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關高考的議論中,多數都是對高考弊端的指責,如說高考造成了區(qū)域教育不公、高考導致了中小學生沉重的學習負擔,等等。不過,我們應該看到,高考中出現的許多問題,在現象和本質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區(qū)別。
一、傾斜的高考分數線問題
現象:高考造成傾斜的高考錄取分數線,這是中國教育的最大不公。
本質:各省(直轄市、自治區(qū))經濟文化發(fā)展的差異、高校布局不平衡,導致錄取比例不平衡。
考試公平與區(qū)域公平的矛盾,是一個自宋代以后就爭論不休的千古難題??荚嚬绞侵竿耆罁荚嚦煽儊砉戒浫】忌?,區(qū)域公平是指通過區(qū)域配額來調控各地區(qū)之間考中人數的懸殊差異。在中國這么一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各地區(qū)經濟和文化教育差異極大的國家,這的確是一個不易解決的兩難問題。
多年來,隨著高考競爭的加劇以及幾個直轄市與一些落后省(自治區(qū))高考錄取率差距的加大,高考的錄取分數線向某些省(直轄市、自治區(qū))尤其是京、津、滬等幾個主要城市傾斜,由此也引發(fā)了越來越多的議論與關注。最近幾年來,幾乎每年在全國人大和政協“兩會”上,都有關于解決傾斜的高考分數線問題的提案。特別是近兩年,與此相關的“高考移民”問題更是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一些人士認為,傾斜的高考分數線是中國教育的“最刺眼的不公”,由此也引發(fā)不少人對高考制度的質疑。一談到高考制度的公平性,部分人就會舉出此問題來反駁,將高考分數線的地區(qū)失衡歸罪于高考制度。
但是,傾斜的高考分數線只是問題的表象,區(qū)域不公并不是高考所造成的。沒有高考,區(qū)域錄取不公問題照樣存在,而且可能還更嚴重。從表面上看,因為高考制度,才造成傾斜的高考分數線問題,但實際上是高等學校分布不均、各地高等教育資源不平衡所致,高考只是將招生考試中的區(qū)域公平問題凸顯出來罷了。
20世紀20年代,各高校實行單獨考試、完全憑考試成績自行決定錄取,而各校在全國各省的錄取標準卻是統一的。由于各地區(qū)經濟、教育、文化發(fā)展水平存在很大差異,執(zhí)行同一個錄取標準導致了各省區(qū)之間升學率的不平衡,出現一些邊疆及文化落后省區(qū)絕少考生考上北大、清華的現象。為了解決邊疆省區(qū)及落后省區(qū)的升學機會嚴重偏低的問題,有關部門曾提出國立專門以上學校招生宜酌定各省區(qū)名額建議案,建議學校將招生名額的一部分分給各省區(qū)。然而由于考試及錄取權在高校,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妥善解決。1938~1940年實行國立公立大學統一招生考試以后,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2年建立了新的高考制度,逐漸在統一考試的基礎上,進行各校之間的調配,或實行計劃招生,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地區(qū)之間的不平衡狀況。
近30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迅速發(fā)展和地區(qū)之間經濟差距的拉大,各省(直轄市、自治區(qū))之間的重點大學錄取率差異明顯加大,許多人因此對高考制度大加撻伐。其實,如果沒有統一的高考制度,實行各校單獨招生,區(qū)域不公的問題照樣存在,而且高校自主權加大,反而可能加大區(qū)域錄取不平衡,區(qū)域不公問題更容易被掩蓋起來。
二、高考競爭日趨激烈問題
現象:高考競爭日趨激烈,導致不少負面影響。
本質:就業(yè)和社會地位的競爭在考場上體現出來。
