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誦是學習文言文的最好方式之一。然而,在我們的課堂上,吟誦往往可有可無,文言教學出現(xiàn)重講解分析輕吟誦的傾向。我們能不能既讓學生扎實地完成文言學習任務,又輕松愉悅地潛入文境,盡情涵泳,自主體會作品的精妙呢?
教學《與朱元思書》,我嘗試以吟誦為主線,引導學生疏通文意,體會情感,背誦課文。
1.比比誰字音讀得準
首先,我提出舉行一次讀書比賽,看看誰的字音讀得準,給5分鐘的準備時間。很快,學生便開始借助工具書和注釋解決生字問題,主動大聲地朗讀課文。5分鐘后,比賽開始,學生都爭著參加,一掃平時學習文言的沉悶氣氛。有的學生讀錯了,很快就有學生提出修改意見。大約8分鐘后,學生齊讀課文,并且思考:文章寫了些什么?齊讀剛罷,學生很快就回答:寫的是富陽到桐廬間的山和水。由此看來,學生在誦讀過程中,是能夠自覺地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
2.比比誰停頓得對
先用2分鐘時間講授如何把握停頓。如:頓號停頓的時間最短,逗號比頓號長一點,接下來是分號、句號、段落間的停頓等。接著,播放課文的錄音,讓學生感悟停頓的要領,時間約4分鐘。然后讓學生試著讀出停頓,學生評價,比較誰的停頓最好。大約5分鐘后,學生的吟誦有了一定的層次。
接下來舉例為學生介紹劃分句中停頓的方法和符號。如“風煙俱凈”一句,“風煙”二字意思相近,指的是江上的煙霧,因此,這兩字之間幾乎可以不用刻意停頓,而“俱”是“全都”的意思,與前面的“風煙”和后面的“凈”,表達的意思都不同,應停頓,所以,這句話應該這樣停頓:“風煙/俱/凈”。又如,“任意東西”,根據(jù)理解,我們很快能夠劃分停頓:“任意/東西”。但是細看“東西”二字,它實際上表達的是兩個意思:“向東,向西”。由此看來,“東西”二字間應該有一個比較小的停頓,因此,這句話的準確停頓應該是:“任意/東/西”。學生們很快明白,句中的停頓有長短之分,大的停頓根據(jù)句子的語法結構來劃分,小的停頓根據(jù)句中詞語表達的意思來劃分。
明確了方法之后,學生開始逐段自讀課文,并用符號在書上標注出怎么停頓。而后請學生在班上讀,說明自己這樣停頓的理由,其他同學評價,教師給以適當?shù)狞c撥。這樣,全班再一齊吟誦課文,這次的吟誦就顯得更有節(jié)奏感了。學生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積極性很高,起初劃分比較困難,之后漸漸找到了竅門,進度就快了,也更加準確了。
3.比比誰重音讀得好
吟誦要讀出感情,必須處理好重音問題。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話,都會有作者想要強調的東西,在吟誦的時候,需要通過加重語氣來表現(xiàn)。如“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前一句強調的是富春江山的奇特、水的靈異,因此,“奇”和“異”二字就應該加重語氣。“天下獨絕”中,“獨絕”二字也應該加重語氣,“獨”還需要讀得更突出一點兒。
接下來,學生開始一句句尋找第一段中需要重讀的詞語。他們邊讀邊體會,逐漸把握住了。然后,學生自由吟誦其余的段落,分小組討論哪些詞要重讀,由小組代表發(fā)言,并吟誦給全班同學聽,教師適時指導。這個步驟大約用了10分鐘。幾組讀下來,確定了需要重讀的詞語,然后全班一起吟誦。這一次,學生讀得更有情感了,有了一些“吟誦”的味道。
4.比比誰語氣、語調、語速讀得巧
要讀出一篇文章的情感,還需要注意語調、語氣等方面的訓練。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首先應明確如何把握語速、語氣和語調,當詞句表現(xiàn)比較明朗、壯麗的畫面,或者抒發(fā)積極昂揚的情感時,應該讀得高亢激昂。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表現(xiàn)了江水的湍急和兇猛,從中不難體會出作者此刻那種激越的心情,讀的時候,語氣要強一些,語調要高昂一些,語速要稍微快一些。若畫面比較柔和靜謐,或者抒發(fā)的情感較為溫婉纏綿,則應該讀得低緩輕柔,語速可以慢一點。如“窺谷忘反”一句,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和留戀,“忘反”一詞就應該讀得舒緩悠長。
接著,學生開始自由朗讀和體會。然后,逐段吟誦,并簡要說明心得。最后,全班一起配樂吟誦。此刻,“吟誦”的味道真正出來了,學生融進了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了文中的景,景中的美,美中的情。
