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下半年,廈門市教育局舉辦了市中學非英語專業(yè)骨干教師雙語教學培訓班,作者隨12名教師赴加拿大溫哥華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學習、考察,其內容涉及接受培訓的方式、中小學教育基本情況、中小學教師情況、中學的課程設置與管理等方面,較為詳盡、客觀地評介了加拿大這個世界教育強國的中小學教育現(xiàn)狀,讀來大開眼界。
培訓方式
此次境外培訓項目由廈門和溫哥華兩地教育局通過加拿大國際教育中心(CINEC)搭建的。由于中心沒有住所,便將我們分開安排在8個家庭中,這些家庭富有豐富的接待經驗,相處日子無形中也為鍛煉我們的英語會話提供了機會。
培訓過程重在實踐與思維的開發(fā)。我們定點在一所名為king george的中學開展相關培訓,這樣有利于全面了解學校的教育情況。秋冬時節(jié),溫哥華白天時間短,上課時間為上午8:30—12:00,下午1:00—3:30。培訓課程是上午安排授課或參觀其他學校,下午安排戶外文化考察,周末與住宿家庭交流。培訓主要圍繞教法展開,主要有會話培訓、熱身游戲、中加文化對照、雙語教法技能、學習評估與工具、教材開發(fā)、學習策略等;培訓主要按“聽講—參觀—聽課—討論、交流—實踐”等環(huán)節(jié)進行。聽講環(huán)節(jié)主要采用互動、交流的方式,指導教師的言語很幽默、風趣,出于語言上存在一定的障礙考慮,老師常從日常生活導入,在我們興致高時,變魔術式地分發(fā)課堂練習。練習基本采取四人一組集體討論共同完成,為幫助我們更深入學習當?shù)匚幕?,老師還布置一些和住宿家庭互動的作業(yè),有時一次作業(yè)要經歷“組內問答—組外問答—整理成篇—帶回家庭討論—上臺朗讀—師生評分—評定—最后得分”等環(huán)節(jié)才能完成。題量雖然不多,涉及面卻較為廣泛。這里教室的配備較一般,一臺老式的幻燈機常常成了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設備。
中小學教育基本情況
加拿大是聯(lián)邦制國家,各省享有獨立的教育自主權,因此每一省的教育制度不盡相同。溫哥華所在的British Columbia省的中、小學教育按學區(qū)(School District) 劃分,即依所居住地區(qū)安排就讀學校,每學區(qū)皆由教育局主管。例如溫哥華90所公立中學和19所公立小學就由一個教育局(Vancouver school board)管轄。
各中小學沒有重點校與普通校之分,就近入學。只要在教育局網站輸入您住的街道名稱查詢,便可立即知道您的子女該就讀的小學或中學及其地址。加拿大基礎教育學制小學為一至七年級(七年級相當于初一),中學為八至十二年級,還有準備升入大學的十三年級。中學階段沒有初高中之分,小學內設有幼兒園。周一至周五上課,上午8:30到下午3:00。學年度從9月初起至翌年6月底止,除暑假外,一學年中還有兩個假期,包括約兩周的圣誕節(jié)假期和每年3月份一周的春假。
中小學的班級規(guī)模小,溫哥華教育局規(guī)定公立校每班人數(shù)最多不超過30名。這里最為特殊的是學生沒有固定的教室,學生上課采取“走班制”。每個任課老師擁有一間教室,學校還專門在每間教室門楣上懸掛使用者的姓名牌,教室實際成了老師的辦公室。小學每班配備一名相當于班主任的老師,小學教師要求各科目都得在行,除負責管理該班學生的日常行為和生活外,還要承擔該班大多數(shù)科目的教學。這樣老師一周的課時量達到30節(jié)以上是屬正常的。學校對心理、生理有缺陷的孩子特別關注,市教育局聯(lián)絡了各社區(qū)中的心理教師(醫(yī)生),將他們安排到需要的班級,與“問題”孩子進行一對一的幫教活動,每周二至三次,甚至五次,而且?guī)徒虒ο笙鄬潭ā?/p>
