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新的課堂教學方式逐步構建,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等在課堂教學中逐漸被采用。特別是“問題教學法”,由于理念先進,形式新穎,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然而,有些時候我們對“問題教學”進行了淺層次的理解,忽視了問題的設計。課堂上“你問我答”,熱熱鬧鬧,有單純求熱鬧圖形式的偏向。也有些時候,我們認為問題教學就是以問題連綴課堂,卻缺少對問題的甄選,把問題教學變成了提問形式的“灌輸”。當然有時我們也認識到問題教學要追求有深度的問題,但由于過分強調(diào)學生的主體性(其實學生的認識水平是有限的),忽視教師的主導性(平等中的首席),特別是忽視文本,丟棄“重點”,學生提什么,我們就答什么,造成開無軌電車的現(xiàn)象。這些其實都是沒有領悟“問題教學”的實質而造成的。那么,問題教學法該如何界定?教師在問題教學中該如何進行問題的設計?下面,筆者根據(jù)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粗淺的看法。
問題教學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問答法。在近代,美國杜威的“通過解決問題進行學習(在實踐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想,也是問題教學法的源流。
六十年代中期,由于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在蘇聯(lián)教學理論界,問題教學的研究特別活躍。有許多的專家學者專門研究問題教學,其中最突出的有列爾耐爾、馬赫穆托夫、馬丘什金三人。關于問題教學的本質,列爾耐爾認為:“問題教學的本質在于,學生由教師經(jīng)常引入尋求有根據(jù)地解決對他們來說是新問題的辦法的過程……”(列爾耐爾《中學教學論》)另外,馬赫穆托夫把問題教學看作是一種“發(fā)展性教學……教學方法體系和建立要考慮問題目的和問題原則……問題教學是現(xiàn)代發(fā)展性教學體系的主導因素”(馬赫穆托夫《問題教學》)。同時,列爾耐爾認為:“甚至在學生獨立解決某個問題的情況下,教師的主導作用早就體現(xiàn)在他的備課工作中了。”(列爾耐爾《問題教學問題》)可見,他們都強調(diào)了教師在問題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由此,我們可以認為,問題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中心,進行發(fā)展性教學的方法。問題教學把問題作為組織教學過程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紐帶?!皢栴}”是紐帶,可見“問題教學”中的“問題”的重要?!耙紤]問題目的和問題原則”實則強調(diào)了問題設計的重要性。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學生“原先學過的東西和掌握從事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經(jīng)驗”各不相同,即學生的個性特征、閱歷、知識基礎、認知水平等等都有差異,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層次深淺各有千秋”,問題甚至很雜亂。但從教學效果考慮,必須要有重點問題、難點問題和一般問題的區(qū)別。因此對于老師來說,為了避免“隨意問答”“不分主次”,既要解決問題又要突出重點,考慮問題的由來,考慮問題的設計就顯得特別的重要。
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一些辦法,以期拋磚引玉:
一、從學生預習的“文本獻疑”中綜合概括而來
為了做到從學生的預習中得出問題,筆者是這樣做的:首先要營造“生疑提問”的氛圍。每次帶新的班級,筆者總要講西方哲學史上一個著名的故事:有一天,大哲學家羅素問穆爾,“誰是你最好的學生?”穆爾毫不猶豫地回答:“維特根斯坦?!薄盀槭裁矗俊薄耙驗樵谖业乃袑W生中,只有他一個人在聽我的課時,老是流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問題?!焙髞砭S特根斯坦的名氣大大超過了羅素。有一次,有人問維特根斯坦:“羅素為什么落伍了?”他回答:“因為他沒有問題了?!庇么酥适?,強調(diào)“生疑提問”的重要。然后進行一項關于“生疑提問”的名句搜索作業(yè),加深學生的印象。最后,將有如“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則需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于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等名言古訓寫成字畫張貼于教室,使同學們時時置身于濃濃的“生疑提問”的氛圍中,讓“不會思考,不會提問,就不會有發(fā)展”的觀念深入他們的腦海。另外,還進行制度上的保障:預習規(guī)定要有“文本獻疑”這一項目,而且作業(yè)質量的評價標準主要就是“你提出問題的質和量”。有了這些鋪墊,學生的預習作業(yè)中會有許許多多的問題。他們的預習作業(yè)交上來,我就進行問題的分類整理,明了學生的“不懂之處”,為自己的備課提供最為原始也最為有效的資料。接著把他們“普遍”的問題結合課文的重點、難點設計出恰當?shù)膯栴}。這種問題既符合學生的需求,又抓住了重點難點,可謂兩全其美。
二、把教師對文本的認識轉化為問題
