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下面幾個句子:
(1)沙龍是不受法國歡迎的人,除非他為自己的厥詞作出解釋。(《新聞晚報》2004年7月20日)
(2)(你)不能輕率地斷定人家是妄說,是厥詞。(《雜文報》2005年2月25日)
(3)陳水扁又放厥詞,誣陷大陸導(dǎo)彈指向全世界。(人民網(wǎng)2005年8月1日)
(4)日外相麻生太郎放厥詞,為參拜靖國神社出歪招。(新華網(wǎng),轉(zhuǎn)自《新民晚報》2006年6月24日)
這些句子中的“厥詞”讓人費解,因為我們聽過“大放厥詞”這個成語,而“厥詞”單用的情況卻未見于字典、詞典等規(guī)范性工具書。根據(jù)以上幾個句子的語境可以判斷出這個“厥詞”是“夸大的、不負(fù)責(zé)任的、荒謬的言詞或言論”的意思。但問題是“厥詞”是不是一個能夠獨立運用的詞,能否表達(dá)類似于“謬論”的意思,如果以上四句中的“厥詞”是一種誤用,那么誤用的原因是什么呢?
“厥詞”的來源應(yīng)該就是成語“大放厥詞”?!按蠓咆试~”(“詞”或作“辭”)的源頭是唐代韓愈的《祭柳子厚文》:“玉佩瓊琚,大放厥辭,富貴無能,磨滅誰紀(jì)?”表達(dá)的是極力鋪陳詞藻,施展文才的意思。又如清代趙翼《甌北詩話·蘇東坡詩》:“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笨梢姡@些文獻(xiàn)中的“大放厥詞(辭)”是褒義的。隨著詞義的演變,它逐漸變成了一個含貶義的成語,意思是大發(fā)議論,夸夸其談。如巴金《隨想錄》:“她只讀了少得可憐的幾本書,就大放厥詞,好像整個中國只有她一個人讀過西方的作品?!?/p>
這個成語的感情色彩發(fā)生由褒及貶的演變后,或許就為一些人憑主觀抽取這個成語的一部分來代替使用它的貶義創(chuàng)造了條件。任意抽取成語的一部分來代替原來那個完整的成語已是犯了成語使用的大忌,因為這破壞了成語的完整性。而且“厥詞”并不是“謬論”的意思?!柏省笔谴~,相當(dāng)于“其”,《爾雅·釋言》:“厥,其也。”如《漢書·晁錯傳》:“近者獻(xiàn)其明,遠(yuǎn)者通厥聰。”“詞”即言論、言詞。所以“厥詞”照字面理解就是“他的言詞(言論)”的意思,這是毫無貶義可言的。
另外,在“厥詞”前是根本不能加物主性代詞的,因為“厥”本身已有指代性質(zhì),加上則重復(fù)累贅。
總之,這四個句子共同的錯誤都是沒有弄清“厥詞”是什么詞這個問題。其實,“厥詞”根本就不是一個詞,而是一個偏正關(guān)系的組合,完全沒有類似于“謬論”的意思,也不能作為“大放厥詞”的替身而單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