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德有先生《老子指歸譯注》將“不以循循者”譯為“不以跟隨跟隨”,筆者以為不要。本文從詞義訓(xùn)詁和文意匯通兩個(gè)方面進(jìn)行了論證,認(rèn)為“循”非跟隨義,而是觸摸義“揗”的假借字,該句當(dāng)譯為“不用手摸的,能摸到?!?/p>
關(guān)鍵詞:《老子指歸》;循;揗;觸摸義
中圖分類號:B223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387(2007)03-0128-01
《老子指歸》為西漢末嚴(yán)遵字君平所著,是一部闡發(fā)《老子》宗旨、頗具特色的哲學(xué)著作。全書原有13卷,“前7卷注《老子》德經(jīng),后6卷注《老子》道經(jīng),宋代之后只存前7卷”。王德有先生利用現(xiàn)存版本對該書進(jìn)行了全面整理,又從歷代50余種《老子》注本中鉤稽出引《指歸》文者200余處,并加上詳細(xì)注釋和白話翻譯,著成《老子指歸譯注》,實(shí)是老莊愛好者的福音。筆者拜讀之后,獲益匪淺。
筆者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該書“輯佚”部分之“視之不見篇”中將“循”誤譯,影響到對文意的正確理解,現(xiàn)拈出來,以就教于王先生和各位專家。
[指歸]不以視視者,能見之;不以聽聽者,能聞之;不以循循者,能得之;不以言言者,能辨之。
[今譯]不以目視的,能看見;不以耳聞的,能聽到;不以跟隨跟隨,能得獲;不以口言說,能辯論。
譯文將“循”譯為“跟隨”,將“不以循循者”譯為“不以跟隨跟隨”,實(shí)誤。
按:“循”當(dāng)是“據(jù)”的通假字,義為觸摸。《老子指歸》中的這段文字是王德有先生從宋代陳景元《道德真經(jīng)藏室纂微篇》引文中輯出。該文闡釋的是《老子》“道經(jīng)”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日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抿日)之不得名日微?!贝颂帯?抿日)”字在傳本、出土文獻(xiàn)中共有三種異文: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本作“(抿日)”:河上公注本作“摶”;王弼本作“搏”?!独献印繁疚漠?dāng)以“(抿日)”為是。筆者另有《(老子)“搏之不得”辨正》(待刊)專文論述,此不贅。
《列子·天瑞篇》、《易乾鑿度》引《老子》此文皆作“循之不得”。楊伯峻《列子集釋》在注釋“循之不得”時(shí)引王重民說:‘循當(dāng)讀如據(jù)?!辈⑦M(jìn)—步明確指出:“據(jù),正字;循,假字。”是也?!盾髯印じ粐罚骸皳嵫??!鼻濉ね跸戎t《集解》引郝懿行語:“循,與搪同”《說文》彳部:“循,行也?!鼻濉ぶ祢E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循。叚借又為據(jù)?!睋崦x的‘循”實(shí)為“據(jù)”的通假字。
《說文》手部:“搪,摩也?!薄皰?,撫也……一日摹也?!睋幔惨?。……一日循也。”《廣雅·釋詁四》:“捪,循也。”《呂氏春秋·求人》有“(抿日)天之山”句,意謂山高,觸于天也。“(抿日)(捪)”、“揗”皆觸摸義。
細(xì)細(xì)體味《老子》原文,此處是從視覺、聽覺、觸覺三個(gè)方面來描述“道”的超感覺性,通過“視(看)”與“見(看見)”、“聽(聽)”與“聞(聽到)”、“(抿日)(摸)”與“得(摸到)”這三組動(dòng)詞的對舉,強(qiáng)調(diào)“道”的那種“無狀之狀,無物之象”、讓人捉摸不定的超感覺性。這也與后面對“道”所具有的那種“其上不皦,其下不昧”、“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的“惚恍”性狀的描述一貫。宋·蘇轍《老自解》于此處注云:“視之而見者,色也。所以見色者不可見也。聽之而聞?wù)?,聲也。所以聞聲者不可聞也。摶之而得者,觸也。所以得觸者不可得也?!鼻濉ひ醉樁Α蹲x老札記》以為:“‘摶之不得,即‘循之不得’。摶、循古音相近。”馬敘倫《老子校詁》亦云:“《說文》‘揗,摩也?!对洝?nèi)則》‘循其首’,亦借‘循”為“據(jù)”。此作‘摶’者,亦借為‘據(jù)’。聲同真類?!敝T家未及見帛書《老子>。故皆用“摶”字,然所論“循”與“揗”的關(guān)系及意義則正確,這是他們采用了隨文釋義訓(xùn)詁法,沒有拘泥于字形的結(jié)果。嚴(yán)遵亦然。
《指歸》“不以循循之,能得之”一句可譯為:“不用手摸得,能摸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