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還說自己“撲在書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梢婇喿x對人的一生是多么的重要。
“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這是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閱讀的基本要求??梢姡喿x課外讀物在中學教學已被提上重要的日程。先前是學生想讀則讀,不想讀隨便。現(xiàn)在是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要讀,不讀不行了??墒窃诮虒W實踐過程中,閱讀教學卻遭遇了種種不同程度的尷尬。
尷尬一:讀什么。學生想讀的老師不讓讀,老師推薦的學生不愿讀。
電視、網絡等多種傳媒語言的介入使閱讀呈現(xiàn)多元化的態(tài)勢,為我們的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課外閱讀空間。現(xiàn)在的學生要讀的“書”已經不僅僅是書本,還包括電視與網絡,閱讀能力也正向“快速高效”方面發(fā)展。
實話實說,筆者在執(zhí)教過程中,接觸的學生絕大多數(shù)都有強烈的閱讀欲望,不幸的是似乎都有“偏食癥”。大都鐘情于言情小說、武俠小說,有的甚至癡迷地攤文學中那些帶有色情描寫的庸俗文化。毫無疑問,這些純消遣的、尋刺激的閱讀對青少年的成長弊大于利,最直接的表現(xiàn)是影響學生的時間和精力,學習成績會在短時間內直線下滑。這些讀物當然在班主任的封殺之列,即使是提倡大量閱讀的語文教師對這些讀物也是明令禁止的。
一般來說老師向學生推薦的讀物不外乎古今中外的名著和中國古典詩詞名句。名著閱讀對中學生的教育意義無疑是很大的,但是在閱讀初始階段對學生所產生的心理壓力也是相當大的。有些名著篇幅較長、內容艱深,如果一開始就讓學生啃,會使學生產生畏難心理,影響其閱讀的積極性。名著閱讀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完成的,一部分學生無法從容應對這一漫長的過程,盲目冒進,影響閱讀效果。
詩詞名句雖然短小,但缺乏故事性,不易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再加上詩詞講究用典煉字,學生一般不易讀懂。最要命的是在浩如煙海的古典詩詞中,優(yōu)秀篇章實在太多。這也要背,那也要背。學生極易產生厭學情緒。如果不會背誦,不會默寫,就談不上學以致用,那辛辛苦苦的功利性閱讀其實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尷尬二:怎么讀。學生自己讀漫無邊際,教師引導讀索然無味。
開展課外閱讀,雖然是“韓信將兵,多多益善”,但并非所有的書都適合學生讀?,F(xiàn)在學生養(yǎng)成了非常不好的閱讀習慣,對什么作品的閱讀都是一次性消費,這是一種“淺閱讀”。這種閱讀往往是瀏覽一下,興趣往往指向閱讀材料的某些方面,而不是全面的或是主要的方面。如閱讀小說,只專注于故事情節(jié)及人物形象的一些表象內容,而不是通過情節(jié)對主題思想性格特征等的理解和把握。由于興趣指向的面過狹,有時甚至發(fā)生錯位,閱讀能力沒有得到全面的訓練,因而閱讀效果明顯下降。另外,由于興趣指向的這種單一性,也導致在一篇文章的閱讀時,其興趣難以持久或出現(xiàn)斷續(xù),當某個“興趣點”過去之后,其他內容就激不起閱讀興趣。學生感到有些課文過長就是如此,如小說,其閱讀興趣常在第一課時,故事情節(jié)熟悉后的幾課時常常興趣驟減。
看課外書首先要有目的、有選擇地閱讀。由于青少年學生涉世不深,經歷不廣,雖有求知欲,但缺乏識別和分析能力。而現(xiàn)行出版物多如牛毛,良莠不齊。由著學生感覺,信手拈來便讀,不僅時間不允許,白白浪費時間精力,而且勢必走入誤區(qū),嚴重的還會對學生的終身發(fā)展造成不良的后果。特別是中學生還不大能準確界定名著類別,容易錯把流行熱銷的書當名著讀。因此,要讀多少書讀哪些書,教師必須根據學生實際為學生定制計劃,這是語文老師不可推卸的責任。
新課標要求教師不能用冷漠的知性分析取代動情的文本感受,不能用一種模式、一種標準來規(guī)范學生多元化的文本解讀。不能是教師凌駕于學生和文本上,煞有介事,神秘兮兮地把一篇篇血肉豐滿、文質兼美的文章,拆成散裝零件,供學生把玩的游戲。
閱讀教學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時間,而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大量誦讀感悟,從而進入“情動而辭發(fā)”的境界。