中學強調獨立自主,該階段沒有班主任,學生有事就找學校的教育顧問(education counsellor),由于顧問人手不足,還要預約。所有科目均為“走班制”,到了11年級因有大量的選修課程,甚至基本沒有固定的同班同學。加拿大中學階段的選課制度完善,由于實行的是義務教育,所以并沒有職業(yè)學校和技工學校。學校實行了選課制度,旨在學生得到均衡發(fā)展,學校沒有升學班,對所有同學一視同仁。一般來說英文、社會研究、數(shù)學和科學是必修課,選修課科目,在每年的開學時,學校都會下發(fā)校歷,告知學生學校所安排的課程和考試時間等,以便讓學生及早安排。
這里的公立高等教育分為:大學、大學學院、社區(qū)學院、省屬專業(yè)學院及開放大學。如果你準備上大學,在11年級就要選修預備上大學的科目(相當于我國的普通高中教育),因為平時和最后一年的成績(占60%),加上省考(province test)(占40%)將構成大學錄取新生的重要依據(jù)。如果你準備上的是大學學院或社區(qū)學院,在11年級你就可選修相關的技能科目(相當于我國的職業(yè)高中教育)。一般中學可選的課程非常多(我們受訓所在的學校就有14大類的課程供選),課程總體上重視學術、智能、人際關系、社會發(fā)展、技能及職業(yè)培訓。另外,中學生在4年的學習期間,還要完成40小時的社會義務服務,這將成為申請上大學的必備條件。
中小學教師情況
加拿大聯(lián)邦1867年正式成立,是一個充滿生機的年輕國家。它極為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fā),其教育結構較合理,教育體系較完善。全國20歲以上的成年人受過高等教育的達30%(安大略省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者則高達50%),幼兒園到高中為免費教育,高中教育得到普及。
由于國家人口少,班級規(guī)模小,一個教師要能教幾門課程。這里中小學老師普遍不多,溫哥華Britanna Secondary School算中等規(guī)模的學校,其學生數(shù)約800人,教職工則為40人。教師在這里屬于公務員,是一個令人向往的充滿高智慧、高福利的職業(yè)。雖然各省對教師資格的要求有所不同,但總體較高,其過程可用“苛刻”二字形容。以溫哥華市所在的British Columbia省為例,當教師并不是簡單的中學生考上師范院校畢業(yè)后就可以基本具備領取教師資格證書的,這里見到的老師鮮有20多歲的,教師資格(含幼兒園)不經一番風雨是難以獲取的,擁有教師資格的人稱得上是社會的精英。
首先,申請任一教育階段教學者應同時具備兩張北美的學士以上學位,一張大學的專業(yè)學位證書(如物理或數(shù)學等),一張教育學院的學位證書。這些看似容易,但其專業(yè)學位必須是綜合性大學,被此類大學錄取比一般大學難度大得多,被錄取后,完全不像在中學階段那樣輕松,其競爭極為激烈,據(jù)教育局副局長Laure Anderson說,本省的UBC大學每年要有20%左右的學生因成績問題被退學。畢業(yè)獲學位后才能申請就讀教育學院,教育學院是獨立的機構,和教育局無任何行政關系,它專管教師培訓和資格考核與證書的發(fā)放。教育學院要綜合申請人在中學、大學階段學業(yè)(含大量的實踐課程)及大學出具的推薦信情況進行審批。在教育學院內完成一年以上密集的培訓(含到各校做義工),最后通過考試才能拿教育學學士學位,到此基本應教授任何一門中小學學科。然后,實習兩個半月進行教學實踐,由教育學院綜合評估其水平,最后決定給予教授什么年級(階段)的資格證書。具體為幼兒到7年級的教師要求幾乎能教所有的學科;8年級至10年級的,一門是你的專長;11至12年級的兩門必須是專長。11、12年級的還要求碩士以上學位。做大學教師的條件就更高了,要有博士學位,最好是美加歐洲名牌大學的學位,要有三位強有力的推薦信,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
King George 中學的王曉峰老師(Mr.Golden)是一位40多歲的華人,充滿活力,20多歲時,他便赴加攻讀聲樂專業(yè)研究生課程。在他的教室內,我們傾聽他講述申請教師資格的那段艱難路程,校長Mr. Howe還介紹說大學后才到加拿大的移民,像他這樣成為教師的簡直就是鳳毛麟角。
