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報,見到一則材料,內(nèi)有“恰好”一詞,感覺用得恰恰不好。原文是:
(1)1988年,剛及而立之年的劉衛(wèi)星得了乳腺癌,恰好這時閻維文正在準備參加全國第三屆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參加比賽,妻子的手術(shù)就要推遲進行,閻維文產(chǎn)生退出比賽的念頭。(《文摘報》2005年11月24—26日第6版)
“恰好”用在這里,仿佛閻維文參加比賽,對妻子治療活動有幫助,但事實卻是:參加比賽不利于照顧妻子,甚至要推遲妻子的手術(shù)時間。
“恰好”后的動作行為,應(yīng)是讓人覺得滿意的。這與其語素的原始意義有關(guān)。“好”是讓人滿意自不必說,“恰”呢?“恰”是個會意字,從心從合,表示事如所愿,合于心。
所謂讓人滿意,詳細地說,包括幾種情況:
一是讓動作行為的遭遇者、執(zhí)行者滿意。如:
(2)(李彥宏)恰好就讀信息管理系,恰好遇到富有遠見的導(dǎo)師……恰好在互聯(lián)網(wǎng)熱最后一撥拿到風險投資,恰好國內(nèi)搜索領(lǐng)域競爭小。(《商務(wù)周刊》2004年3月25日)
這里,“恰好”后的動作行為主要是針對李彥宏來說的,與敘述者關(guān)系不大。
二是過程的敘述者覺得是好的,讓人高興的。如:
(3)預(yù)發(fā)行制度所具有的債券價格連續(xù)發(fā)現(xiàn)功能,恰好能為發(fā)行人測算發(fā)行成本提供可靠的依據(jù)。(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6日,來源:《中國證券報》)
這里,預(yù)發(fā)行制度“能為發(fā)行人測算發(fā)行成本提供可靠的依據(jù)”,是敘述者認為它彌補了一種制度體系的不足,是有積極意義的。
第三種情況是“恰好”表示的事件對動作行為的遭遇者、執(zhí)行者來說是好的,敘述者也認為是好的。如:
(4)梁實秋當時住在北碚。而冰心夫婦住在歌樂山,恰好是梁實秋進城經(jīng)過的路邊不遠的山頭上。三人本來就是同學(xué)兼朋友,再加上當時又同為國民參政員,在戰(zhàn)亂的時代背景下,倒有了更多的時間交往。(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6日,來源:《中華讀書報》)
梁實秋進城要經(jīng)過冰心的家,對梁實秋、冰心、吳文藻來說,都是一個相聚的好機會,敘述者也認為是一件幸事,所以用了“恰好”。
“恰好”之“好”的第四種表現(xiàn),是敘事意義上的“好”。其后的動作行為推動了事件的發(fā)展,使事件曲折離奇,是“無巧不成書”的“巧”,因此,在敘述者、在受眾看來,是“好”的。如:
(5)12月11日上午,浦城管厝鄉(xiāng)村民宋某為購買農(nóng)具、肥料,從儲蓄所取出6000元回到家中,當時妻子恰好回了娘家。宋某怕把錢放在抽屜里不安全,就將6000元用報紙包好塞進不起眼的銹跡斑斑的鐵罐里,然后去聯(lián)系購買農(nóng)具、肥料的事了。下午,其妻從娘家回來,正巧來了兩個收破爛的人,便將房里銹鐵罐當作廢品賣了2元錢。(《閩北日報》2005年12月16日)
這里“恰好”后的動作行為,對遭遇者、執(zhí)行者來說,是一種不幸,但卻是故事曲折起伏的一個原因,而且,后來這6000元錢又找了回來,所以這里還可以用“恰好”。
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恰好”開始游離了“好”的意義,與愿望無關(guān)了,從感情上看,成了中性詞。如:
(6)加拿大美術(shù)史家蘇珊·吉魯曾公布過一項令人震驚的研究成果?!D(zhuǎn)90度后從鏡中看蒙娜麗莎抿著的笑唇,恰好是一個背部線條分明的結(jié)實男性脊背以及左臂和肘部的一角……(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6日,來源:《深圳特區(qū)報》)
我們知道,在動作行為與其執(zhí)行者、遭遇者、敘述者的愿望根本對立時,可用“恰恰”。如:
(7)一個醉漢手握著酒瓶搖搖晃晃地撞在一位行人身上。行人很不高興地說:“你沒有眼睛嗎?怎么不看人?”“恰恰相反,我把你看成兩個人啦,我是想從你倆中間走過去?!保╤ttp://www.dayoo.com/content/2003-10/31/content-1273449.htm)
但“恰好”之“好”義的流失,還沒達到“恰恰”的這種地步。盡管感情色彩能從褒義變?yōu)橹行曰蛸H義,但人們習慣上還無法接受用“恰好”表示“不好”的遭遇。如果某個動作行為在其遭遇者、執(zhí)行者和敘述者看來都不是希望發(fā)生的,就不應(yīng)該再用“恰好”了。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可選用“不巧、不巧的是、真是不巧、恰巧、湊巧、偏偏”等。如:
(8)還沒趕到醫(yī)院,小蔡在面包車上生下女兒,不巧車子又壞在路上,還沒來得及斷臍的這對母子被及時送往中醫(yī)院江頭分院搶救,總算母子平安。(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8日,來源:海峽網(wǎng)—《廈門日報》)
(9)當我們坐下來準備進餐時,朋友的媽媽說:“真是不巧,菜不多,只是個便飯?!保╤ttp://www.hongen.com/eng/data/culture/index2.htm《家常便飯》)
下例中,同一個語氣,將“不巧”“偏偏”變換使用,既恰當,又富于變化:
(10)很不巧,我受傷的時候,她剛好能練,我練的時候,她又偏偏受傷。(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2月18日,來源:《浙江晚報》)
從感情色彩上看,“恰好”表示事如所愿。如果表示事與愿違,最好用“偏偏”“不巧”。語言中有此分工,沒必要讓“恰好”之“好”義消失,而承擔“不巧”和“偏偏”的功能。在例(1)中,事件的發(fā)生,對遭遇者來說,已成了災(zāi)難,如果再用“恰好”,就有幸災(zāi)樂禍之嫌了。
總之,“恰好”之“好”義開始流失,但并沒有如“恰恰”一樣完全流失,我們在使用時要注意這一點,因為一旦用錯,可能把感情色彩給說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