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學年到來,似有一件小事,如濃痰,似塊壘,久積于心,讓人不吐不快,今筆者勉強為文,與同行商榷,供專家參考。這件事說的就是近幾年來義務教育階段教材的變臉問題。本來,“變臉”是一門絕活,以其速度快,花樣多,技藝高而成為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中的精品。為了保護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據(jù)說有關部門正緊鑼密鼓地申請國家專利,這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然而,筆者卻深感目前的義務教材也似乎正在進行著一場快得讓人難以看懂的變臉游戲。對于教材的變臉現(xiàn)象,別的學科暫且不論,單就手中的初中語文教科書而言,2002年以前的10年間,我們一直沿用人教版。2002年秋季,人教版進行了教材的更新?lián)Q代,可一屆三年未教完,就一律采用語文版,于是在同一個學校,不同的年級出現(xiàn)了語文版與人教版共存現(xiàn)象。隨著時間的推移,好不容易全校統(tǒng)一采用了語文版,教師也花三年功夫教完了語文版從七年級到九年級的一整套初中教材。剛掌握了新教材的知識結構和學生語文能力訓練框架,摸索到一些教學門道,準備在又一輪的教學中去驗證和完善,誰知今年秋季開學,發(fā)放到師生手中的教科書又重新回到了變更的人教版,心中便不禁狐疑惶惑起來:這全市統(tǒng)一的教材怎么成了娃娃臉,說變就變了呢?
那么,教材的急速變臉在引發(fā)師生恐慌和社會驚呼的同時,將帶來什么樣的后果呢?依筆者的淺見拙識,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導致愛學的學生厭學,助長厭學風氣的進一步蔓延
由于各種社會因素的共同影響,目前在農村中小學,至少有半數(shù)以上的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厭學、棄學情緒。即使在如今這個知識經濟時代,新的“讀書無用論”竟出乎意料地泛濫成災。令人欽佩的是,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仍然活躍著一大批刻苦攻讀,矢志成為國家棟梁的學生,他們除課堂內聚精會神的聽講思考外,課余時間也在為著自己的理想而沉醉于茫茫書海之中。尤其是每年的寒暑假日,為了能在激烈的競技場中出類拔萃,他們不惜頂嚴寒,冒酷暑,如獲至寶地從學姐兄長那里借來、花重金從書店買來新學年的教材和配套資料,廢寢忘食地自學起來,遇到百思不解的難題,他們問良師,求兄長,就這樣難分晝夜地熬過了一個寒暑假日,滿以為通過自學,對新學年的課程定是成竹在胸,勝券已握;可誰知一開學,手中捧著的卻是改頭換面的另種教材。一個假期的努力算是白費了,他們的心中一定會涌流出一股上當受騙的感受,心中的那份自信和得意恐怕也早已蕩然無存。為了避免再當“楊白勞”,我們的學生還怎能去復習舊知識,預習新課程呢?在這種情況下,教材的變臉無異于一盆當面潑來的冷水,澆滅了這些好學學生心頭積極進取的烈火。在消極的等待觀望中,他們也會不由自主地萌生厭學情緒,從而使厭學、棄學的隊伍更加龐大。
二、引發(fā)教師厭教的職業(yè)倦怠綜合癥,危及教研教改活動的進行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些名言如果同是用在教師身上,說的應是教師之所以能在三尺講臺上盡情展現(xiàn)游刃有余、如數(shù)家珍的教學風采,是緣于他們長時間如春蠶化葉為絲,積絲成繭;似蜜蜂采花釀蜜,百煉成膏般的實踐和探索,在對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的一次次總結反思中去偽存真、去粗成精,對所掌握的知識經驗不斷濃縮提煉,才能在課堂上揮灑自如,最終達到讓學生心領神會、如坐春風的理想境界?!拔页缘氖遣?,擠出來的是牛奶和血”,魯迅先生的這句至理名言,除了是他奉獻精神的真情告白外,不也是辛勤園丁的真實寫照么。