擁有教師資格還不能成為真正的教師,資格持有者要到教育局申請工作崗位,接著便是近一天的面試,會有一個委員會來面試你,錄用概率也不大。幾經波折,才能成為一名光榮的市教育工會成員。教師的人事調動權隸屬教育局,任免權隸屬工會,工會有很大的權力。這種制度在教師管理環(huán)節(jié)上基本形成了“教育學院—教育局—工會”三者互相分離、互相牽制的格局。
新教師由教育局分配至需要師資的學校,如果是全職教師(full time staff)在所任教的學校,將擁有一間教室,他就可以等著來自各年級、各層次的學生自動光臨了(學生沒有固定教室,而是到科任老師的教室上課)。歷經“修煉”方成“正果”的教師們極為珍愛自己的職業(yè),筆者所走訪的三所學校的老師一周的課時量基本超過了18節(jié),在常駐近20天的King George中學里,我們得到了這里的老師真誠的關愛,目睹了良好教育氛圍里師生那陽光般的活力,真切地感受了老師對己對人的那份責任感。
這里沒有重點校與普通校之分的公立中小學校,因薄弱校與強勢校而不平衡的問題在此是絕不存在的,相反薄弱校獲得的額外支持反而更多些。教師并不固定服務某一校,他們的檔案在市教育局,每年由市局根據(jù)各校實情進行一定的流動。教師分全職教師(full time staff)和兼職教師(part time staff),兼職教師主要由實習教師和少數(shù)正式教師構成,他們也由教育局統(tǒng)一安排到各校。這里還規(guī)定校長在一所學校內的任期不準超過8年。
中學的課程設置與管理
加拿大憲法規(guī)定,教育由各省負責,因此各省中小學教育制度呈現(xiàn)出較大差異,其中安大略省(Ontario)、魁北克省(Quebec)與其他省的差別更大。筆者主要在British Columbia省學習,該省在2004年啟用新的課程體系(new curriculum program),現(xiàn)以該省為例介紹有關課程設置與管理方面的問題。
——學制與教育觀。加拿大中學階段自8年級開始到12年級,共5年。實行學年制,每學年由當年9月到次年6月結束。通常一學年安排8門課,分3個階段教學,學期初至圣誕節(jié)前為第一個階段,此后至放春假前為第二階段,之后為第三階段。各年級實行“走班制”教學,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加拿大的學生從小就養(yǎng)成了到任課老師的教室去學習的習慣。雖然各省之間教育制度不同,但教育標準極為相似。若以我國教育傳統(tǒng)視角觀察其各年級的課程標準,可明顯看到:1-7年級(小學)學習淺顯知識,上8年級(中學)后課程一下多了,而且隨著年級的升高,所學的課程就越多。到大學其競爭更為激烈,隨時將面臨學習跟不上而被退學的危險。
整個社會的人才觀直接影響了教育觀,市場需求及社會對學歷與能力的看法決定了家長、學生對學歷的追求狀況,筆者走訪的Britanna等五所中學,安全、關愛、責任與終身發(fā)展基本為其課程標準之核心。在此上大學似乎不是“萬人爭過獨木橋”,高中生畢業(yè)后的去向一般為就業(yè)、上大學(university)或進社區(qū)學院(college)。上學院很容易,只要你在中學修滿了一定的學分就可以直接升學,且學院生(相當我國的職業(yè)技術學院)常比大學生更易找工作,而且收入也不低。因此他們對大學并不會過分追求。據(jù)溫哥華教育局Dr.Laurie說,這里的高中畢業(yè)生最多只有一半的人讀大學,其他人則選擇上學院、就業(yè)或半工半讀。由于畢業(yè)生出路的多渠道,課程設置上便直接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特點。
