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wèi)鋒
我曾聽過不少名師的課,也在各種教學雜志上看到過不少名師的經典課堂實錄,總想把他們的精彩移植到自己的課堂中去,可結果卻是“畫虎不成反類犬”,效果總是不盡如人意,于是就抱怨自己的學生不行,不懂得配合。近期拜讀了肖川先生主編的《名師備課經驗(語文卷)》一書后,我恍若醍醐灌頂,意識到自己也許已經找到破解這一困惑的鑰匙。
這本書中一共介紹了17位名師的備課經驗。每一位都是響當當的、經驗非常豐富的一線教師。他們對于備課都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其中給我啟示最大的是于永正、周益民、竇桂梅三位小學語文界的特級教師。
以前我認為備課就是寫教案。而于永正老師把備課分為顯性和隱性兩部分,寫教案屬于顯性備課,而比它更重要、更需要教師下功夫的是“隱性備課”。于老師把“隱性備課”細分為備字詞、備朗讀、備作者的布局謀篇和遣詞造句、備練習、備學生等幾個方面。
作為一名年逾花甲、早已蜚聲大江南北的特級教師,于老師備課時在朗讀上花的功夫,讓我這個年齡不到于老師一半的后輩汗顏不已。備任何一篇課文,于老師都力求把課文讀活:“讀《賣火柴的小女孩》,學生聽了不潸然淚下;讀《小稻秧脫險記》,小朋友聽了不手舞足蹈;讀《桂林山水》,同學們沒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我便認為范讀是失敗的,因為我沒有把課文讀活?!笨赡苷怯诶蠋熯@種關注細節(jié)、追求完美的精神,才鍛造出了無比精彩的課堂。
“語文教師需要尊重童年的權利,需要一雙孩子的眼睛,一顆孩子的童心,應該是一名‘長大的兒童。他首先要以孩子的視角,孩子的角色閱讀教材。”這是年輕的特級教師周益民老師給我的啟示。他在備課時經常以不同的角色走進教材,除了扮演孩子的角色,還有作者的角色。他在《為課堂蓄積智慧、快樂和力量》中談道:“‘我是作者要力爭準確還原文字傳載的信息,真切地走近,實在地揣摩,從而還原或者重建作者的感情世界。”是啊,當學生在課堂上被作者的感情感染,他們所得到的就不再僅僅是一種知識,而是一種熏陶,關于人生和修養(yǎng)的熏陶。這種熏陶,就來自于教師備課時“入情入境”地對作品的解讀和鉆研。
過去,當課上得不順利、學生學得不主動的時候,我總是去抱怨學生,卻很少從自己身上去找原因。特級教師竇桂梅的文章給我好好上了一課:她在外地的學校上了兩次《再見了,親人》,都很成功。后來第三次上時,她感到課堂氣氛不活躍,教學效果不明顯。課后,她沒有埋怨學生,而是認真檢查自己,反思教學過程各個環(huán)節(jié)中自己存在的問題,尋找答案,并對教案進行了重新設計。是啊,備課不是單一的直線運動,而是循環(huán)往復的圓周運動,只有課后不斷去總結,不斷地反思,進行二次甚至三次備課,我們才能不斷地超越自我,走向成功。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已經成了很多人的成功秘訣。教師可感可觸的巨人是什么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名師”。也許現實中的我們與名師還相差十萬八千里,也許蒼天注定我們永遠也不可能成為名師,也許我們只是在拷貝名師的精彩,但如果我們也能像名師那樣去備課,我們的課堂同樣也會精彩無限。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海安縣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
(《名師備課經驗(語文卷)》,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