現(xiàn)代教育倡導學生為主、師生互動的呈現(xiàn)式教學和情境教學。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優(yōu)化課堂結構,教師們精選了一大批與現(xiàn)有教材同步的教輔資料和音像制品,制作了一系列的教具和軟件。在進行教學總結和反思中,他們希望自己的這些教研成果能進一步得到檢驗和補充。而教材的更替,意味著這些凝聚著教師汗水和心血的成果如同明日黃花,不再鮮艷耀眼。在長期辛勞的工作中,教師們渴望自己的勞動能得到他人乃至整個社會的認可與尊重。隨著教師成就感的幻厭,他們的工作熱情和敬業(yè)精神都將大打折扣。原有的知識體系被打亂,新的能力框架尚待建立,面對著日益激烈的教育競爭,不少教師只好臨時抱拂腳,將好不容易弄來急就而成的教參當成了救命稻草,在課堂上照本宣科,人云亦去,充當著別人思想的傳聲筒。在這極短的時間內,在這心浮氣躁、敷衍塞責的心態(tài)下,他們確實難以靜下心來熟讀教材,更不用說去潛心研究,創(chuàng)新求活了??梢赃@樣說,近些年來教師的厭教和職業(yè)倦怠綜合癥的愈演愈烈,除了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社會背景外,與教材的不斷翻新也不無關系。
在廣大的農村地區(qū),從目前來講,學校的教學條件本來就極其簡陋,就在這極其有限的教學資源中,為了不誤人子弟,教師好不容易因陋就簡,基本找齊并能熟練運用與現(xiàn)有教材般配的磁帶和軟件,原以為這下可松口氣了,可新教材的到來,原來勉強能對學生進行情境教學,讓他們觀其形、聞其聲、臨其境的所有音像材料都將成為一堆廢品。看著一箱箱堆放整齊的老磁帶和光碟,教師不禁心痛可惜,并試圖去變廢為寶,誰知竟一無所獲。舊的材料已完成了它們的歷史使命,而新的資源工具卻又如久旱的甘霖,讓人望眼欲穿,在無望的求助等待中,我們又只好回復到那“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一本書”的最原始的教學狀態(tài),并與教研教改作短暫而痛心的別離。同時,在這老的已廢、新的難來、青黃不接的空檔之際,難保有一大批標注“最新”、以次充好的資料學
具充斥圖書市場,在魚龍混雜中賺了個缽滿盆溢的同時,卻誤導了老師,貽害于學生。
三、教材的快速變臉,將導致各種資源的極大浪費
每一本書,從最初的伐木造紙,到最終的排字成文、印刷上架,每一個字里行間都凝聚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事實上,在美日等西方發(fā)達國家,課本的循環(huán)使用早已成了慣例,國家也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條例來保障這一慣例的暢通無阻,在節(jié)約了大量資源財富的同時,也收到了極為可觀的社會效益。
在中國,教科書循環(huán)利用的呼聲已久,只是到目前仍停留在口頭,遲遲難見行動。推究其根源,除了國民對教科書的思想觀念尚未到位外,與教科書版本多樣,且各自為陣,教材缺乏穩(wěn)定性和延續(xù)性,往往一個版本管一屆,一屆學生畢業(yè),他們所使用的教科書也就“功德圓滿”、“光榮退伍”了。這種現(xiàn)象遑論語、數(shù)、外幾門基礎學科,就連史地政、音體美等幾門被人戲稱為“副科”、“雜科”的教材,也是常常如此。以至由于某種原因缺少了某本書,希望從上一屆多余的存書中找一本可用之書都難上加難。
為了國家的興旺發(fā)達和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共中央正在全國實施著科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竭力倡導節(jié)約型的和諧社會,號召大家努力從我做起,從節(jié)約一滴水、一張紙、一雙筷子做起,已收到了立竿見影的功效。據(jù)有關部門統(tǒng)計,目前在校的中小學生人數(shù)有兩億多,倘若這兩億多人的學習用品,哪怕只是教科書一項能保護起來,并一屆一屆傳承下去,而不用像現(xiàn)在這樣勞民傷財?shù)匾荒昴曛貜蜕a,那節(jié)約出的財富該是多么寶貴而又龐大啊?但愿這番設想能早日化為現(xiàn)實,我們熱切地期盼著!
總之,義務教材的變臉,看似平常小事,實則意義重大。它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在聯(lián)系著千家萬戶的同時,關乎國計民生,關乎教育事業(yè)成敗興衰。如稍有不慎,將導致愛學的學生厭學,敬業(yè)的教師厭教,從而動搖我國興旺發(fā)達的根基,在浪費巨額的社會資源和財富的同時,直接危害著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此,我們要由衷地對那些掌管著教材命運的專家和領導大聲呼吁:在你們思想著另換教材,準備一錘定音之前,敬請斟酌再三,慎之又慎,切莫因一時的心血來潮而草率定奪。須知,義務教材謝絕過速的“變臉”藝術!
譚永清,譚國超,語文教師,現(xiàn)居湖南宜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