——寬廣、完善的課程設置。加拿大沒有專門的中等職校(技校),但課程設置的多樣化與實用性,讓所有學生受到了職業(yè)教育。加拿大公立中小學校都開有大量選修課程,包括:木藝、烹飪、家政、機電、會計、縫紉、服裝設計等,專業(yè)配套設備不比專門“職?!辈睢W習指導手冊便成了家長、學生在寬廣的課程結構中的引航員。指導手冊共兩本,一本為學生學習規(guī)劃手冊(THE STUDENT PLANNER);另一本為一學年的課程表(COURSE CALENDAR),該課程表根據(jù)市場需求每學年調整選修課程并在學年初發(fā)放。課程表用“本”字修飾,并非筆者誤用量詞,而是因其確實擁有很大的容量。溫哥華市KING GEORGE中學的《課程手冊》,A4頁面共30頁,包括了全年的課程開設詳況,內容涉及每年級可選科目及具體目標,共達20類科目。每類科目下有供各年級學生選擇的課程,在各年級課程下規(guī)定了選修資格和付費課程(如木工手藝需要自付30元,作為材料費用)。該校的《學生學習規(guī)劃手冊2006-2007》,共144頁,精裝32開本。內容有學校介紹、教科書使用、評估指標、學習指南、生活指南、每周活動表(含考試時間)、大學入學指南(含所需課程和學分)等。課程設置中較為特殊的是歷史、地理、政治三門和物理、化學、生物三門,在8-10年級分別融合成社會和科學兩門課程,一到11、12年級上述課程才分開教學。
這里每天上四門課,上下午各二節(jié),JOHN OLIVER中學作息時間為周一到周四上午8:30—12:55,下午1:45-3:05,周五上午9:00-12:20,下午1:05-2:05,每堂課約80分鐘。課表方面,British Columbia省各中學基本是從學年初到學年末分成DAY 1和DAY 2兩種課程,這兩種課程交替使用,如周四是DAY 1,周五就是DAY 2,下周一又為DAY 1,以此類推,遇較長假期則稍加變動。據(jù)說這樣安排,利于充分利用老師的教室,利于幫助學生緩解因長期執(zhí)行單一課程所產生的負面心理壓力。
——課程學分及選課。學分制和選課緊密相連。加拿大教育利用選課制度做到教育均衡發(fā)展,一般學校都為學生提供二三十門以上的課程供選擇。每學年初,各個家庭拿到課程手冊后,就如同我國填報高考志愿一般緊張了好些天:參加一系列由學校舉辦的課程介紹講座、探討自身特長、興趣和未來職業(yè)目標……
加拿大中學生在10年級就要基本明確選擇就業(yè)或上大學了。選擇讀大學(學院)的學生,將更要關注自己心儀的大學或學院招生時對修滿課程的要求,主要原因有:11、12年級中有些課程是上大學或學院必備的,這些課程成績將在錄取時占60%,而省考成績(和我國高考一樣)只占40%;學業(yè)優(yōu)秀的12年級學生,憑12年級第一階段的成績(9月到圣誕前),就可以申請大學,大學很可能會優(yōu)先錄?。恢袑W某些課程的學分,在上大學后,還被可用來算大學階段的課程學分。因此,11、12年級階段的學生、家長通常是根據(jù)自己未來的發(fā)展需要選取相應課程。要選取合適的課程,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具體地說,8-9年級時的數(shù)學、英語、社會、科學和法語為全年必修課,可選的選修課還不多。在9年級和10年級還有開放型課程(Open Courses),即所有的學生都可以選擇,如藝術、健康、體育、商業(yè)研究等就屬于這一類。king george中學在8、9年級時,音樂、美術為選修式的必修課,否則升不上10年級。在9年級時,一個學生或選擇學術型的課程,或選擇應用型的課程,以便發(fā)現(xiàn)自己到底適合什么樣的發(fā)展道路,10年級依然可以進行這樣的探索。11年級和12年級有些課程需要一些預備學分在10年級完成,因此10年級還得先修完能獲取預備學分的課程,才能在11、12年級順利選上那些需預備學分的課程,最終達到職業(yè)理想。如果學生在9年級時已經確定了自己的方向,并選擇了相應的課程,但后來的志向發(fā)生了改變,即便如此,學生也可以在10年級時比較容易地在兩種類型課程之間轉換。到了11年級以后,要轉變課程類型,就必須再選擇一種轉換課程(Transfer course),以便把自己原來修的學分轉換為另一方向所要求的學分,這類課程轉換通常在暑假進行。
