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磚漢瓦,唐風宋雨,古典詩詞構(gòu)成了我國古代詩歌百花園的絢麗多彩,并以其不朽的思想價值和卓越的藝術(shù)成就澤被后世,源遠流長。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在言談和寫作中,一句精當?shù)脑娫~名句的引用,往往會使談吐生色,文筆增輝,起到畫龍點睛、言簡意賅和意趣橫生的作用。其實,在我們的作文中,古典詩詞的作用并不僅限于這樣的尋章摘句、錦上添花,稍加留心,完全可以從中學到更多的作文技巧。
一、立意新穎,另辟蹊徑
立意就是作者為文章確立主題,它是文章的綱,文章的靈魂。立意新穎,就要善于在選材時另辟蹊徑,避免與人雷同,或者善于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如古詩:
題西林壁
蘇 軾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從不同的方位可以看到山的不同面目,這本是尋常生活中的現(xiàn)象。詩人卻由此引申出具有一定普遍意義的哲理:局外人有時比局內(nèi)人更易看清事物的本相,“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相傳蘇軾來到廬山,為廬山雄奇秀麗的美景所吸引,一時詩興大發(fā)。正欲提筆,忽然想起了李白在此寫下了有名的《望廬山瀑布》,立時頓住:寫吧,要是步人后塵,豈不遺笑后人?不寫吧,這胸中詩情澎湃啊。畢竟是大才子,稍加考慮,就拿定了主意:你李白寫的是寫景詩,我蘇軾就來首哲理詩吧!
轉(zhuǎn)念之間,立意煥然,一首《題西林壁》從此與《望廬山瀑布》并垂千古。
如學生話題作文“閱讀”,一生巧擬題“閱讀身邊的人”,通過“每一個人都是一本可讀的書”很巧妙地入題,很自然地寫到閱讀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如果不是巧轉(zhuǎn)角度,和眾多的學生一樣寫閱讀某一本書,又怎會有如此新穎的立意來深深吸引和打動讀者?
二、構(gòu)思巧妙,尺水興波
近年來,由于作文文體不限,大量新式文體被引進作文中,為作文的構(gòu)思增添了新意。但“文似看山不喜平”,在文章內(nèi)部,波瀾起伏、富有吸引力的情節(jié)往往更能贏得讀者和閱卷老師的青睞。像元曲:
(雙調(diào))潘妃曲
商 挺
戴月披星擔驚怕,久立紗窗下,等候他。驀聽得門外地皮兒踏。則道是冤家,原來風動荼蘼架。
這首小令描寫一個多情的女子,在披星戴月的夜晚,懷著擔驚受怕的心情,久久地佇立在紗窗下面,等待著她的意中人。忽然聽到門外有腳步聲,以為自己等待的人來了,心中充滿了喜悅。可是再仔細一聽,原來是一場誤會,她把風吹荼蘼架的聲音誤認為是情人的腳步聲,這時希望又變成了失望。
這首小令在構(gòu)思上很有特色。把風吹荼蘼架的聲音誤認為是情人的腳步聲,這是很富有戲劇性的藝術(shù)處理。它表現(xiàn)出等待情人、急盼情人的入神的境界,用誤會法增加了作品的波瀾與情趣。這是古典詩詞常用的手法。
要使文章具有波瀾起伏曲折多變的特點,就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矛盾點,在布局上注意情節(jié)的合理安排,如伏筆、誤會、巧合法的運用,懸念的設置,高潮的布置以及高潮之間的準備與鋪墊,都要有一個全盤的打算。這樣才能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如《醉人的春夜》寫陳靜自行車出了毛病,恰遇一個小伙子路過,不但不相助,還似乎有點幸災樂禍。小伙子告訴她修車地點,陳靜以為他是個流氓,在玩手段誘她上當。修好車子,小伙子要5元錢,陳靜以為是“敲詐”。其實小伙子沒有反常動作,也不要修車費,這一連串的誤會,就把簡單的情節(jié)敘述得搖曳生姿,使文章頓生波瀾。
三、景物描繪,情景交融
“一切景語皆情語”。人物形象的塑造總是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完成的,高明的作者在描寫人物時總是善于把人物與客觀環(huán)境緊密聯(lián)系起來,讓環(huán)境起到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性格的作用,在情景交融中增添文章的感染力。如元曲:
(越調(diào))天凈沙
