最具魅力的。
薛法根的教學智慧就在簡約、典雅之中。有人說他教《愛如茉莉》,像是在教一首淡淡的詩,風清云淡。在朗讀中,在母女、父女的對話中,領會那種浸潤在生命中的芬芳與光澤,在對茉莉的潔白與純凈的欣賞中,體昧那鉆到心中的縷縷幽香。所以大家評說薛法根,“課如榮莉”。是的,智慧是不張揚的,更不炫耀,智慧是細膩的,它存活于細節(jié)之中。薛法根用簡約的方式,以談話式的語調,讓學生在放松的心態(tài)中學習,學到:了知識,學會了領悟,學會了思考,智慧悄悄地生長,有如輕輕開花的茉莉。
教學風格的思想內(nèi)核、道德意義、智慧品格一齊指向學生的發(fā)展。教學風格之魂是愛學生,讓學生愛學習、讓學生充分發(fā)展。其實,教學風格的形成不能離開學生。馬克思認為,藝術的創(chuàng)造既不能脫離創(chuàng)造主體,也不能脫離創(chuàng)造對象,從根本上說,是主客體之間某種性質的實踐的能動統(tǒng)一。離開學生的參與,教學是不完整的,教學風格的形成也是不可能的。往本質上說,離開學生,就是輕視學習,輕視學習就缺失了教學的真義與核心,當然也就無教學風格可言。
風格的追求
追求與形成教學風格絕非易事,但也絕非高不可攀;優(yōu)秀教師有更多的條件與機會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但教學風格也絕非少數(shù)教師的“專利”。教學風格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來不得急功近利和半點浮躁。從成功者的案例及長期的實踐來看,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有目的有計劃地去追求。
首先是要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法國啟蒙運動時期的博物學家、文學家布封認為,作品所含的知識、事實都是身外物,但“風格卻是本人”。的確,風格是人格的外在表現(xiàn),風格是“特殊的人格”。經(jīng)典的例子是李卜克內(nèi)西談馬克思的風格:“馬克思的風格就是馬克思本……創(chuàng)作《資本論》的馬克思,寫作《霧月十八日》的馬克思與寫作《福格特先生》的馬克思,是三個不同的馬克思。盡管有這些不同,但還是同一個馬克思;在三位一體中仍然有一種統(tǒng)一——偉大人格的統(tǒng)一,這種人格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表現(xiàn),然而又是始終如一的?!币虼?,研究風格必須研究人格,形成風格首先是塑造人格、完善人格;形成風格的過程是塑造人格的過程,在完善人格的過程中去努力提煉和形成風格。
人格是一個很難定義的概念。美國人類學家拉爾夫·林頓將人格定義為“適合于個體心理過程與狀態(tài)的有組織的聚合體”。教師的人格從整體上反映了教師的思想、道德、智慧、價值觀和心理狀態(tài)。塑造和完善人格要去改善這個“有組織的聚合體”。李吉林在長期的教改實踐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理想,并使理念和理想提升為信念,成為她的人格特征。她說:“我,一個長大的兒童。一個質樸又極富哲理的教師人格的概括,表達了自己人格的完善和崇高、她告訴我們,教師人格的核心是愛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當自己是長大的兒童的時候,才能懂得兒童和尊重兒童,才能發(fā)現(xiàn)兒童和開發(fā)兒童的可能性,同時又能引領兒童和提升兒童。教師人格的完善,應筑起一塊精神高地,頭上應高懸燦爛的星空,心中永駐道德律令。這樣,人格的完善和崇高,展現(xiàn)在外的則是教學風格的審美風貌。
其次,要形成自己正確而堅定的教育主張。教學風格的獨特性首要的是教育主張的獨到。教育主張是教育思想的具體化,是教育見解和觀點的提煉,是在理論指導下,在實踐和研究中逐步形成的個性化的教育理念、理想、價值、立場、方法等的“合金”。教學風格必須用教育主張來支撐,不同的教學風格是不同教育主張下教學改革探索和實驗的結果。孫雙金認為情感與智慧是學生學習語文、提高素養(yǎng)的兩個密碼,因此他主張情智共生使語文學習有一個質的飛躍;竇桂梅形成了語文教學“三個基于三個超越”的主張,學生在豐富的資源中獲得心靈的開放、思維的活躍,顯然,“超越”的主張指向了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薄俊生主張語文學習,著眼于學生成人而非成事,著眼于應世而非應試,以此構建發(fā)展性的語文教學……如此等等,正確而堅定的教育主張使教學風格獲得了靈魂,始終有鮮明的方向感和追求的價值。
再次,追求和形成教學風格要善于分析自己、總結自己、提升自己。要分析自己的氣質類型,應當承認氣質類型對風格的形成起著基礎性作用;分析自己的知識背景和知識結構的特點,以此探索教學風格的特點;分析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和教學特點,堅持從教學方法改革人手,揚自己所長,并加以概括和提煉。要努力讀書,改善自己的心智,昆曲《班昭》的唱詞:“最難耐的寂寞,最難拋的榮華,從來學問欺富貴,好文章在孤燈下?!蔽覀儾槐卦凇肮聼粝隆?,應在學習的共同體中,但是心中的那份淡定、那種耐得住寂寞的境界我們必須堅守。心智在讀書中改善,風格在豐盈的心智中孕育。要堅持研究,做研究型教師。善于發(fā)現(xiàn)教學改革的問題,又善于把問題梳理成有價值的課題,邊研究邊行動,邊研究邊豐富自己的理論素養(yǎng),邊研究邊發(fā)現(xiàn)自己的個性特點與風格傾向。只要堅持,教學風格定會在學習、實踐、反思、研究中,從“尖尖角"發(fā)展為教學風格。
風格是“在眾多的合唱聲中凸顯出獨唱者的旋律”。風格的形成需要一個優(yōu)秀的“合唱隊",也需要獨唱者良好的素養(yǎng)和獨特的演唱藝術。催發(fā)思想、催生活力的生機勃勃的課程改革,定會培育出更多更美的獨唱者的旋律——教學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