——學業(yè)考核與畢業(yè)學分。在british columbia省公立校中沒有初高中之分,中學生是要求修滿規(guī)定學分才能發(fā)給畢業(yè)證書。各校學分的計算方式完全不同,特別是課程體系不斷改革,有時同校內的不同年級也不同,如該省中學今年11、12年級在讀生的畢業(yè)分對比8-10年級在讀生就有很大差別,分別為52學分和80學分。各科學業(yè)考核滿分為100分,50分以上為合格,合格者給學分,不合格不給學分。必修科目不合格者還需利用暑假重修,或待新學年開學再重修,否則該科不可升上一級學習。加拿大中學沒有固定班級,學生完成學業(yè)情況按獲取科目的級別來定,每門課程按年級段劃分級別,如數(shù)學科分“數(shù)學8級”至“數(shù)學12級”,分別與8-12年級課程標準對應,從這個意義上說,“數(shù)學8級”應指依據(jù)8年級數(shù)學課程標準,學生應達到的水平?!皵?shù)學8級”絕大多數(shù)屬于8年級學生攻讀,少數(shù)情況也可能會有9年級學生在一起學、一起考,這種做法有點類似中國大學公共英語四、六級考試。某些科目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在這里還可以享有該科跳級權利,比如“物理11級”優(yōu)秀,經教師推薦,就可免修“物理11”,直接修“物理12”。筆者在這里接觸到了不少中國新移民孩子就因在國內的數(shù)學或物理功底好,直接跳級的。這種制度,相對利于因材施教,可讓學生花更多時間攻克薄弱科目。
——學分分配與評定。King George中學目前8-10年級在讀生的畢業(yè)最低要求為80學分,且在12年級時至少應獲包括語文(即英語言文學)在內的16個學分。80學分包括必修課48學分,選修課28學分,還有4分為個人的成長記錄課程分,還要求8、9年級必修課沒有學分,只是作為進入該科進入10年水平的前提條件。下表為該校必修的48個學分分配詳況:
學分評定的權利除了語文外,基本掌握在任課老師手中。10年級學生一定要參加全省語文統(tǒng)考,主要考查學生利用英語進行讀寫表達的能力。如果第一次考試沒有通過,可以進行補考,直至統(tǒng)考通過方可領取中學畢業(yè)證書。
課程實施
課程的實施是課程計劃付諸實施的過程,它是達到預期的課程目標的基本途徑,包括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教學、教學評估等諸多方面。
——分層教學。教學組織形式是課程實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小班化的加拿大教育,其課堂組織變化多,其分層教學較為突出。每門科目學生通過了一級方可升上更高一級,如“數(shù)學10”未通過者不能到“數(shù)學11”的教室學習,只能補修“數(shù)學10”至通過,畢業(yè)時仍未通過,總學分如果達到80仍可畢業(yè),如該科實在無法通過,則要籌劃贏取其他學分,否則無法按時畢業(yè)。采取這種方式,能讓攻讀該級別的學生水平基本相當,從而達到分層教學的目的,保證了課程實施在受教育者層面上的科學化。ESL(English Second Language)課程為英語非母語的學生所必修,其分層較特殊。加拿大擁有大量的移民,這里包容著各國的文化,像溫哥華每所中小學校都有來自不同國家的移民子女,學校就好像是個“聯(lián)合國”。為讓非英語國家學生迅速跟上各門課程的學業(yè),各校在英語教學上都下了一番工夫。這里的公立校均設有ESL課程,非英語國家學生入校時將參加英語水平測試(通過“雅思IELTS”、“托福TOEFL”者免試),并被分成“ESL班”或“正常班”,正常班即通過者,表示學生各科均可和當?shù)厣黄鹫I险n(一般為英語、社會科目開設ESL課程,ESL班學生上其他科目和“正常班”學生一起學)?!癊SL班”又分“水平1”、“水平2”兩類班,它們所安排的課程名稱一樣,但難易度不一,水平1”經任課老師推薦可升“水平2”學習?!八?”需通過統(tǒng)一測試才能升為“正常”班。
