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分互認體現了高等教育國際化和終身學習的要求,是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普及化的必然趨勢,符合教育“以人為本”的本質和受教育者的需求,意義重大。本文闡述了和分析了學分互認在普通高等教育、職業(yè)教育、網絡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等領域的現狀,提出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利益的難以協(xié)調,并指出學分互認需要政府和學校的共同努力。
關鍵詞:學分互認;高等教育
收稿日期:2006—09—15
作者簡介:劉華(1974-),女,復旦大學繼續(xù)教育學院助理研究員,博士生,主要從事教育研究和項目評價。
姜為(1968-),男,復旦大學繼續(xù)教育學院助理研究員,碩士,主要從事教育研究。
一、概念和意義
(一)概念
學分互認是指已經獲得由國家統(tǒng)一認可的各級各類學校、培訓機構給予的學分如何科學地轉換為所需的學分,換句話說,以前在別處已經獲得的學分能否全部或部分地轉換為當前所需的學分。①本研究涉及的學分互認,廣義的概念等同于學分互換或學分轉換。
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型。楊黎明對此進行了詳細介紹。① 學分互認的轉換方法包括個人化和結構化兩種。學分轉換機制也多種多樣,包括并入機制、并行機制和合并機制等。②
隨著學分互認的發(fā)展,其領域內也引申出其他概念,如學分折算、學分銀行和學分補償等。
(二)意義
1.學分互認是教育全球化和國際化的必然結果。經濟的全球化,必然帶來教育的全球化,也意味著教育的無邊界。學分互認可以打破教育領域的封閉狀態(tài),促使受教育者共享特定區(qū)域內乃至全世界的教育資源。③為實現教育資源的優(yōu)勢互補,學分互換作為校際交流的媒介工具,成為推動國際教育交流的手段,意味著新的教育合作交流模式的產生。
2.學分互認是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普及化的必然趨勢。根據美國社會學家馬丁#8226;特羅提出的“高等教育發(fā)展三階段”,我國高等教育在2002年進入了大眾化發(fā)展階段。該模式認為,普及高等教育將通過增加入學學生人數實現(往往是通過非全日制學習或夜校的方式),非精英院校將通過學分互換最終與學位授予院校建立進一步聯(lián)系。④要想實現教育部提出“到2020年實現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的目標,教育資源的短缺是關鍵。學分互認可以整合教育資源,統(tǒng)籌配置和充分利用現有教育的資源,解決部分學校擴招后師資、教學設施不足的問題,盤活教育資源存量。
3.學分互認是教育終身化和學習型社會的前提條件。要適應終身教育,創(chuàng)建中國特色的學習型社會,就要建立終身教育體系,其內容之一,就是要建立各種類型、形式和各個層次教育的有機聯(lián)系和終身學習的教育網絡,最終實現各級各類教育之間的溝通與銜接。因而,學分互認和課程互換作為教育銜接的形式和中介,是實現教育立交橋的前提條件,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⑤
4.學分互認是教育“以人為本”的本質和受教育者個性化要求的體現。學分制的教育形式符合“以人為本\"的教育發(fā)展理念,而學分制的更高境界就是實現學分互認。學分互認可以建立起校際之間專業(yè)共建的平臺,為學生提供更為廣泛的學習空間和更加優(yōu)質的教育服務,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要求,有利于推進素質教育,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
二、現狀掃描
(一)學分互認在國外⑥⑦⑧⑨⑩
學分互認在國外已經有悠久的歷史。這一機制的世界級典范當推“歐洲學分轉換系統(tǒng)”(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ECTS)。在美國這一學分制盛行的國家,學分互換很普遍,即使在高中也有推行。北美自由貿易區(qū)(含美、加、墨三國)l994年以來,先后五次舉行高層次會議,通過了校際學分轉換協(xié)議。
