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滋養(yǎng)一方人的本土文化同樣滋養(yǎng)著當?shù)氐恼Z文教學,自古及今概莫能外。本土文化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既有自然的物質(zhì)的,又有社會的精神的;既有不同地方的土地山川和文學藝術,又有特定地域的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
文化因其獨特性而產(chǎn)生生命力,文化在人類歷史進程中起著凝聚人心的作用,文化對人來說,具有一種親切感,認同感?!罢蛉绱?,文化傳統(tǒng)便成了一道無聲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團的象征。沒有傳統(tǒng)文化,很難想象一個民族如何能存在,一個社會如何能穩(wěn)定,一個國家如何能鞏固?!?龐樸《傳統(tǒng)文化和文化傳統(tǒng)》蘇教版語文教科書必修四)
本土文化卻又是形成于一定地域和歷代生活,根植于傳統(tǒng)的土壤,浸染于時代的精神生活和反復實踐。所以本土文化具體地存在于我們的身邊,就像開平碉樓、客家圍屋、南京云錦,蘇州刺繡,安徽黃梅戲,北京大碗茶這樣帶有明顯地方特色的文化。文化是具體的,看得見聽得著,而不是抽象的。
文化的交往可以全球化,但是文化本身不可以也不應該“全球化”。即使在歐洲共同體的內(nèi)部,貨幣已經(jīng)慢慢地統(tǒng)一,但是每一個國家的語言、文化、藝術都有自己鮮明的特色,比如說希臘的雕刻、法國的繪畫、奧地利的音樂等等,他們并沒有在經(jīng)濟的一體化過程中失去自己的特性,反而在交往的過程中突顯越來越鮮明的特色。所以魯迅先生當年所說的“越具有民族性,也就越具有世界性”,今天看來這一論斷更加正確。
語文教學,承擔著傳承文明、建造人的精神家園的作用,所以,語文教育一刻也不能離開本土文化的滋養(yǎng),語文教育應深深根植于本土文化之中。
南京市2005-2006學年度第一學期高一年級期終考試有這樣一道古詩鑒賞題: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完成第20-21題。
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1.本詩情寓景中,請從詩的前兩句中選擇最能凝聚詩人情感的一個字做簡要分析。
2.詩中飛燕意象的作用是什么?請簡要分析。
本以為作為一名高中生,憑借自己近十年的語文積累,簡要分析這樣一首非常有名的唐詩應該沒有什么問題,更何況又是本南京市的學生閱讀吟詠古金陵的詩歌。但遺憾的是學生的分析五花八門,不得要領。有的學生同答:“斜”字表現(xiàn)了歡快美麗的情緒,或美好和諧的意境,或無憂無慮的生活?!耙啊弊直憩F(xiàn)了無家可歸的悲傷,或無人賞識的煩惱,或不畏強權的頑強生命力?!帮w燕”表現(xiàn)了和平寧靜美好的生活,或象征謝安愛民如子的美德。當然也有不少學生能準確感悟,分析出“野”字修飾“草花”,增添了景色的荒僻之感,蘊涵了詩人濃厚的傷感之情;“斜”字修飾“夕陽”,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慘淡情景,蘊涵了詩人深深的感喟之意;通過“飛燕”的今昔對比,抒發(fā)了昔盛今衰的無限感慨。
對學生各種各樣不恰當?shù)睦斫?,我們不能責怪學生。因為學生的學習夠苦夠累的了,他們也許沒有時間和興趣去閱讀課本上不曾出現(xiàn)過的《烏衣巷》,更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實地踏訪朱雀橋和烏衣巷了。但作為從小就生活在南京的學生不知道烏衣巷在哪里,“王謝”指的是誰,這確實讓我們當語文教師的汗顏。
現(xiàn)今的語文教學太過依賴現(xiàn)行的教材,忽略了當?shù)刎S富的本土文化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其實任何一個地方,都有豐富的自然、社會和人文的資源,都與一個生于斯長于斯的人血脈相連。作家柯靈說:“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牽夢縈的土地。得意時想到它,失意時想到它。……遼闊的空間,幽眇的時間,都不會使這種感覺褪色,這就是鄉(xiāng)土情結(jié)?!薄袄蠋煈斉U大學生的知識面,使他們由認識家鄉(xiāng)的田野和樹林而逐漸擴大到祖國以至全世界的自然界和生活?!保ㄌK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