5.比比誰能背下來
這篇文章的開篇總寫山水,而后分寫,分寫先寫異水,再寫奇山,全文呈現(xiàn)總分結構。我讓學生邊自讀邊回憶文章的內容與思路,3分鐘后,全班大部分同學都能夠把課文背誦下來。
這次古文吟誦進行了兩課時,學生的感覺是:真輕松!他們沒想到自己居然能在老師沒講解的情況下就讀懂了課文,并且當堂背誦了下來。
通過這次嘗試,我感到:在文言文教學中采用吟誦法,能夠讓學生自主而扎實地完成疏通文意、理解內容、體會情感和背誦課文等項任務;同時,又能讓學生愉悅地進入文境,體會作品的精妙。
那么,吟誦法為什么能獲得這樣好的教學效果呢?我初步探究了隱藏在“效果”背后的原因。
——在“讀準字音”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不僅做了正音的工作,還自主地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對作品進行了初步感知,這種感知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的,減少了壓力,學習也更加自然和主動。
——在“讀準停頓”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主動疏通了文意。想讀準句中的停頓,就要理清句子結構,理解詞義。當學生考慮如何讀準停頓的時候,其實就已經(jīng)開始了對文意的疏通工作。如“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一句,學生最初的劃分是:“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后來,他們根據(jù)相關知識,將“自富陽至桐廬”的停頓劃分為:“自/富陽/至/桐廬”。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明白了:“自”是“從”的意思,“至”是“到”的意思。學生還發(fā)現(xiàn)“一百/許里”的停頓是不對的,因為“許”在這里表示“左右”的意思,它與“一百”的關系更為緊密,所以應該讀成“一百許/里”。這時候,“許”這個詞也就掌握了。不取逐句逐字翻譯的老辦法,換個新“招”來教,節(jié)省了時間,活躍了氣氛,學生學起來也輕松愉快。
——在“讀好重音”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在確定哪個詞語需要重讀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在品味語言,揣摩作者遣詞造句的用意,逐步走進文境。如“水皆縹碧”一句,描寫望中所見,水都是清澈的,因此“皆”就要重讀。又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學生認為應該重讀“甚箭”和“若奔”,因為要突出水的湍急。由此看來,“讀好重音”實際上完成了內容分析這一項教學任務,同時細化了語言品味,提高了學生自主感悟的能力。
——在“語氣、語調、語速讀得巧”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比較深入地體會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如“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這幾句,學生讀得氣勢較強,語速較快。他們認為這些句子突出了山的高峻挺拔,作者眺望時的情緒應該是比較激昂,含著欣喜的。“從流飄蕩,任意東西”則需讀得舒緩,因為這里有無拘無束、自由自在之意。學生揣摩吟誦的語氣、語調和語速,同時也品味著文章的思想感情。當他們抑揚頓挫吟誦時,也正咀嚼著文章的內蘊,在與作者進行穿越時空的對話。這是一種多么美妙的教學境界?。?/p>
——在“當堂背誦”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學生一遍又一遍吟誦,帶著感情反復熟悉文字,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礎上不斷加深記憶,當堂背誦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選擇適宜的課文,采用以吟誦為主線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吟誦中快樂地學習文言,這條教學改革之路,值得我們繼續(xù)探索。其中包含的教學原理,值得我們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