離開公開課上的熱鬧與時尚,真正中學一線的語文閱讀教學,仍然是不知疲倦地戴著高考的鐐銬舞蹈。在平日的閱讀中,教師對考點考綱的“精確指導”,對應考技法的津津樂道,無情肢解了文本鮮活的生命,剝奪了學生親身品味、探究作品的權利和機會,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以講解代替了學生閱讀,把學生讀書變成了教師講書。把一篇篇膾炙人口的美文或一首首聲韻和諧的詩歌講解得“支離破碎”,學生聽起來自然索然無味。這些顯然與新課標的宗旨格格不入。
尷尬三:什么時間讀。在校沒時間讀,在家沒心情讀。
學生在校時間分課內和課外兩塊。課堂上當然要跟隨老師聽講、做筆記,無暇顧及閱讀。誰膽敢在課堂上公然閱讀,那是藐視“法律”,無疑是以身試法。課外時間可用來閱讀的實在少之又少,簡直到了可憐的地步。早晨六點起床后上操,然后是上早自習,每個早自習都被相關老師安排得滿滿的,不是復習舊課,就是預習新課;或者檢查背誦,或者落實默寫。說是自習,其實是“他習”。自己的鼻子被老師牽著。早餐時間僅夠吃飯用。課間休息是理所當然的“放風”,不可能用來閱讀,午休洗洗衣服,還要完成上午的作業(yè),還要抓緊時間小憩。課外活動理應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晚自習其實都有老師上課,名不副實。到了十點半下晚自習去睡覺,已是疲憊不堪。少數(shù)亢奮的學生打著手電筒在被窩里挑燈夜戰(zhàn)。時間一久,必然是視力下降,精神不濟,體弱多病,成績滑坡,閱讀夭折。
也就是說學生在校的時間,如果沒有固定的閱讀課,基本上是找不出時間來進行閱讀的。據我所知,一般普通高中,尤其是農村中學,由于招收學生生源質量相對較差,卻因追求高考的結果去擠“獨木橋”,不得不采取題海戰(zhàn)術,寄希望于見多識廣、熟能生巧來提高升學率,以求得在夾縫中生存的地位。這樣的學校是從來不排閱讀課的,即使課表排滿也是自欺欺人的應付檢查。
那么學生回家后如何呢?平時是一個月放一次假,每次放假在三天左右,回家用半天,返校用半天,還鄉(xiāng)的新鮮勁還沒過,與父母的相思話還沒說完就又回到了學校。在家還被無緒的家務拖得不勝其煩,沒有時間做保證,哪里談得上靜下心來進行閱讀!雖說時間像海綿里的水,但擠到最后只怕把學生擠成風干的甘蔗皮。何況一些家長也反對看所謂“閑書”,擔心會影響考試成績。這兩點是影響學生閱讀的主要障礙。在這種背景下,幾乎所有的中學生在情緒上都表現(xiàn)為“很累”,說“沒空看書”;高一時剛入校,課程增多不適應;高二是分水嶺,不用功不行;高三臨近高考更不用說了?,F(xiàn)實的情況是,嚴峻的高考競爭造成所謂的優(yōu)秀生大多數(shù)埋頭于“題海”;而所謂的后進生則是靠言情、武俠小說來打發(fā)時光。
“讀書有心境,入境始為親”(葉圣陶)。閱讀需要一種心境,一種安寧的,起碼是安靜的環(huán)境;一種恬淡的,起碼是平和的心態(tài)。嘈雜與混亂,匆忙與浮躁,都是閱讀的大敵。當然,需要的大聲朗讀另當別論。從接受理論而言,讀者在閱讀一篇文章時,他已上升為主體,而文章乃至它們的作者則成了客體?!胺纯蜑橹鳌保瑥娏业闹黧w意識是一個成熟的閱讀者應具備的基本意識。在閱讀教學中,只有不斷鼓勵學生在面對文本時,把自己擺在主體的位置上,給予他們充足的屬于自己的閱讀時間,靜對文本,“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學生才能真正進入自主閱讀的狀態(tài),卸去“目標”問題的枷鎖,一改正襟危坐的拘謹,享受到徜徉在文本之中的輕松與愜意。
尷尬四:讀有什么用。大量閱讀的不一定能考大學,少量閱讀的反倒能考上大學。
古人云“勞于讀書,逸于作文”?,F(xiàn)實情況卻不“逸于考學”,而學生考不上大學則是基礎教育的失敗,“韓寒現(xiàn)象”即為明證。韓寒在大量閱讀后能拿作文大賽頭獎,能在上學期間出書,卻因其它功課高掛紅燈而留級,不能考上大學。韓寒不能考上大學,并不影響他出書、出名,也不影響他在社會上立足??善渌瞬⒉荒苋绱耍蠖鄶?shù)情況是成績跟不上的所謂“差生”在進行大量閱讀,整天沉溺在言情、武打小說中消磨時光,結果是既考不上大學,又不能出書出名,到頭來成為打工一族。
那些所謂的“優(yōu)生”是泡在題海中長大的,對老師的題海戰(zhàn)術言聽計從,除了上語文課有少量閱讀外,其它時間都在做練習題。其結果是雖然考不上名牌大學,卻也能金榜題名。到大學后再刻苦幾年,然后考個研什么的,最終也能躋身于白領一族。
閱讀如同吃飯一樣,是人類認識世界、發(fā)展自我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學習方法和途徑,是與我們相伴一生的精神家園。中學生閱讀教學最質撲的要求就是讓學生“去讀書”,“好讀書”,“會讀書”,讓學生在與古今中外的經典文本的積極對話中,通過想象、感受、理解和再創(chuàng)造,積累語言,積累生活,體驗情感,感悟人生,切實感受到快樂與充實,從而提升知識和人格,提高審美能力和表達能力。然而,在教學實踐中的種種尷尬卻是現(xiàn)實存在的,希望各位方家能夠指點迷津。
蔣焰,中學語文教師,現(xiàn)居湖北襄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