在亞洲,1991年由亞太地區(qū)高教組織組成的亞太大學交流會(UMAP),運行了UCTS機制(學分轉換機制);韓國于1997年建立起一種學分庫制度(學分銀行制度);日本在各類高校實施學分累積加算制度和學分互換制度以及“等效制\"教育制度。
學分互認在歐洲、美洲、東亞地區(qū)得到了良好的發(fā)展,也引起了世界各地的關注。1998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表的《二十一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動》一文中也提到“開展雙邊和多邊合作計劃的會員國,應進一步促進國際學術交流,實現未來全球知識社會的大團結,包括通過大力支持六個政府間委員會的聯(lián)合工作計劃(1999-2005年)和制定學分轉換制度。\"
(二)學分互認在中國
在中國學分互認尚處起步階段,各種教育領域和各種形式的教育都開展了或多或少的實踐嘗試。在總結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將其歸結為普通高等教育領域、職業(yè)教育領域、網絡教育領域和成人高等教育領域。
1.普通高等教育
據文獻報道,北京、天津、上海、杭州等普通高等教育領域都出現了不同形式的學分互認的模式。較近的區(qū)域,主要表現為在相鄰的學校間或“大學城\"內開展合作,以實現資源優(yōu)勢互補;相距較遠的高校間教學內容或課程設置等的交流,往往是通過簽訂合作辦學意向書的形式來進行。⑦
以復旦大學普通高等教育的實踐為例。通過“互選課程、互認學分、互借圖書、名師巡回講課” 復旦大學參加了上海東北片9所學校合作辦學活動,也加入了上海西南片高校的跨校修讀選修課程活動;其次,在“長三角高校間學分互認、資源共享模式”中,與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五所高校簽訂了協(xié)議;還有,與香港大學、伯明翰、諾丁漢、墨爾本大學等16所國內外大學互相承認學分。
該校對學分互認(學分轉換)的規(guī)定如下:學分、課程相近或相同,學分換算時只記入成績和學分,不計入平均績點;跨校修讀和校內輔修成績的學分轉換限定在5學分;第二專業(yè)、第二學位的學分轉換限定在8學分且是單向學分互認。
2.職業(yè)教育
根據教育部的規(guī)定,在所有職業(yè)學校中實現學分互認。各地進行了積極地實踐和探索。如廈門市各職業(yè)學校通過創(chuàng)辦職業(yè)技術培訓中心和職業(yè)技能鑒定站,相互承認學分;青島市規(guī)定,對學生取得的國家職業(yè)資格證書、崗位合格證書以及競賽中的表彰等,按不同標準獎勵學分;江蘇省推進區(qū)域內學分互認,承認學習者已有學習和職業(yè)實踐的經歷,探索建立職業(yè)學校學分累積和轉換信息系統(tǒng);上海市允許區(qū)縣、行業(yè)所屬的學校之間、相近專業(yè)之間、學歷教育與職業(yè)資格培訓和各種形式的短期培訓之間相互承認學分,探索承認學生已有的學習和職業(yè)實踐經歷折合學分的途徑,并依托教育信息化平臺,逐步建立職業(yè)學校學生的學習和職業(yè)實踐經歷信息庫。
3.網絡教育
教育部正在規(guī)劃依托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實現異地學分互認制度;同時,在對新增的開展現代遠程教育試點工作的25所高校也提出推動校際間的課程互選和學分互認。作為跨地域多高校學分互認的第一案例,“課程互選、學分互認、聯(lián)合辦學\"項目,旨在利用天地網遠程教育平臺開,探索新型的網絡教育聯(lián)合辦學模式。該項目涉及到五所學校(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寧夏大學和西藏大學)的普通高校和網絡教育的學生。截止2004年9月底,96門課程列入五校教學計劃, 24 791名學生共享選課41 610門次,17 056人次獲得五校的學分。這是普通高等教育與網絡教育之間銜接和溝通的一次試驗,為跨區(qū)域和跨教育類型的學分互認提供了經驗,也為進一步的實踐提出體制上的要求。⑩
4.成人高等教育
(1)學歷教育
成人高等學歷教育的實踐方式有兩種——免修和聯(lián)合學分。
