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這個喧囂、躁動的社會中,在這個功利至上、實用至上的社會里,文學,這個應(yīng)是人類最高尚的精神活動,越來越被人們淡忘,甚至漠視了。
文學欣賞,作為一種精神活動,是內(nèi)在于每一個人的身心之中的。任何人,只要他把整個身心投入自己的文學的內(nèi)在寶庫,都是通向天堂的精神金字塔的值得羨慕的建設(shè)者。
引導學生走進文學的殿堂,享受精神上的饕餮大餐,讓心靈詩意地棲居,意味著獨立自主、自得其樂、自我完善。文學藝術(shù)本質(zhì)上是肯定,是祝福,是生存的神話。是人們的自我救治、自我保健。
文學作品的教學,是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最靈動最豐富最美好的內(nèi)容,其教育教學的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三個方面。
1、文學作品告訴人們要詩意地活著
文學類文本的審美特性決定了它可以讓讀者充分欣賞和感受生活的美好,從而讓人擁有一雙發(fā)現(xiàn)生活之美的眼睛和一顆感受生活之美的心靈。在文學類文本學習中,學生能受到美的感染、情的熏陶、理的啟迪。文學類文本教學能使學生成為富有審美情趣的人:欣賞《我與地壇》、《陳情表》等美文,能感受到人情之美;欣賞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詩句,能感受到自然之美。此外,從大自然的四季變遷,日出與日落,飄飛的柳絮與秋風瑟瑟中的蘆花,還可以發(fā)現(xiàn)生活之美,感受生活的真正意義。
可見,文學作品教學的任務(wù)不僅僅局限于傳授知識技能,還可以培養(yǎng)人的審美感受力,增添人們對美的追求和創(chuàng)新熱情,讓人們從文本提供的這個“間接的世界”中去獲取對未來生活的信心,然后“詩意地棲居于大地之上”(荷爾德林語)。
2、在文學作品的審美體驗中構(gòu)筑精神大廈
在文學作品的審美體驗中提升人生境界?!皩徝荔w驗”也叫“生命體驗”,它在建構(gòu)文本審美價值的同時,也建構(gòu)起欣賞者的精神世界。朱光潛先生讀到陶淵明的詩作“歷覽千載書,時時見遺烈”時,作了這樣的闡發(fā):讀書就是“打破現(xiàn)在的界限而游心于千載”,以發(fā)現(xiàn)“可‘尚友’的古人”,借“遺烈”的英魂使自己“感受興起”,從這個角度來說,讀書的過程也是一個“物我回響交流”的過程。當代作家陳建功也說過:“我讀屈原,感到自己的卑瑣;我讀陶淵明,感到自己的勢利;我讀李白,感到自己的狹窄?!边@是閱讀中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是讀者在與作者、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心靈升華和精神增長,不僅表達了與偉人進行靈魂交流的意義,更揭示了讀偉人的書便是讓偉人凈化我們靈魂的道理。
在文學作品的審美體驗中蓄養(yǎng)超越意識。青少年時期,尋找一個自己真正服膺的偶像是相當重要的。他能使你更加明確自己的奮斗目標,并能幫你建立一個極有價值的參照坐標。文學類文本正好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可以說,神交一位大師,就是打開了一扇心靈之門。穿越隧道,我們能用心靈撞擊出絢麗的思想火花;追述背景,我們可以體味文本鐘靈毓秀的深厚意蘊;拾掇逸事,我們可以欣賞神采各異的名人魅力。
3、文學作品能啟迪人們思考社會和人生
首先,文學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和創(chuàng)造的意象本身蘊含著豐富的個人情感和主觀情緒,因為每一個人物形象都有他(她)的喜怒哀樂,每一個意象也都包含著一定的情感意蘊。當林黛玉說“寶玉,你好……”時,其中包含著怨恨和絕望或許還有更多說不出的情感;當離家多年的征夫吟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時,其中包含的是一種今是昨非的傷感。另外,作家不但進入到作品形象的角色中,喜他們所喜,憂他們所憂,而且在文學形象中滲透著自己的審美評價,或樂觀或悲觀,或進步或落后,或愛慕或憎恨,或憐憫或譏諷。比如魯迅對阿Q的情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哈代對苔絲的情感是憐惜和頌揚,契訶夫?qū)e里科夫的情感是厭惡,這些都是作者以其獨特的視角,通過所塑造的形象表達出的他對世界、對人生的看法和觀點。
其次,文學類文本不單表現(xiàn)個性化的情感,同時也表現(xiàn)人類的共同情感,它包括民族的、國家的以及人類的普遍情感。如卡夫卡的《變形記》表達了現(xiàn)代人類在工業(yè)文明進程中深刻的孤獨感,海明威的《老人與?!繁磉_了人類飽含激情的執(zhí)著追求意識,而詩人張若虛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則發(fā)出了人類對時間永恒、生命渺小的無限追問??梢?,作家既然生活在一定的社會中,他的思想來源便是社會和周圍的世界,他對人類普遍的情感表達正說明了他對人類的終極關(guān)懷的廣闊胸襟。因此,常常受文學類文本熏陶的讀者,就會在潛移默化地凈化情感的同時滋長其關(guān)注社會和人生的美好情愫,并形成思考宇宙、自然,從整體上觀照世界的良好習慣。
朱克華,中學語文教研員,現(xiàn)居江蘇溧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