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有一定的教學模式,有一定的規(guī)律,這就是共性,但僅僅依賴這些共性是遠遠不夠的,起碼教學效果不是明顯的。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自覺樹立“課標”意識,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運用教材,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靈活運用教學策略,機智處理課堂“生成”,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要千方百計以語文學習為載體,放飛孩子的夢想,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和探求欲望,引領學生走進生活,走進社會,讓童心、童言、童趣回歸課堂。而這些具體的作法,就是語文教學的個性。完美的語文教學應該是在遵循教學共性的基礎上,淋漓盡致地展示自己的教學個性,這樣才能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語文教學的共性之一,應該是語文教師的角色定位相同。按照《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語文教師應該是語文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服務者,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合作者,是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者。這就要求老師要改變過去“統(tǒng)治講臺”、“主宰講臺”、“一講到底”的傾向,“淡化過多的分析”,努力營造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積極引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生與文本的互動”……不論教師的教學個性如何,教師的角色定位是毋庸置疑,不可偏離的。
語文教學的共性之二,應該是課堂教學的流程大致相同。一般來說,都是由“情景導入——整體感知——重點品析——問題探究——拓展延伸——歸納小結——作業(yè)布置”幾個主要環(huán)節(jié)構成。注重對語文學習興趣的激發(fā),注重文本的解讀,突出“對話”意識、“互動”意識、“探究”意識,加強與生活的聯(lián)系,適當?shù)剡M行拓展、延伸等等,在這些共性中,又蘊含著多種凸現(xiàn)教學個性的切入點。如“導入”的手段、“導入”的方式、“整體感知”的形式、“重點品析”的內容選擇、“問題的來源與篩選”、“拓展延伸”的結合點等等,因文而異,因人而異。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就體現(xiàn)在教學個性上,它能使課堂“峰回路轉”、“柳暗花明”、“千姿百態(tài)”、“殊途同歸”。
語文教學的共性之三,應該是教學目標相同、重點相同。“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是“課標”的立足點和歸宿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教學的關鍵所在。教師的教學個性盡管千差萬別,但目標不可動搖,重點不容偏離。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熟讀深思、涵泳體察”上。按照“課標”要求,要重視語言的積累、語感的培養(yǎng)、誦讀能力的鍛煉,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性趣,養(yǎng)成健康人格……因此,語文教師應千方百計引導學生增加閱讀量,重視課堂教學的誦讀訓練和朗讀指導,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勤作筆記和抒寫自己真情實感的習慣。要啟發(fā)學生體會和感悟文本中的意境和情感,加強與生活的聯(lián)系,使之產(chǎn)生認識和情感上的共鳴。久而久之,語文素養(yǎng)就可漸入佳境。
語文教學的個性,是教師教學經(jīng)驗的凝聚,是教學探索的成果,是教學風格的展示,是教師智性的體現(xiàn),是與眾不同的特色所在。教學個性,可以在理解教材的深度,處理教材的角度,開發(fā)教材的廣度上下功夫,也可在運用教學手段,采取的教學方法,選取的教學策略上做文章。如:導課的藝術、“三維”目標的把握、自主體驗的引導、對話的設計、問題的探究、活動的安排,合作平臺的構建、民主氣氛的營造、課堂內外的鏈接等方面,因認識水平的高低而異,因教學功底的深淺有別,因創(chuàng)新能力的強弱而無窮止境,值得每位教師一輩子樂此不疲去探索。例如:我聽了6位老師講《松堂游記》,大家都圍繞“質疑解難”這一重點訓練,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但選擇的角度、采取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在游記的線索和立意上點撥;有的在課文深層意思上帶領學生推敲琢磨;有的重在引導學生“于無疑處生疑”;有的通過與《春》對比,鑒賞語言特色;有的憑借配樂朗讀,培養(yǎng)語感,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有的則聯(lián)系生活實際,激發(fā)學生抒發(fā)贊美家鄉(xiāng)的情懷……每位教師的教學個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發(fā)揮。又如:“導課”的設計,沿海的老師講《海濱小城》時,是通過啟發(fā)性談話“同學們,你們見過大海嗎?讓我們一道去看看海濱邊的小城……”,而山區(qū)的老師如果照搬,由于孩子們沒有見過大海,這樣的“導入”就容易“卡殼”,他們在設計“導課”時,就又有自己的個性:“同學們,你們想象中的大海是怎樣的?今天讓我們共同走近大海,走進海濱小城……”再如“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有的老師在講《麻雀》一課時,由“老麻雀救小麻雀”引導學生“感受母愛,回報母愛”;也有的老師由“老麻雀救小麻雀”引導學生對“弱勢群體”的關注、關愛,提升到對親情、友情的認識,更有的老師延伸到“保護動物,人與自然和睦相處”的話題,教學“個性”十分明顯。又如:有的老師在講《金色的秋天》一課時,布置學生在課外感受“秋天”、“秋景”,并用“秋葉”拼一個自己喜愛的圖案。而老師一句溫馨的提示:“請同學們注意去拾地上的落葉,而不要去攀枝摘葉!”這里既有對“秋天”“秋景”的強調,更似“漫不經(jīng)心”滲透著“人文教育”“情感教育”的乳汁,突現(xiàn)出老師教學設計的“匠心”與“個性”。
總之,教學共性是教學常規(guī)的立足點,出發(fā)點;教學個性是創(chuàng)新教學的生發(fā)點,添輝增色點。教學共性如樹的枝干,教學個性如綠葉、紅花。沒有個性的語文教學,如光禿禿的樹干,缺少生氣和活力;沒有共性的語文教學,又如缺乏賴以生發(fā)、切入和支撐的樹葉、花朵,雜亂無章。只有共性與個性緊密結合,和諧統(tǒng)一,才會宛如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給人以眼睛一亮、精神一振之感。
熊仁山,江西省語文特級教師,現(xiàn)居江西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