免修:成人高等學歷教育一直以免修的方式承認學生在其他教育形式的領域、其他學校中修得的課程。以復旦大學為例,免修類型包括:高一層次課程的免修;同一層次課程的免修,主要表現在與其他教育領域以及他校的學分互認,如普通高校、自學考試和其他成人學歷教育;低一層次課程的免修,如低一層次的專業(yè)可免高一層次的某課程;資格證書的免修,如大學英語四級、六級證書等。免修課程以英語為主,人數由2001年149人增加到2006年670人,增長了近3倍,比例也從18%上升到29%。
聯(lián)合學分:成人高等教育早在八十年代后就已經開始試點聯(lián)合學分這種學分互認模式。1986年,上海市26所職工大學和11所獨立設置的區(qū)辦成人高校分別創(chuàng)辦了聯(lián)合學分制,采取“選課自由、形式多樣、就近入學、課程互通、學制靈活”等措施。在成人高校生源普遍短缺的情況下,1987年上海各聯(lián)合學分制大專班仍擁有學生近5000名,目前各業(yè)大還擁有著近七千人的在校生。每所大學的學分包括聯(lián)合學分和自管學分。聯(lián)合學分由聯(lián)合學分處管理,該處負責統(tǒng)一制定教學計劃,統(tǒng)考等。跨校修讀的費用由學籍所在學校和修讀課程學校共同分擔,采取學校間結算和學生直接繳納兩種方式。
(2)自學考試
自學考試開展了與普通高等學校的課程和學分互認工作,如江蘇省自學考試在全日制高校建立“自考學院\",浙江杭州商學院率先進行自考與在校本、??平逃膶W分互認;試點與高職高專的溝通與銜接,如江蘇省將選擇部分高校與有條件的高職院掛鉤,聯(lián)合開展自學考試“專接本\"試點工作;與遠程教育和網絡教育進行合作,如全國自考辦陸續(xù)承擔了清華、浙大、北外等普通高校的遠程教育考試工作。此外,自學考試本身的免考規(guī)定,就是對已經取得我國國民教育系列高等學歷的考生,會根據專業(yè)具體情況,做出免考安排。
(3)非學歷教育(培訓)
非學歷教育(培訓)與其他教育類型之間的融通表現在中外合作辦學和外語培訓兩個項目。前者是目前較為流行的非學歷教育與學歷教育溝通的形式之一,以非學歷培訓的途徑與國外相應的一所教育機構合作辦學,外方學校承認學生在中方院校學習的學分,完成學業(yè)后獲得國外合作學校的文憑;后者如北京外國語大學網絡教育學院對英語模塊證書課程學分(非全在線學習模式)與學歷教育課程學分實施學分互認。
上海正在逐步推進“非學歷教育成果認定制”,打破學歷與非學歷教育間的溝壑。據悉,即將出臺的《上海市終身教育條例》里將包含此方面的細則。上海準備以一些民辦高校為試點,實現學歷與非學歷教育的學分對接。
三、原因分析
由前可見,國內各教育領域對學分互認表現出不同的態(tài)度,實踐程度亦不一樣。同層次的學分互認比較多,學分折算和學分補償比較少;同一教育類型內的實踐比較多,不同教育類型間的實踐比較少。為此,筆者將其劃分為四種心態(tài)。
一是強勢心態(tài),以講求質量、謀利益為出發(fā)點。諸如普通高校,尤其是普通高校中的重點高校,對于學分互認持異議,較少涉及該領域。
二是改革心態(tài),積極探索新的教育形式,提高加入WTO的競爭力,促進自身的聲譽。如部分重點高校和普通高校,積極進行與國內校際間協(xié)作,與國外學校進行意向簽訂。
三是弱勢心態(tài),為生存積極提倡和探索這樣一種新的模式,以增加學校生源,提高競爭力。如網絡教育、職業(yè)教育、成人教育中的自學考試和非學歷教育等領域。網絡教育屬于新生事物,生存問題是關鍵,需要提高社會對它的認可度,所以對學分互認表現出高漲的熱情。職業(yè)教育借助大環(huán)境對職業(yè)教育的重視和歐洲學分轉換系統(tǒng)中職業(yè)教育的實踐,也較重視學分互認的探索,尤其是政府。自學考試隨生源的下降,生存問題凸顯出來,所以積極進行了各方面的探索?;谑袌鼋洕姆菍W歷教育的培訓領域,雖然實踐不多,但借助終身化教育的趨勢也想積極提倡學分互認,增加自己的優(yōu)勢。
四是中間心態(tài),表現為不聞不問、無可奈何。如成人高等教育的學歷教育,其自身地位無法與普通教育相比,屬于弱勢群體,但與其他教育類型(網絡教育、職業(yè)教育)相比,它又屬于稍強勢群體。因其地位的尷尬,成人學歷教育自身既有遠期的生存問題,近期又可以維持,故采取了中間心態(tài)。雖然成人學歷教育采取中間心態(tài),但卻對學分互認的某些模式(如免修和聯(lián)合學分)有著不短時間的實踐,并積累了一些經驗。
學分互認雖然得到了政府、部分高校的重視,看似轟轟烈烈,但目前的實踐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突破。為什么大家會對學分互認表現出如此不同的心態(tài)呢?