——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是課程實施的最重要環(huán)節(jié)。課程資源包括的內容在課程理論界中有廣義與狹義之解說,狹義單指教材,廣義涉及了施教的每個環(huán)節(jié)。筆者在這里主要介紹教材、備課、上課與校內外資源等方面。
教育居前列的加拿大在教材開發(fā)上有較成熟的經驗。特別是加拿大的ESL(英語為第二語言)課程更有悠久歷史,大批優(yōu)異的教師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也開發(fā)了許多相當完善的教材。近十年來,中加兩國的教育交流得到了全面迅速的發(fā)展,兩國的教育部門建立了多種形式的教育交流。1989年西藏的第一本中文及藏文雙語教材就是參照加拿大原住民的教科書編寫。中國估計有2,000萬小學生接受英語教育。據(jù)我國駐加拿大大使館教育處統(tǒng)計,加拿大ESL的教科書約占中國大陸小學市場75%。感恩節(jié)、楓葉和冰棍球等詞匯,隨著教科書被中國學生所熟悉。ESL的教材常取材于日常生活,其中趣味活動居多,能讓學生喜聞樂見,在愉快的學習中迅速提高英語水平。
加拿大教材五花八門,甚至同校同科同年級的教師使用的教材,也可能不一樣。老師們將教科書看作一種學習資源,引導學生認知發(fā)展、獲得知識的學習案例或范例,基于這些案例的學習,引導學生分析、理解并進行反思、批判,最終幫助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并在這一過程中領悟獲取知識的方法。John Oliver中學8年級語文科老師Aulakh經常使用的教材是《世界神話集》,Britannia中學9年級社會科老師wiseman經常使用的教材是一位美國研究星象的學者寫的《點的組合之奧秘》,King George中學12年級語文課從9月開學至今還沒教完一課……他們對教科書的使用該用“極大膽”形容之。
使用哪種教材基本由科任教師提出,學校統(tǒng)一購買,免費給學生使用,并歸科任教師管理。書本一般要80加元以上(相當人民幣560元),學期初由學生向科任教師借出,學期結束歸還,并作為下批學生使用。要求不準在上面標注,損壞、丟失者需賠償,學生自小學開始就接受了這種用書方式,因而基本能養(yǎng)成珍愛書本的習慣。還有更多的書就在任課老師教室的書櫥內,學生來教室上課時自覺取出,上完課自覺放回。筆者到各校時走進不少教室,看了學生借閱記錄,有不少書已經用了四五年,仍基本完好,極少留有筆跡。除了基本的教材外,教師喜歡印刷大量材料發(fā)給學生,作為擴展練習。經過嚴格訓練出來的老師,能根據(jù)課程標準授課,做出正確判斷,獨立達標。文科類的教科書用自選章節(jié)來上課的情況很多,無需考慮一本書能否上得完的問題,只考慮能否達到該課程標準的水平。教師每次上課的內容,基本是自選的材料,這些材料內容十分廣泛。每個學生均有一本厚達7厘米以上的資料收集夾,分門別類地存放老師發(fā)放的各種學習材料。
——備課和上課。有目的、有計劃的課堂教學,仍然是課程資源開發(fā)和利用的主渠道。教學活動中的備課環(huán)節(jié)充分體現(xiàn)了教師對課程資源的創(chuàng)造性利用,教案是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物化體現(xiàn)。溫哥華教育局負責人介紹,這里是不檢查教案的,一般是主管部門規(guī)定各級別科目的課程目標,教師每學年初將課程目標印發(fā)給學生,學生按目標學習,教師按目標授課,至于如何設計教案,如何教,那是任課教師的事。加拿大專職教師要承擔二三門課,每周有大量的課時,筆者走訪了8所學校,特別有針對性地看了他們的教案(他們的課堂開放式,只要不是上課中途,老師會很熱心接受聽課的),雖簡單但很有“章法”:每人一個大講義夾,里頭五花八門,圖文并茂,有時還將帶學生到圖書館、操作室的路線都畫上;首頁是該級別課程的總體教學目標,定義概念式的基本沒有,但諸如“本課解決什么問題,什么時候出示圖畫,要多少人發(fā)言,中間有幾個討論,時間多長”等很具體的環(huán)節(jié)卻一個都不能少,而且很系統(tǒng)。課堂上他們都能按計劃進行,有很強的實效性。也許,這正是“教案”之為“教學方案”的最基本要求吧。
