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從2006年秋季開始,高中進入新課程改革,高一語文開始使用蘇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以下簡稱蘇教版)。
以主題單元為教材組元形式的蘇教版教材,其教材編排顯然是試圖打破人教版教材長期以來的以文體特征為語文知識支撐點的結構體例,而代之以立足學生思維力的多元發(fā)展、立足于對學生進行人生意義、道德取舍、個人修養(yǎng)等多視角的人文精神熏陶。這套教材,從宏觀上看,其著眼點為學習的主體——學生,其目標為服務于人的終身發(fā)展,其課程設置思想為強化作品的教化功能,必修部分從“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個向度設計了22個學習專題,突出作品的人文精神,以文本鑒賞為路徑,在文本學習中落實作品隱含的恢弘壯闊的思想,要求課堂采用活動體驗、問題探討和文本研習等形式,充分挖掘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將學生的思維由關注自身而逐步引導到關注他人、關注社會、關注自然、追問意義等更具時代價值的闊大視野中,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應該說從宏觀角度上看,蘇教版教材的出發(fā)點和立意是好的,但落實到具體的教學操作中,其編寫的依據(jù),套用王朔的一部小說,那就是“看起來很美”,實際上是空泛且缺少科學性的課程標準。課程標準可以說是連“語文”的定義都尚未厘定清楚,它只是近年來各種門派的爭論與實踐的大雜燴,它既沒有確定語文教學的內容,又沒有對包括教材在內的課程資源進行系統(tǒng)的開發(fā)和安排,更沒有在這些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上提供操作性。執(zhí)教一個半學期下來,筆者對這套教材產(chǎn)生了頗多困惑,如鯁在喉,不吐不快,也算是拋磚引玉,求教于方家。
困惑之一:在教材的編排上雖然標榜每一專題每一板塊的系統(tǒng)性和人文性,但不可否認的是有矯枉過正之嫌,有的板塊的文章選取和編排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選入作品不只沒有按思維訓練的體系來編排,沒有按思想訓練的體系來編排,也沒有按文學史或者思想史的體系編排,因而顯得雜亂無章,在教學上帶來一定的困難。如必修三的第二專題的“殉道者之歌”這一板快,選入《離騷》開篇段落。在人教版教材中,《離騷》(節(jié)選)是和《詩經(jīng)》的部分篇章并排選入一個教學單元的,這在文學史上有一個前后相承的關系,符合人們的認知規(guī)律和接受心理,容易講解中國文學史的兩大發(fā)展源頭——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而蘇教版則忽視了這一問題,使得《離騷》(節(jié)選)在這一板塊中顯得孤零零的。
困惑之二:篇目多,含量過大。必修(一)到必修(四)共4冊書,有16個專題94篇文章,要在一個學年內完成原先人教版兩個學年的教學任務,其時間之緊,難度之大可想而知。雖然有些篇目講明了是自讀課文,可是畢竟也需要老師點撥。例如必修(三)的第一專題內的現(xiàn)代詩歌板塊,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與朦朧詩,你不能不講吧。與教材配套的讀本中有許多的現(xiàn)代文和古詩文名篇,棄之可惜,只能帶著學生去梳理一遍。再有課堂教學中還有大量的實踐活動課要進行,這樣一來,上課十分緊張,每堂課都必須把學生喂得飽飽的,出現(xiàn)消化不良的現(xiàn)象在所難免。即便這樣還是感覺上課時間不夠用,上得火急火燎的。這在2006—2007學年的下學期體現(xiàn)得特別明顯,因為這個學期時間要短——很明顯編者在編寫教材時忽略了由于受客觀條件限制而造成學期的長短這一問題,沒有做到科學嚴謹,而如此多的內容又加重了教師和學生的負擔,這恐怕與編寫者的初衷相違背吧。
困惑之三:有故意標新立異之嫌。很多在老教材里已經(jīng)約定俗成了的知識點,新教材楞是硬生生的把它改過來了。比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里有一句“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蘇教版硬是改成了“人間如夢”,讀起來別提多別扭?!段迦四贡洝防铩耙源笾胸釁钦邽槲褐饺嗣机槨敝械摹皳帷弊终n下注釋為“撫慰”,而教參中卻又注釋為“擔任巡撫”,何等的自相矛盾啊。再如讀本中的《過秦論》里的“倔起于阡陌之中”也被改成了“倔起于什佰之中”。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雖然改者有其道理,可是既然已經(jīng)是大家都接受了的,再改來改去似乎也沒什么必要。畢竟新老教材的區(qū)別不應該是這么些個字,而主要的應該是思想和理念的體現(xiàn)。
困惑之四:過于強調語文的人文性,而弱化了其工具性。其實,任何一個高中語文教師都明白,不論你如何地強調突出語文這門學科的人文性,也不能忽視其作為工具性存在的意義。試問,如果沒有一磚一瓦,何來的摩天大廈?弱化其工具性,就忽略了其基礎知識的落實,這在古詩文的編排上體現(xiàn)得特別明顯。與人教版相比,蘇教版在課后練習題的設置上過于強調對文章的宏觀把握,而忽視了對字詞句的落實,尤其是沒有編入像人教版課后習題中一詞多義現(xiàn)象。筆者認為這是一個極大的失誤,因為一詞多義現(xiàn)象對學生來講是一個難點,為什么不編入來強化一下呢?這樣可以讓學生有一個直觀的系統(tǒng)的認識,切實可行的語言運用體系會讓學生有隨時隨地的收獲,會讓學生像做數(shù)理化練習題一樣隨時都有成功的喜悅,我想這對學生是有益無害的吧?再者,難道以后的高考不會考文言文的基礎知識嗎?
以上困惑,不成體系,談不上理論方面的見解,只是筆者在執(zhí)教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一些心得體會??峙虏恢皇枪P者會有這些方面的困惑,所以在此提出,希望能求教于有識之士。
朱海平,王同光,中學語文教師,現(xiàn)居浙江溫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