一、拓展閱讀,激發(fā)自主學習熱情
語文教育的本質(zhì)特征應該是充滿詩意的,是應該籠罩著創(chuàng)造靈性的光環(huán)的。語文教材,語文課堂、語文考試和分數(shù)決不是語文教學的全部,甚至如果只有這些就不是真正的語文學習。所以我們在日常教學內(nèi)容完成以后,要讓學生從大量機械重復的訓練中解脫出來,引導學生拓展閱讀更能體現(xiàn)當?shù)匚幕厣脑娫~文章,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熱愛家鄉(xiāng)的熱情。以南京為例,南京的魅力真是“蓋不能以寸管形容之”。山在城中,城在山中,山水城林,融為一體,襟江帶湖,天下獨絕。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由衷贊美道:“南京其位置在一美善之地區(qū),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鐘毓一處,在世界之大都市中,誠難覓此佳境也?!边@里的一草一木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秦淮河、金川河蜿蜒城中;玄武湖、莫愁湖靜若處子。春游“牛首煙嵐”,夏賞“鐘阜晴云”,秋登“棲霞勝境”,冬觀“石城霽雪”。
這里的山山水水見證了一個又一個朝代的興盛和衰亡,見證了太多英雄人物的風流與失意。所以有眾多的文人吟詠她,于是就留下了眾多的美文名詩,動人故事?!敖霞邀惖?,金陵帝王州?!薄盁o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崩畎自谶@里高吟:“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州?!眲⒂礤a曾在這里慨嘆:“人事幾回傷往事,山行依舊枕寒流?!倍拍猎谶@里疾書:“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本人有計劃地讓學生多讀一些抒寫當?shù)鼐吧酮毺厍閼训脑娋?,將語文與政治、歷史和地理有機結(jié)合起來,感受確實更加真切,更能激發(fā)學習熱情,提高文學的審美能力。
二、實地考察,培養(yǎng)思考感悟能力
我國古代的語文教育一貫倡導的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靶腥f里路”,就是要求學生不要死讀書,讀死書,不要“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古代眾多的學生在學到一定程度就要走出家門,外出考察,游歷天下??鬃幼鳛槔蠋?,經(jīng)常帶領自己的弟子到戶外去觀光游覽;張衡在年青時即“游于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李白17歲即“仗劍去國辭親遠游”。蘇軾深夜泛舟實地考察鄱陽湖石鐘山得名的由來,寫出了千古流芳的考察報告《石鐘山記》。王安石在上任的途中擠出時間考察安徽含山縣境內(nèi)的褒禪山,寫出了千古名篇《游褒禪山記》。這種注重實地考察,抓住一切機會游覽山川的實踐精神肯定是在學生時代就培養(yǎng)出來的。古人把這種行為叫做“游學”,毛澤東把這種學習方式叫做讀“無字書”,所以他在湖南長沙讀書時考察了很多地方。這種關注本土文化,注重考察實踐的學習方式,這種綜合的語文學習活動,既激活了課內(nèi)所學,又增加了課外知識;既鍛煉了體能,又磨練了意志。這是天天封閉在課堂內(nèi)只知道做試卷的語文學習所達不到的。如我在家鄉(xiāng)安徽霍邱縣任教時,帶領學生實地查看城西湖和城東湖。東西二湖煙波浩淼,郁郁蒼蒼,淮河流域洪澇時它張開博大的胸懷蓄洪行洪,每逢干旱季節(jié)時它又傾水灌溉,無私奉獻。讓學生全方位閱讀二湖,吟詠二湖,抒寫二湖。在合肥任教時,帶領學生游覽離學校不遠的徽園,不出園門盡覽江淮大地秀美山川;品評半日,盡情領略徽派文化的神奇魅力。在南京任教時,引導學生吟詠她的詩詞歌賦,尋訪她的名勝古跡,感悟她的園林文化,領略她的多彩藝術。語文教學通過與本土文化的對接,大大豐富了內(nèi)容,培養(yǎng)了思考感悟的能力和審美情趣。
