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的孩子正讀高中,日前得到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語文讀本》第四冊,被其選材廣泛、精當所吸引,不免捧讀預習,遇有問題就上網(wǎng)檢索,多數(shù)可獲解決,自覺獲益匪淺??上Р⒉皇敲總€問題都能如此解決。
《〈閱微草堂筆記〉兩則》一課《泥古不化》一文頭兩句說:“劉羽沖,佚其名,滄州人。先高祖厚齋公,多與唱和?!本幷咦ⅲ骸褒S公:對道士的尊稱。”孩子不明白“厚”應該如何解釋,翻看詞典,發(fā)現(xiàn)“厚”有一個義項是“厚待、優(yōu)待”,似乎可資選用。僅就此句來看,還算通順,說的是“先高祖”厚待道士??上挛挠钟小埃▌⒂饹_)嘗倩董天士作畫,倩厚齋公題”一句,這可無論如何也講不通了。
孩子不死心,因新教材沒有教輔可看,只好上網(wǎng)去找答案,終于在一個中學老師的博客上找到了該《讀本》的全部譯文?!跋雀咦婧颀S公,多與唱和”一句,譯文作:“他(劉羽沖)去世的高祖劉厚道士,大多時間跟人以詩相互贈答”;“嘗倩董天士作畫,倩厚齋公題”一句,譯文作:“劉羽沖曾經(jīng)請董天士作畫,請劉厚道士題詩”。這位老師為了照應“齋公”注以及上下文,可謂煞費苦心,以致為本名尚不可考的劉羽沖憑空找出一個姓劉名厚的高祖來??墒呛⒆尤匀徊幻靼祝阂粋€人寫文章提到“先父”“先母”“先祖”必然指的是自己過世的長輩,怎么到了紀昀這里,“先高祖”就變成了別人的祖宗?
正巧我去他家做客,孩子就來問我。
從語感上說,“先高祖厚齋公”應屬同位語,類似的例子在文言中并不鮮見。如“左師觸龍言愿見太后”(《戰(zhàn)國策·趙策四》),“左師觸龍”就是同位語,雖由兩部分構成,但指代著同一個人。即便到了現(xiàn)代,類似的例子也不勝枚舉,金庸先生就曾在《連城訣·后記》中寫道:“我祖父文清公,字蒼珊,故鄉(xiāng)的父老們稱他為‘蒼珊先生’。”可見,“厚齋公”應該就是紀昀的“高祖”。
下面,我們再來看一下紀昀的家譜。
《景城紀氏家譜·支譜》之一及之四:
坤,字厚齋,明廩膳生,著有《花王閣剩稿》一卷,載入《四庫全書目錄》?!游澹暗?、景星、同仁、灝、鈺。
鈺,字潤生……子二:天澄,天申。
天申,潤生公次子,字寵予……子三:容舒、容雅、容恂。
容舒,字遲叟……子二:晫、昀。
由紀昀組織編修的《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八十載:
《花王閣剩稿》一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明紀坤撰。坤字厚齋,獻縣人。崇禎中諸生……坤少有經(jīng)世志,久而不遇,乃息意逃禪。晚榜所居曰花王閣,蓋自傷文章無用,如牡丹之華而不實也……
至此,可以確定“厚齋”就是紀昀高祖紀坤的字,而且紀坤篤信佛教,不會與道士有過多的聯(lián)系。一個小小的疏忽,竟讓學生無所適從,可見注釋文言,為學生導讀,尤須謹慎。
此外,紀坤題畫詩的注釋,還有兩處值得商榷。
紀厚齋和劉羽沖是很好的朋友,在其詩集《花王閣剩稿》中,題贈劉的詩就有五首,課文所引為《題天士畫冊十二首》之八。顧及友情,紀坤曲筆規(guī)勸劉羽沖,運用欲抑先揚的手法活畫出一個腐儒形象,字字句句充滿智慧與幽默:
題天士畫冊十二首·秋林讀書
兀坐秋樹根,塊然無與伍。
不知讀何書,但見須眉古。
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譜。
《讀本》對“塊然無與伍”的解釋是:“孤獨寂寥,沒有人愿意與他為伍?!睆淖置嫔蟻砜矗@個翻譯不能算錯,但從全詩的感情色彩與風格來推敲,則不甚妥當。原詩前四句用“兀坐”“塊然”“須眉古”等寥寥數(shù)語將一個自傷曲高和寡的書蟲形象表現(xiàn)得詼諧而生動,屬于欲抑先揚中“揚”的階段。翻譯時應配合作者原意,盡量保持語句的褒義色彩,以造成反諷的效果?!蹲x本》選擇“愿意”一詞,不太準確,若選用“可以”“能夠”等,似乎更貼近作者的意圖。
詩的后兩句則是“抑”的階段。前面四句極力“抬高”,現(xiàn)在到了“跌重”的時候,但又不能失了含蓄,損害文人詩的品位。正如說相聲,總要有個讓大家恍然大悟的“包袱”,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這個“包袱”就是“井田譜”?!蹲x本》注:“井田譜,即《周禮井田譜》,宋代夏休著。研究周代所實行的井田制度?!边@也是不錯的,可惜由于過于簡略,沒有交代學界對這部書的基本評價,使原本詼諧的一首詩顯得并不好笑。
那么,在讀書人心目中,這是一部怎樣的書呢?《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二十三附錄載:
《周禮井田譜》二十卷(永樂大典本)
……其書因井田之法,別以己意推演,創(chuàng)立規(guī)制……至于以《管子》“經(jīng)言”解《論語》……則附會甚矣。夫阡陌既開以后,井田廢二千余載矣……一二迂儒,乃竊竊然私議復之,是亂天下之術也……明唐樞作《周禮論》,力斥其謬,則樞尚及見之。朱彝尊《經(jīng)義考》注曰:“未見”,蓋無用之書,傳之者少也。惟《永樂大典》之內全部具存,檢核所言,實無可采。姑附存其目,而糾正其失如右。
可見,夏休這個人亂解古書、牽強附會,他的觀點被指斥為不但錯漏百出,而且有害天下。了解了這些之后,才能真正讀懂那首題畫詩和這篇文章——紀坤正是以《周禮井田譜》為喻,暗諷劉羽沖拘泥古書,看似學識淵博,實際上百無一用;紀昀也是用這首詩統(tǒng)帥全文,將劉羽沖的荒唐悲劇隱藏在“井田譜”三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