獨立處理教材,吃透教材,高處著手,這是能把自己對文本的認識轉化為問題的條件。鉆研教材是每位老師必須都會做的事情,只不過鉆研程度深淺有別罷了。但獨立處理教材,就不是每位老師都會去做的了!我們不能過分依賴于“教參”、“教輔”,每課都按它來處理和設計教學,這樣勢必苑囿了自己的思考,最終至多只是出色的“模仿秀”。沒有自己的心得,處理和設計就不能得心應手。在這一方面錢夢龍老師是我們的榜樣,他提倡“字字句句過關”。也只有字字句句過了關,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從較高層面去把握課文,真正“一覽眾山小”而“胸中有丘壑”。課文《荷塘月色》的文眼是“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重點也就在于作者“感情”的變化過程。作者由家出發(fā)散步,到最后還是“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懊鸵惶ь^”回到家,又把自己的心情引向了低潮,一切都回復現(xiàn)實,作者從遐想中回到現(xiàn)實,現(xiàn)實依舊,愁思依舊,心里不寧靜依舊。然而筆者認為僅僅理解到這一層面,似乎應該是不夠的。“家”是否能有別的深解?作者這樣突出“家”應該是“別有用心”的。“家”應該還可以理解為“當時世俗的規(guī)范”。朱自清作為一個男人,既對“家”有責任,有依戀,又由于脫不離“家”的煩心瑣事而“無可奈何”,“無福消受”“有趣的事”(從家出來,又不知不覺回到家),自然愁苦不斷。自己有了這層理解認識,就設計了問題——朱自清眼中的“家”是怎樣的?引起了大家的討論,拓寬了大家的眼界,提升了認識。
三、從課堂學生的“思維火花”中得來(即課堂生成)
在“靈活多變、訊息別出”的課堂上,學生會迸發(fā)出許許多多的“珍貴”的“思維火花”。要是能抓住這些思維火花,它們有時就是理解課文難點的鑰匙,就是領悟作者內(nèi)心情感的密碼,就是掌握文章結構的法寶,就是提升認識的階梯。對學生的一些“奇特見解”和“出格”看法,特別應給予引導和鼓勵,支持他們對權威的“否定”。當然,光抓住“思維火花”還不行,還要迅即把“火花”煅燒成“燎原之火——問題”。例如,筆者在教授《跨越百年的美麗》一文時,有同學在我們探討完“居里夫人的美麗”后提出:“文章談美麗是重點嗎?”結合備課時自己的考慮,我迅即向全班提出問題:“文章僅僅就是談美麗嗎?”問題一提出,同學們頓時一愣,旋即引來了熱烈的討論。最后同學們對文章有了新的認識——生命的價值。從領悟居里夫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偉大人格魅力,提升到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又如筆者在教授《生命本來沒有名字》時,已經(jīng)得出結論:“生命本來是獨特而純真的,在成長的過程中卻被種種外在的浮華名利纏繞,失去了本真。人應該保持生命本色”,這正契合作者文中所說:“寫不寫得出漂亮文章,真不重要”。這時有學生竟提問道:“生命究竟需不需要追求這些名字?如果生命真沒有名字會怎樣?”突如其來的問題又引來大家的爭論,立即形成對立的兩派。于是,我把問題作為焦點,趁機引入古人的爭議:一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主張“為之”,甚至“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二是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主張“無為而治,小國寡民”,甚至“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雖然結果各有所見,但卻提升了大家對生命的認識。當然,在課堂上“生成”問題,要特別注意保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
四、把教學的重點目標內(nèi)化成問題
問題教學決不能放棄文本。文本是教學的基本依據(jù),如果忽視文本的作用,勢必造成開無軌電車的結果。另外,學生畢竟是學生,認識的程度必然有限。為了保證學生理解領悟的正確方向,提升學生理解領悟的深度,就需要教師設計好問題,把教學的重要目標內(nèi)化成問題。例如課文《荷花淀》,重點目標是讓學生認識:作者通過群體形象的塑造,展示人民不斷覺醒,抗戰(zhàn)力量不斷壯大的事實,傳達抗戰(zhàn)必勝的信念。為了把握重點,在同學們滋滋有味地了解了情節(jié)之后,我就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小說塑造了許多形象,比如水生、水生嫂、一群青年男子、一群婦女等,誰能作為主角?”通過問題的激烈討論,同學們充分理解了文章的中心。避免了糾纏于情節(jié)的細枝末節(jié)而腳踩西瓜皮,肢解整體,銷隕了重點。又如《生命本來沒有名字》中我設計了以下三個問題:為什么我讀了信之后,心在一種溫暖的感動中戰(zhàn)栗?(感動是由于她的閱讀方式——透過世俗功利和文化的外觀閱讀)這封信除了感動,作者還從信中得到什么?(得到了感悟:每個人都應保持住生命的本色,尊重珍惜生命、生命之緣)作者得到這樣的感動,作者決定怎樣?(表達感謝女孩對我生命性靈的點撥與自愿保持生命本色的決心)。通過這三個問題的討論及解答,同學們迅速掌握了文章的結構和主題。
總之,問題教學中,課堂教學問題的提出,要基于文本內(nèi)容和學生情況而定。問題從學生預習“文本獻疑”中綜合概括而來;問題從課堂學生的“思維火花”中得來;問題從教學的重點目標內(nèi)化而來,問題從自己對文本的認識中轉化而來。把問題設計在教學的關鍵點上,引爆學生思維的火花,讓問題教學真正成為“發(fā)展性”教學。
彭晨光,男,華東師大教育碩士,現(xiàn)居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