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1736—1795)時期是清朝國力從最鼎盛轉(zhuǎn)而走向衰退的轉(zhuǎn)折期。乾隆朝的瓷器特點一是大器多;二是豐富多彩,包括器型多、裝飾手段多;三是裝飾華麗和工藝繁縟的器物多。就顏色釉瓷而言,除了祭紅、祭藍、黃釉、白釉等傳統(tǒng)釉色繼續(xù)生產(chǎn)外,出現(xiàn)了一些新品種,舊有的品種也發(fā)展到了歷史最高水平。乾隆顏色釉瓷斑斕多彩、種類豐富,除了有著豐富的審美視角,還體現(xiàn)了精湛的制作工藝和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是當時的瓷器主流品種之一。
爐鈞釉雙象耳瓶
高10.1cm、口徑4cm、腹徑7cm、底徑4cm
瓶敞口、圓唇、圓鼓腹、淺圈足。肩部凸起一道弦紋,兩側(cè)附對稱的雙象耳。器型規(guī)整。通體施爐鈞釉(包括圈足內(nèi)),釉均勻細潤。無款。
爐鈞釉是雍正時創(chuàng)燒的低溫窯變釉品種之一,是景德鎮(zhèn)仿宜興乳濁陶釉“宜鈞”而燒制的。因史籍載“爐鈞一種,乃爐中所燒”,故稱爐鈞。其釉色特點是月白、蔥翠、朱砂紅、藍、綠等各色釉在燒制的過程中垂流、互相熔融于一體,形成斑斕的絲線紋理。雍正朝的爐鈞釉一般帶紅點;乾隆朝的紋色主要是藍、綠、月白;嘉慶時以藍為主體,釉面垂流感差;道光時的釉面流動紋理感已不是自然形成,而是用毛筆繪出。爐鈞釉器的器型主要有瓶、爐、茶壺等等。
茶葉末釉綬帶耳葫蘆瓶
高26.3cm、口徑2.7cm、底徑8.2cm
瓶小直口、長頸,上節(jié)葫蘆修長、下節(jié)葫蘆圓鼓腹,圈足。上、下葫蘆節(jié)之間凸起一道弦紋,弦紋上、下連接暗刻菊瓣紋。瓶兩側(cè)對稱連接雙綬帶耳。通體(包括圈足內(nèi))施茶葉末釉,釉面亞光,勻凈、含蓄。底心刻“大清乾隆年制”篆書款。
茶葉末釉源于唐代的黑釉,是鐵結(jié)晶釉品種之一。因釉中含鎂量過高,當鎂與鐵、硅酸化合而形成結(jié)晶,便形成黃、綠摻雜的乳濁釉,俗稱茶葉末。唐、宋時北方窯口有少量燒造(均是無意中燒成);明代御器廠所燒的稱“鱔魚黃”,釉色黃潤而帶黑色斑點;清代官窯所燒稱“廠官釉”,清初的釉色偏黃,有茶無末。乾隆時則茶末兼有,最為成功。
茄皮紫釉獸頭耳蓋罐
通高35.1cm、口徑15.7cm、腹徑25.5cm、底徑14.5cm
罐直口、豐肩、長腹向下漸內(nèi)收,平底無釉、見火石紅。蓋為子母口、穹廬頂、寶珠紐。肩部兩側(cè)附突出的獸頭耳。里外施茄皮紫釉,釉色勻凈、光潤。這類器物是仿明代的制品,同類器物還有鐵黃釉。茄皮紫釉是一種以錳為呈色劑的低溫釉,最早在唐三彩和遼三彩中出現(xiàn)。明中期以前多帶褐色。明晚期出現(xiàn)類似茄子皮的純正紫色,才叫茄皮紫。明代的紫釉器并不多,主要用于宮廷祭祀,而且色淡、無款,只能從造型和胎釉工藝特征來斷代。清代紫釉則光潤度更強。
