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是語文教材的傳統(tǒng)篇目,其中“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中的“高尚士”,教材歷來都沒有注釋,許多人都是將其理解為“品德高尚的人”,與義務教育課標實驗教科書八年級《語文》(上冊)(人教版2001年)相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釋之為“志向高潔的隱士”,有的教輔書還將其解釋為“清高的讀書人”。該文被選入清代吳楚材、吳調侯選編的《古文觀止》,現(xiàn)今一些《古文觀止》的譯注本多對此“高尚士”作了譯注,但仍然是眾說紛紜。如錢伯城《古文觀止新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釋之為“高尚的隱士”,李夢生、史良昭等編《古文觀止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解釋為“不入俗流的讀書人”,傅德岷、賴云琪主編《古文觀止鑒賞》(崇文書局2005年版)則將其理解為“品格高雅的名士”。
這一看似簡單的問題怎么會有這么多不同的解釋?“高尚士”的意義到底是什么呢?看來很有進一步探究的必要,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弄清其中“高尚”的意義。
查閱一些大中型語文工具書,發(fā)現(xiàn)各自“高尚”條下多舉《桃花源記》中此句作為例證。如《辭?!丰屩疄椤扒甯撸怀绺摺?,《辭源》釋之為“不卑屈”,《古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版)釋之為“清高,崇高。指人的道德品質”。其實這些工具書所釋的也就是“高尚”的常見義,與上述各注家的觀點大同小異,仍然無助于問題的解決。那么“高尚”一詞在古代還有別的意義嗎?
郭在貽《訓詁學》(修訂本)(中華書局2005年版)曾提出:“有時,不依靠辭書和古注,而通過排比、歸納語言材料的辦法,也可以得到某些疑難詞語的確解?!边@種觀點頗有見地,也極具實用價值,對我們理解“高尚”一詞的意義同樣具有啟發(fā)性。為此我們專門對有關典籍作了初步調查,發(fā)現(xiàn)在一些記載隱逸人士的中古文獻中屢見“高尚”一詞,例如:
(1)云譙周有孫,高尚不出。(王羲之《雜帖》)
(2)郗超每聞欲高尚隱退者,輒為辦百萬資,并為造立居宇。(《世說新語·棲逸》)
(3)翟法賜,尋陽柴桑人也。曾祖湯,湯子莊,莊子矯,并高尚不仕,逃避征辟。(《宋書·隱逸列傳》)
(4)郭希林,武昌人也。曾祖翻,晉世高尚不仕。希林少守家業(yè),征召一無所就,卒。子蒙亦隱居不仕。(《南史·隱逸列傳》)
(5)劉凝之字隱安,小名長生,南郡枝江人也。父期公,衡陽太守。兄盛公,高尚不仕。(同上)
(6)弟子元壽,亦有德操,高尚不仕,舉秀才及州辟召,并稱疾不就。(《晉書·隱逸列傳》)
以上各例中“高尚”若按其常見義理解雖勉強可通,卻不夠準確。我們依據(jù)郭先生所提示的方法,結合以上各例所在的具體語境細加揣摩,最后歸納得出一個較為可靠的結論:這些“高尚”實際上等同于“隱居”“隱逸”,其中例(2)中“高尚”“隱退”屬同義連用,例(4)中“高尚”“隱居”為互文同義,“高尚”之“隱居”“隱逸”義尤為顯豁。
其實“高尚”一詞自東晉以來多有這樣的用法,這可以從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中找到答案。眾所周知,東晉以來,社會黑暗,戰(zhàn)亂不斷,政權更迭頻繁,致使民不聊生,仕途也因此變得極為險惡,加之此期老莊思想和隱逸風氣的影響,士階層中許多人紛紛選擇自然、企慕隱逸以求避世脫俗。這些隱士本身具備為官作吏的條件,但他們卻蔑視仕途棄官不仕或中途退出官場,繼而選擇歸隱生活(陶淵明就是先仕后隱),所以時人對這種行為備加欽羨推崇,進而美稱這些“隱逸不仕”之舉為“高尚”。
《桃花源記》中“高尚士”顯然指的就是“隱逸之士”,亦即“隱士”。
“高尚士”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多簡稱為“高士”,例如:
(7)居有頃,妻曰:“常聞夫子欲隱居避患,今何為默默?無乃欲低頭就之乎?”鴻曰:“諾?!蹦斯踩氚粤晟街?,以耕織為業(yè),詠詩書,彈琴以自娛。仰慕前世高士,而為四皓以來二十四人作頌。(《后漢書·逸民列傳》)
(8)陳郡袁淑集古來無名高士,以為《真隱傳》,格以斯談,去真遠也。(《宋書·隱逸列傳》)
我們還可以考察一下劉子驥其人,他的隱逸事跡在一些中古文獻中有所記載。例如《世說新語·棲逸》:“南陽劉之(劉驎子驥,名驎之——筆者注),高率善史傳,隱于陽岐……居陽岐積年,衣食有無,常與村人共,值己匱乏,村人亦如之。”劉孝標注引鄧粲說他“少尚質素,虛退寡欲,好游山澤間,志存遁逸”。《晉書·隱逸列傳》也記載說:“車騎將軍桓沖聞其名,請為長史,驎之固辭不受?!笨梢娝拇_是一個不愿出仕、不事王侯的隱士。正因為他“好游山澤間,志存遁逸”,所以一聽說有這么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欣然規(guī)往”自在情理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吳金華《世說新語考釋》(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及楊勇《世說新語校箋》(修訂本)(中華書局2006年版)在釋《世說新語》中有關用例時都已指出漢魏文獻中所謂“高士”“高尚士”多指不愿出仕之人。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中華書局2003年版)更是將陶文中的“高尚士”直接注釋為“隱士”。
可見《桃花源記》中“高尚士”理解為“隱士”較為妥帖。為避免不必要的猜疑與誤解,語文教材顯然應注明其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