三、探究實踐,提高鑒別應用水平
任何地方的本土文化都有積極的先進的一面,也有消極的落后的一面,也還有需要發(fā)掘整理開發(fā)應用的一面。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要切實注重地方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引導學生對本土文化的分析辨別,學習繼承,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故土,熱愛本土文化的感情?!案咧姓Z文課程要滿足多樣化和選擇性的需要,必須增強課程資源意識。各地區(qū)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方面的語文課程資源,應積極利用和開發(fā)……多方面的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保ā陡咧姓Z文課程標準》)
我們古老而又年輕的中國,到處都有自己的優(yōu)秀文化,就像一首詩吟詠的那樣:“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埋藏著黃金般的相思/一串串杜鵑花嫣紅姹紫/急流的三峽傳來神女的嘆息/冬天從凍土層到綠色的椰子林/薔薇色的海浪愛撫著砂粒//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黃皮膚,黑頭發(fā)是那樣美麗/敦厚的性格像微風下的湖水/頑強勇敢又像長江一瀉千里/掛著的葡萄下躍動著歡樂/堅硬的核里已綻開復興的契機。”(劉湛秋《中國的土地》)如今電視媒體里對統(tǒng)傳節(jié)日的發(fā)揚,魅力城市的展示,城市名片的打造等活動都可以讓語文教學課內(nèi)向課外延伸,課本向生活延伸。我?guī)ьI學生到校園旁邊的南京綠化博覽園參觀,一個學生寫道:“綠色是南京的象征與驕傲,綠色的南京給我們奉獻了一個綠色的盛會,綠色的盛會有著多種展現(xiàn)綠色的形式與豐富的綠色內(nèi)容。那兒有美麗的對接白蠟,火色般的火楓,還有高大挺拔的紗欏,外形很好的龍船,最值得欣賞的是億年硅化樹,還有我們從未見過的沙生植物,最值得驚奇的是超巨大的榴蓮造型。聽別人介紹,園中有花300多種呢,園內(nèi)的花球,花柱,花墻等立體花卉造景繽紛美麗……后來去了江灘濕地,有一種農(nóng)村的鄉(xiāng)土氣息,好像回到童年和爸爸去農(nóng)村的情景,也讓我充分感受了‘足下的文化和野草之美’,真是讓人難以忘懷。”
近年高考命題開始體現(xiàn)或關注地域本土文化的考查,這確實是一個好的導向。
四、積累整合,不斷豐富思想感情
作為語文教師,應該首先了解本土文化,研究本土文化,向本土文化學習,用本土文化不斷浸染自己的語文教學,讓學生在本土文化的滋養(yǎng)中提高人文素養(yǎng)。這是一個語文教師成長的基礎。正如搖櫓的把式,縱馬的騎手,其一招一式無不顯示出地域血性,表現(xiàn)出文化風骨。記得一位詩人說過:
哪一位名人的人生底版上,不涂滿了家鄉(xiāng)水土的本色?
哪一位名人的氣質(zhì)血液里,不洋溢著家鄉(xiāng)水土的神韻?
哪一位名人的情感靈魂中,不激蕩著家鄉(xiāng)水土的風骨?
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吸納傳統(tǒng)文化精髓,具有豐厚的本土文化底蘊,這是語文教學所擔負的責任所決定。傳承優(yōu)秀文化成果,濡養(yǎng)民族精神,是語文教學民族性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這種傳承是對學生民族審美觀、價值觀、人生觀的潛移默化。用文化精髓來熏陶浸染,構筑學生的精神家園,比起任何說教手段都更具感染力。
胡云信,男,中學語文教師,現(xiàn)居江蘇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