秋 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小令寫一個天涯漂泊的旅人,在秋天的旅途中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它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化景物為情思,它所攝取的景物鏡頭,看起來是一個個的散點,但集中起來,便是一幅暮色蒼茫、秋風蕭瑟的晚秋夕照圖。通過景物的描繪,烘托出濃烈的思鄉(xiāng)的悲苦氣氛,結(jié)句點出“斷腸人在天涯”,情思與景物的氣氛和諧一致,情景交融,使得這首小令不僅畫面感強,色彩鮮明,而且藝術(shù)感染力也很強,成為元代散曲中的絕唱。情景交融運用到作文中。如作文片段:
“我走上這座小橋,心情是那么愉快。橋下,水底的魚兒清閑地游動;頭上,歡樂的鳥兒自由自在地飛翔。微風吹來,鏡子般的水面蕩起輕輕的波紋,倒映著河面上的橋影,隨著波紋輕輕地顫動,真像弧形的五線譜。我禁不住內(nèi)心的喜悅,真想高歌一曲,又怕驚飛了天上的鳥兒。我也真想來一段優(yōu)美的舞蹈,又怕嚇跑了橋下的魚兒?!?/p>
小作者在文中描寫了水底的魚兒、頭上的鳥兒和河面上的橋影三種景物,每一種景物的描寫中都飽含了作者愉快的心情。要不,魚兒怎會清閑,鳥兒怎會自由自在,橋影咋就成了五線譜了呢!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到景物描寫之中,使景物有了情感,有了韻味。最后兩句直接抒情也是和景物融成了一體,引起了讀者深深的共鳴。
四、細節(jié)凸現(xiàn),真情感染
細節(jié)描寫是指對文學作品中的人物、環(huán)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細微事實所作的具體、深入的描寫,它是刻畫人物性格、推進情節(jié)發(fā)展、表現(xiàn)生活環(huán)境的重要因素。運用好細節(jié)描寫可以增強作品的真實性,深化文章的主題。如宋詞:
點絳唇
李清照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人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這首詞描寫少女初次萌動的愛情,真實而生動。上闕擷取其“蹴罷秋千”以后那一瞬間的鏡頭,讓人想象其在蕩秋千時的情景:羅衣輕揚,像燕子一樣在空中飛來飛去。下闕寫少女乍見來客的動作情態(tài)。驚詫之余,少女來不及穿脫在地上的鞋,急忙含羞跑開。腳上僅穿著襪子,頭發(fā)散亂,金釵也滑落到地上。傳神地刻畫出少女匆忙遑遽,來不及整理衣裝,急忙回避的情態(tài)?!昂托咦摺币痪浒焉倥藭r的內(nèi)心感情和外部動作作了精當?shù)拿枥L。更妙的是結(jié)尾兩句,作者以極其精湛的筆墨描繪出少女怕見又想見、想見又不敢放膽去見的微妙而又細致的心理。最后,她還是利用尚未走進屋內(nèi)的機會,伏在門框上以“嗅青梅”的假動作來掩飾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上那少年幾眼。幾個動作層次分明,分別將少女驚詫、含羞、好奇以及愛戀、多情的心理活動,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出來。
新課標要求:寫作要有真情實感,要寫出自己真實的心理或真切的體驗。孫犁的小說《荷花淀》“話別”這一情節(jié)里,有一個細節(jié),當水生嫂聽到丈夫說“明天我就要到大部隊上去”時,“女人的手指震動了一下,想是叫葦眉子劃破了手,她把一個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作者用“放”、“吮”這一舉止,來揭示人物瞬間心理復雜微妙的感情活動。手指可以“伸”到嘴里,手指上的血可以“擦”或用口“吸”,但這不符合水生嫂的個性。突然聽到丈夫已參軍,她沒有思想準備,心靈“震動”,既高興,又有些舍不得,此時多少復雜的情感涌上心頭。因此,作者用“放”和“吮”,給水生嫂作了生動的造型,傳達出無限的情思,顯示出人物的立體感,使這一形象顯得真實、豐滿。
新課標要求“誦讀古典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并在“閱讀與鑒賞”中明確指出“教師應激發(fā)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誦讀的習慣”。教師在指導學生對古典詩詞的誦讀和鑒賞中,請不要忘記,古典詩詞同樣是我們作文教學的寶貴資源。挖掘積累古典詩詞中的寫作技巧和語言,讓學生的作文中流淌出自自然然的古典詩詞的意境和韻味,應當成為我們語文課堂追求的一部分。
李開明,中學語文教師,現(xiàn)居湖北棗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