近年來高考競爭越來越激烈。盡管中央三令五申提出要減輕學生負擔,但實際上,學生負擔并沒有減輕,在有的方面反而增加了。原來人們以為,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以后,高考競爭的激烈程度將會有所減輕。然而,現在已經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在一些直轄市已接近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但升學競爭卻依然非常激烈。的確,激烈的高考競爭對中小學教育確實產生不少負面的影響,如有的中學只抓智育而片面追求升學率,文理偏科,近視率攀升,體質下降,忽視求異思維和個性發(fā)展,學校辦不出特色等。許多人因此將這些問題的出現歸咎于高考制度,以為高考制度的存在導致了激烈的升學競爭,部分人甚至認為應該廢止高考制度以解決應試的弊端。
然而,高考導致競爭激烈只是問題的表象,究其本質,還是社會競爭激烈所造成的。高考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社會地位的競爭。高考競爭加劇,不是高考制度本身造成的,實際上是當今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競爭在教育和考試上的反映。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重視讀書、最重視子女教育的民族之一。我認為,中國人不僅高度重視教育,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過度重視教育,許多家長在督促子女學習方面往往已不切實際?,F在中小學生的學習和升學壓力不只來自學校,更多地是來自于家長。當初中改為劃片就近入學之后,小學師生的課堂教學玉力已明顯減輕,但許多家長卻要求學校對孩子多加管教,或在晚上及休息日另找家教補習。事實上,導致未成年的中學生起早貪黑地苦讀的是我們成年人。中國的中小學生可能是世界上最辛苦的人群之一,透過現象看本質,根源卻在許多家長強烈的望子成龍的心態(tài)和錯誤的教育價值觀。
三、高考科目與考生負擔問題
現象:高考科目多因而考生負擔重。
本質:競爭性考試考生力圖將自己的能力發(fā)揮到極限所致。
長期以來,在高考改革的議論中,有一種說法認為,高考科目過多導致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因而建議通過減少高考科目來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蛘哒f通過設立會考來全面考查高中的學習,這樣便可在不造成偏科的情況下減少高考科目,減輕學生負擔?,F在有的省的高考改革初步方案,是將考試科目減少到最低限度的三門,理由也是減少高考科目可以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這又是有關高考改革的一個認識誤區(qū)。
其實,高考科目的多少與復習備考的負擔有一定的關系,但沒有根本的關系。一些學生偏好文科或理科是客觀事實,實行文理大綜合的考試科目不僅難以命題,而且會加重學生的負擔,尤其是心理負擔。因此,絕大多數省份經過對比實踐,都放棄了大綜合的考試科目。但分成文理兩類考試以后,對多數考生來說,考試科目的增減對學習負擔的影響并不很大,因為考一科與考五科的競爭程度相差不大。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將自己的時間和能力發(fā)揮到極限,這是高考這類競爭性考試的必然現象。選拔性考試的一大功能便是使考試群體的成績保持一定的區(qū)分度,以便不同層次的考試成績需求者可以區(qū)別選擇。要使層次差別巨大的高校能夠選擇到合適的學生,高考成績必定要維持相當的區(qū)分度,否則大量考生扎堆在同一分數段,許多高校將無從選擇。當考試科目較多時,較容易保持一定的區(qū)分度。命題是古今各種考試中非常關鍵的一環(huán)。從理論上講,最好是用一些教材中的重點問題或時事中的重要事件來設問,更可以學以致用或選拔有用之才??蓮拿}的實際來看,當多年考試之后,考生成績全面提高,既然要保持考試的難度和區(qū)分度,就幾乎是必然要出偏題甚至怪題,不如此則不足以防止猜題押題,也無法拉開距離,便于從眾多考生中挑選優(yōu)秀者。為了保持區(qū)分度和難度,出題者往往不按常規(guī)命題以擴大命題的范圍,但出偏題勢必增加考生的學習負擔,使考生窮于應付,并隨時迎合新內容和新題型想出新的對策。
如果考試科目較少,為了拉開考試成績距離,只好不按常規(guī)命題。而不按常規(guī)命題雖然大大增加了命題的范圍,擴充了題量,對防止考生猜題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偏題怪題層出不窮,使考生窮于應付,則增加了考生的學習負擔。這并非命題教師有意為難考生,與學生為敵,而是大規(guī)模選拔性考試迫使命題者走到了這一地步。
