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大綱教材高中語文第五冊第六單元是“孟子單元”,《齊人有一妻一妾》被選入“短文兩篇”一課。筆者參看了《教師教學用書》“有關資料”中吳小如先生《讀〈齊人有一妻一妾〉》一文后,很受啟發(fā),但是覺得其中的一段論述未得要領,原文如下:
第二,有人會問,這個“齊人”窮得討飯,怎么還有“一妻一妾”?我以為,“妾”這個人物的出現(xiàn)是為了主題突出和情節(jié)安排的需要。比如妻發(fā)現(xiàn)了疑點,便對妾傾訴自己的心事;盯梢回來,把所“瞷”的結果又告訴了妾;妻妾二人互訕互泣,顯然比一個女人的自怨自艾效果更突出。沒有“妾”,“妻”的言行舉止就會受到較大限制,故事的諷刺力量也會大大削弱。比如只說“驕其妻”,就遠不如說“驕其妻妾”顯得傳神盡態(tài)。
課堂上,我讓學生討論這段內(nèi)容。以下是討論片段:
生1:我覺得,這段文字說“‘妾’這個人物的出現(xiàn)是為了主題突出和情節(jié)安排的需要”是正確的,其后的具體論述也是有力的。
生2:我認為,吳先生后文的論述固然不錯,但卻與這段開頭的問題不相符。也就是說,他后文所論述的,與前文所問的,本質(zhì)上并不是一個問題。
師:能不能說得更具體些?
生2:本段的原始問題是:這個“齊人”窮得討飯,怎么還有“一妻一妾”?言下之意是:這個故事不合生活邏輯,缺乏真實性。因為一個窮得討飯的人,有一“妻”就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又哪有能力納“妾”?可下面的論述卻置這個問題于不顧,而大談有了“妾”后有利于突出主題和安排情節(jié)。前面說的是故事的合理性問題,后面談的是寫作技法問題。
師:你分析得很好。你所指出的錯誤實際上是典型的邏輯錯誤:轉換論題。它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不是在原來的意義上使用某個判斷,而是用另外的判斷代替;或者在論證某一問題時,中途改變討論的對象或論述的中心,導致論證的無效。吳先生的錯誤屬于后一種情況。他所論的“‘妾’這個人物的出現(xiàn)是為了主題突出和情節(jié)安排的需要”,雖然中肯且有意義,但并不能回答他在段首提出的“有人會問,這個‘齊人’窮得討飯,怎么還有‘一妻一妾’”這個問題,論證偏離了原來的方向。
師:既然這樣,我們能否試著替吳先生回答這個問題呢?也就是說,齊人有“一妻一妾”有沒有合理性?
生3:我認為沒有合理性。古代雖然有納妾制,但那都是有錢有勢的人享有的,普通老百姓討上一個老婆就已經(jīng)很難了,更何況在墓地里討祭品吃的窮人。
生4:我覺得齊人家里未必很窮,他只是為了在妻妾面前夸耀自己,才去討祭品吃的。
生5:哪有不窮的人通過乞討來滿足虛榮心的?乞討畢竟是很傷自尊的事。只有那些既窮困又懶惰、虛偽、不知羞恥的人,才可能那樣做。
師:那你認為他一定是窮人了?
生5:我認為他一定是窮人。如果他是富人的話,就沒有必要在妻妾面前炫耀吃得好,因為他本來就可以吃得好嘛。而且他的妻子暗地跟蹤他時發(fā)現(xiàn)“遍國中無與立談者”,也說明他是一個身份非常卑微的人。就連阿Q也有王胡、小D等人打一打招呼呀?。ū娦Γ?/p>
師:那他如何能納妾呢?
生5:這個我也難以解釋。
生6:能不能這樣設想:這個齊人的家里原先較富有,他的父母給他娶了妻、納了妾,但他自己不成器,交上酒肉朋友,胡吃海喝,將家業(yè)揮霍殆盡,朋友也漸漸遠離了他。但他又懶又饞的習性未改,想在妻妾面前撐面子,于是做起了討祭品吃的“獨門生意”,也虧他做得出?。ū娦?,鼓掌)
生7:那妻妾不會離他而去嗎?
生6:這談何容易!一是古代對婦女的束縛很嚴,即使丈夫死了,也未必能夠改嫁,何況齊人還“健在”?這叫“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眾笑)二是妻妾膝下一般都有孩子,如何舍得離開?也許正是因為妻妾在努力支撐著,這個家才勉強維持下來,而作為家庭頂梁柱的丈夫卻自欺欺人地做著那樣猥瑣的事,實在可悲、可笑,而且可恨、可恥?。ㄕ坡暎?/p>
師:同學們的發(fā)言很精彩。既實事求是地評價了吳先生這段話,又能緊扣課本內(nèi)容,聯(lián)系生活實際,展開想象,歷史地、發(fā)展地分析“齊人有一妻一妾”的合理性,解開了課文的一個疑點,進而揭示了齊人的虛偽卑下和厚顏無恥,較好地領會了文章的主旨。孟子是人格修養(yǎng)極高的人,他的文品體現(xiàn)著他的人品。他無情地嘲諷那些追逐富貴、功名的卑瑣偽善之徒,正是因為他有高尚的人格追求?!拔疑起B(yǎng)吾浩然之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些光耀千古的名言,是孟子偉岸人格的寫照,也是他留給我們的永遠的精神財富!
我覺得這一教學片段是比較成功的。一是適當將名家的論述引入課堂,引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在挑戰(zhàn)權威的過程中嘗到了求異思維的甜果;二是這個問題本身具有較高的討論價值,它既是課文的一個疑點,又與課文的情節(jié)內(nèi)容和寓意有著直接聯(lián)系,學生在討論中能不斷深化對課文的理解;三是這個問題的討論對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和創(chuàng)造性很有好處,學生在“破”與“立”的思維活動中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