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報任安書》一文有“仆少負不羈之才,長無鄉(xiāng)曲之譽”一句。其中“負不羈之才”的“負”,一般解釋為“恃”或“抱”“懷有”。如,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郭錫良等主編的《古代漢語》,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許嘉璐主編的《古代漢語》。這種釋義不妥。結(jié)合語境,我們認為“少負不羈之才”的“負”是缺失、虧欠或缺少之義。
“不羈之才”的“羈”,本義指馬龍頭,用如動詞,表羈絆、約束之義。“不羈”,指才質(zhì)高遠不可羈系?!安涣b之才”即高遠而不可約束的才能。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漢語成語詞典》“不羈之才”條解釋說:“羈:馬龍頭,比喻束縛。不受束縛的非凡人才。”可見“不羈之才”是針對個人才質(zhì)而言的,用于某人,是一種褒揚和贊譽?!安涣b之才”是封建時代士人學子成就功名、獲得“鄉(xiāng)曲之譽”的重要因素和前提條件之一,擁有“不羈之才”和“鄉(xiāng)曲之譽”,是人所希冀的。結(jié)合語境尤其是聯(lián)系前后文,我們認為“仆少負不羈之才,長無鄉(xiāng)曲之譽”一句顯然不在于說明“仆”恃“才”而無“譽”,而是說“仆”從小到大是“才”“譽”全無。將“負”解釋為“恃”或“抱”“懷有”,則打破了句子內(nèi)部“負不羈之才”與“無鄉(xiāng)曲之譽”的呼應與互補關(guān)系,使語義對立,會導致“仆少負不羈之才,長無鄉(xiāng)曲之譽”與前后文捍格失調(diào)。
《報任安書》一文重在申說自己不幸的遭遇和一般人難以理解的處境。由于奇恥之辱、悲憤之情、無奈之心交織在一起,作者使用了大量的謙卑之辭,通篇未見贊譽或褒揚自己之處,“少負不羈之才”也不能例外。釋“負”為“恃”,有悖作者的表達意圖,與全文的基調(diào)不協(xié)。
“仆少負不羈之才,長無鄉(xiāng)曲之譽”一句中,“少負不羈之才”與“長無鄉(xiāng)曲之譽”并列對舉,構(gòu)成聯(lián)合結(jié)構(gòu)作謂語。其中“少”與“長”相對,“負”與“無”、“不羈之才”與“鄉(xiāng)曲之譽”相應,共同說明“仆”即作者的一生,既缺少橫溢的才華,又沒有鄉(xiāng)里的贊譽。這句話連同后面緊接的一句“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技,出入周衛(wèi)之中”,既是對前文“賴先人余業(yè)”才得以“待罪輦轂下”的補充說明,又是作者想發(fā)奮圖強、力建“積日累勞”之功,取長補短、得君主賞識、取宗族交游光寵的原因?!捌鸵詾榇髋韬我酝?,故絕賓客之知,忘室家之業(yè),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務一心營職,以求親媚于主上。”這正是作者發(fā)奮圖強,補“負不羈之才”“無鄉(xiāng)曲之譽”之短,以實現(xiàn)理想的情感流露和行動寫照?!柏摗焙汀盁o”是變文修辭手法,兩個詞在句中所表示的意思相同?!柏摗睉尀槿笔?、虧欠或缺少。
“負”有“欠”義?!柏摗?,《說文解字》:“恃也。從人守貝,有所恃也。一曰受貸不償?!逼渲小笆苜J不償”即如湯可敬《說文解字今釋》所言“受人施予卻不回報”。引申為“欠”,即“欠缺”“缺少”之義?!逗鬂h書·左雄傳》:“鄉(xiāng)部親民之吏,借用儒生清白任從政者,寬其負算,增其秩祿。”李賢注:“負,欠也?!庇秩纭稌x書·袁耽傳》:“桓溫少時,游于博徒,資產(chǎn)俱盡,尚有負?!彼侮懹巍峨s興》:“縱令酒負尋常債,也勝人求本分官?!本渲小柏摗倍际恰扒贰绷x。
根據(jù)上下文語境,“仆少負不羈之才,長無鄉(xiāng)曲之譽”中“負”和“無”前后呼應,釋“負”為“缺少”,符合詞語對應和變文取義的原則,文意前后貫通。
岳鹿書社1988年版《古文觀止》將該句譯為“我年輕的時候沒有卓越不羈的才能,成年后也沒有鄉(xiāng)里的稱譽?!庇谩皼]有”來對譯“負”,也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