1.各學校在培養(yǎng)目標與培養(yǎng)人才層次方面的不同,給學分的互認帶來了難度。由于執(zhí)行的是不同規(guī)格的教學計劃,同一專業(yè)在教學計劃執(zhí)行過程中亦存在著較大差異,客觀上為各種教育類型之間的銜接和溝通、同一教育領域內院校之間的學分互認、中外交流帶來了一系列的困難。
2.學分設置及質量標準不規(guī)范,沒有統(tǒng)一標準。各校各自為陣,情形千樣百態(tài)。即便在學校內部,學分與學分之間在價格、學時和質量上也是不等值的。學分通兌系數更加難以確定。這種事實存在的“學分不等值”的背后是學校天然固有的所謂“貴賤之分”。
3.管理操作上亦有不少難度?,F在高校缺乏專業(yè)管理經驗和操作技能,管理難度增大,管理成本提高。
4.相關政策不配套。學分制不僅需要教育內部政策的改革,還需要物價、人事、勞動等部門各項政策的協(xié)調。學分互認作為學分制的最高境界,需要政策環(huán)境的支撐。
5.利益問題。學分互認可以提高相鄰高校之間資源共享。但一旦實行真正意義上的學分制,按選修課程收費,那么學分的收費問題又會給校際資源共享及其開放程度設置障礙。實質上深層次原因是利益的難以協(xié)調。每個學校的資源利用都考慮到自身的利益,保證學費收入。學分互認對其利益是否促進或阻礙,也就決定了高等教育各形式、各領域對學分互認采取的心態(tài)及現實選擇性。
若想建立廣泛的學分互認系統(tǒng),完成國內外高校之間的學分轉換,至少需要政府、學校的共同努力。就政府層面而言,政府的功能是管理學分互認系統(tǒng),管理包含法治法規(guī)和政策方面,也包括技術和服務層面,建立管理機構,制定運行規(guī)則。就高校層面而言,各高校探索和實施學分互認系統(tǒng),建立課程體系,實現計算機化管理,探索新的實施模式。
注釋:
①楊黎明.學分互認的依據是“知識點”的多少〔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04,(6)19-21. ②丁興富.論組建全國教師教育網絡聯(lián)盟〔J〕. 電化教育研究,2003,(10) 42-45.
③李曉佳.全球視野下的學分互換探析〔J〕 .世界教育信息,2005,(8) 21-22.
④馬丁#8226;特羅.濮嵐瀾.從大眾高等教育到普及高等教育〔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4) 5-16.
⑤何靜.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的相互銜接〔J〕.理工高教研究,2003,(1) 32-34.
⑥李志宏.美國、日本、中國學分制之比較及完善我國學分制的設想〔J〕.中國大學教學,1994,(2) 11-13.
⑦李聯(lián)明.全球一體化背景下我國高校學分互換探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 (6) 17-20.
⑧趙衛(wèi)平.李穎.歐洲學分轉換系統(tǒng):從單一功能到雙重功能的轉變〔J〕.外國教育研究,2004,(10) 31-34.
⑨王海東.韓國的學士學位自考制度和學分庫系統(tǒng)介紹〔J〕.成人教育學刊,2001,(15)53-55.
⑩李志茵.中國學分互認第一案例調查〔J〕.中國教育網絡,2005,(1) 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