因此,考生負擔重并非由于高考科目多。在競爭性考試中,多數考生都會將自己的時間和能力發(fā)揮到極致,考一科如此,考五科亦然。僅靠減少幾個考試科目,不大可能減輕學生負擔,反而有可能導致學生更加偏科。
四、追求高考升學率問題
現象:中學極力追求高考升學率。
本質:家長和社會的期望所導致。
表面看片面追求升學率或應試教育的許多問題,如輕視德育、體育等現象是高考帶來的。但透過現象看本質,這些現象的根源是重視教育和學習、信奉讀書至上的社會傳統文化造成的,根源在于許多家長強烈的望子成龍的心態(tài)和錯誤的教育價值觀。高考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們民族文化與心理的優(yōu)點和不足。如果中國人過度重視教育的價值觀不改變,升學競爭的激烈程度就不可能降低,即使是錄取率達到百分之百的時候也是如此。中華民族望子成龍的民族文化心理延續(xù)了幾千年,要人們實事求是地降低對子女的期望值,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這種情況的改變,有待于我們民族素質的進一步提高及文化心理的進一步成熟,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現行高考制度是傳統與現實作用的結果。高考改革不能脫離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和當代的社會現實,而必須扎根于中國社會的深厚文化土壤。為了解決中學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問題,順利推行素質教育,多年來不少人主張將高考與高中脫鉤,即高三畢業(yè)生不在自己的高中報考,而到戶口所在地報考,把學生的報考程序全部放到居委會或者派出所。他們認為這樣做能使升學率的統計與學度脫鉤,各中學不再統計多少個學生考上“一本”高校,多少個學生考上“二本”高校,無法進行升學率的排名,這對素質教育的實施會產生非常大的作用。其實,這只是一廂情愿的設想。改為社會報考解決不了問題,報名社會化對中學追求升學率只是試圖用紙去包火而已。試想,即使是改為社會化報考,哪一個中學對自己的畢業(yè)生考上重點大學會不知情?哪一個中學對考上北大、清華或其他重點大學的學生會無法進行統計?退一步說,假如一個學生考上了大學或考上了重點大學,連自己的老師和班主任都不告知一聲,那么這個學生連基本的感恩都不懂,這樣的教育也就太失敗了。
中學追求高考升學率是一個必然現象,既然向高校輸送優(yōu)秀的人才是高中的主要任務之一,那么這種追求也就天經地義?,F在的問題是,一些學校為了追求升學率,最拿手的就是對學生集中進行灌、練、訓、測,“大運動量”地使用題海戰(zhàn)術,非常功利而片面地應試。如何改變或減輕這種片面應試的狀況,靠增加錄取率并不可行。前些年許多人提出的“提高錄取率可以解決片面追求高考升學率問題”等說法的不準確性,隨著許多地區(qū)高考錄取率的迅速提高,已逐漸被人們認識。關鍵還是要在考試的科學性上下工夫,真正使試題以考測能力為重,使死記硬背的訓練失去作用,使注重全面發(fā)展、靈活思考的學生有較多的可能獲得高分,這樣才能減少片面應試的有效性。
高考是一個典型的高競爭、高利害、高風險的大規(guī)模選拔性考試。從表象上看,高考不過是高等學校招收新生的考試,但高考絕不僅僅是教育考試,它同時還承擔著巨大的社會責任。除了具有為高校選拔合適人才、以考促學等教育功能之外,高考還具有維護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wěn)定、促進社會流動等社會功能。社會給高考加載了太多的重負。只要存在社會差別,就存在競爭。競爭乃無法消滅的客觀存在,只是在高考制度下,將考生將來的社會地位和前途的競爭集中體現到考場上來罷了。將眾多的社會矛盾集于一身,難免會有不能承受之重。因此,減少高考的負面影響,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從文化傳統、人事制度、教育與考試制度等方面進行配套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