我們12位參訓老師一般采取先分開聽課,然后集中討論的方式。由于觀念與標準不同,這里師生并不會出現(xiàn)我們??吹降墓_課“異常景象”,有人聽課的課堂仍是絕對常態(tài)的。聽完課之后的集中討論,有時會聽到諸如科任老師上課枯燥、一節(jié)課沒落實一個問題、課堂組織能力差等評論,但綜合看,我們基本認為在現(xiàn)場所聽的課,能讓學生擁有學習和發(fā)揮的廣闊天地。如按我們習慣的45分鐘算一節(jié),該節(jié)課共有25個學生,學生平均可獲的獨立訓練(含發(fā)言、做題、活動)可達20分鐘!這里的老師講得很少,大多課堂極為活躍。
講課教師文理功底寬厚、扎實,視野極廣,層出的問題,讓人處于緊張的“頭腦風暴”,常讓我們恨自己見識如此狹隘。理論式課堂猶如文化研討會,實驗式課堂猶如產品展示會。這里常有12年級學生(相當我們高三)將手高高舉起,發(fā)言積極,課堂實際成了個體課外自學后的“會操”場所。也許正因這樣,才有了各自在課外生活博采眾長的動力吧。
——校內外其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靶@及室內布置也是我們的課程資源”,John Oliver中學副校長Thomas Harapnuick先生介紹說。溫哥華中小學小而精,大多校舍布置有相似之處,一般一進大門首先是歷屆學生的重量級榮譽印入眼簾,接著就是各層走廊墻壁(走廊兩邊大多為教室,走廊很長,彎道多)懸掛著歷屆畢業(yè)生、教職工、校長照片,或設立一處榮譽陳列櫥,或一處學生作品(不少還標有該作品的出售價),或像大超市存放物品的鐵柜(柜子是給學生放東西的),整體布置得很典雅,形成一條條美麗的文化走廊。沒有固定教室的學生,課間、午間就在走廊邊或站或坐或吃飯。此外,各校的教師休息室(Staff Room)基本為是家庭客廳式的設計,整體布置顯得整潔、溫馨。有廚房用品、餐桌(中午吃自帶午餐用),室內各類植物擺放錯落有致,聽說這些花草大多為老師自帶的。
兼作老師辦公室的教室布置更是五彩繽紛,教師根據(jù)自己的學科特點,設計了富有藝術與實用性相結合的“教室作品”,有師生生活照片,有學生優(yōu)秀作品,有報刊雜志;有的充滿節(jié)日氣氛,有的擺放各種書籍宛如圖書室,有的放置各類植物好像一個植物王國。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是校內課程的必要補充和拓展。教師能積極開發(fā)并合理利用圖書館、實驗室等。走訪中,筆者發(fā)現(xiàn)這里校內外教育資源綜合利用程度高,學校和當?shù)貓D書館、社區(qū)大學連在一起,這減少了很多課程資源的浪費(學校也有圖書館,當?shù)鼐用褚部山栝啠?。圖書館內有不少長椅,供學生及居民自由進入閱讀之用。老師很喜歡到圖書館上課,由學生找資料完成作業(yè),老師坐在一邊,解答疑難問題。由于作業(yè)都含學分,學生基本能按規(guī)定有目的學習。
此外,社會實踐也是他們的課程資源。這里小學生到大學生做義工很真實,也很正常。學生獨立性很強,我們??吹綄W生在校園或街頭撿拾報紙、瓶罐,在食堂打飯菜、收拾餐具、整理衛(wèi)生等。學校要求學生自9年級到12年級累計要有40個小時在社區(qū)工作服務,才能畢業(yè)。但并不規(guī)定具體做什么,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愛好以及將來要從事什么樣的工作去選擇醫(yī)院、服務老人甚至去做清潔工人等等。據(jù)king george中學的華人教師王曉峰先生說這里義工風氣很濃,學生基本樂于做義工,家長很支持,接納義工的單位鮮有亂開證明的,可以不用擔心這方面出現(xiàn)假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