冬青釉印花雙耳瓶
高43.1cm、口徑19.3cm、腹徑20.3cm、底徑14.5cm
瓶撇口、長頸、豐肩、圓腹、圈足。頸部中間凸起一道弦紋,附對稱的一對鏤空鳳耳。頸部和腹部以玻璃白打底,印、刻出淺浮雕式的花紋。紋飾以卷草、蝙蝠、如意云、花果、罄等組成,寓意“吉慶如意,富貴福壽”。圈足內(nèi)施較淡的青釉,底書“大清乾隆年制”青花篆書款,但字不規(guī)整,是一件民窯精品。
景德鎮(zhèn)燒造的青釉瓷器到雍正時才最成熟、穩(wěn)定,從顏色的深淺可分為豆青、冬青、粉青。乾隆時的這類青釉器大件器較雍正時更多,有光素無紋的,也有刻、印花的。民窯器也更多,有的書青花堂名款。
鐵銹釉瓶
高19.4cm、口徑3.6cm、底徑7cm
瓶直口、長頸、扁圓腹、圈足。通體施鐵銹釉,僅足端露胎。釉色為褐紅色釉中夾雜著不規(guī)則的鐵銹斑結(jié)晶。釉面光潤。無款。
鐵銹釉出現(xiàn)于雍正、乾隆時期的景德鎮(zhèn),是一種含鐵、錳較高的高溫鐵結(jié)晶釉。其形成機理是熔體中的熔質(zhì)鐵、錳、鈦等處于飽和狀態(tài),在緩冷過程中產(chǎn)生析晶。清《陶雅》載:“紫黑色釉滿現(xiàn)星點,燦爛發(fā)亮,其光如鐵,謂鐵銹花?!痹撚陨郧r的最為精美。
窯變釉貫耳瓶
高30cm、口徑11cm×8.5cm、腹徑20cm×17.5cm、
底徑12cm×9cm
瓶倭角直口、長頸、鼓腹、圈足。頸部兩側(cè)附對稱的方貫耳。腹部凸起雞心形圖案。通體施紅藍窯變釉,釉色光潤。底足內(nèi)施透明醬釉,暗刻“大清乾隆年制”篆書款。這種釉色自乾隆至民國乃至現(xiàn)代都有燒制。以乾隆的色斑流淌最自然,清末、民國的大多僵硬、呆板。
窯變釉是分相釉的一種。其形成原理是:瓷器在高溫焙燒時,因釉中含有多種呈色元素,出窯后在緩冷的過程中分離出兩個成份不同、互不混溶的液相,其中一相以無數(shù)孤立小液滴的形式分散于另一相的連續(xù)中。窯變早在唐以前的青釉瓷器中已偶有出現(xiàn);宋鈞瓷的銅紅窯變歷來為藏家所追捧。但這些都是出于偶然,而非人為。清乾隆時已把窯變釉作為顏色釉的一種專門生產(chǎn),雖不能完全控制窯變的式樣,但已能通過對釉料的配制和火候的控制,基本掌握了窯變的規(guī)律。
胭脂紅釉里青花碗
高6.7cm、口徑14.8cm、底徑5.5cm
碗敞口、深腹、圈足。碗外施胭脂紅釉,色濃、較均勻、半亞光狀,橘皮較嚴重。碗內(nèi)繪青花紋飾,底心繪寶相花,內(nèi)壁繪四個對稱的燈籠花。白釉閃青。底足施白釉,書“大清乾隆年制”青花篆書款。
乾隆的胭脂紅釉器依然以小件器為主,與雍正的相比,色澤更深,釉層更厚。多了幾分華麗,而失去了艷麗中帶著含蓄的美感。
仿雕漆里木紋釉碗
高6.5cm、口徑17.9cm、底徑7cm
碗撇口、斜淺腹、圈足。碗內(nèi)和圈足內(nèi)施褐色仿木紋釉,釉色亞光,紋理逼真。碗外施礬紅釉,通體仿漆器雕刻??谘厥┙鹕砸蝗?;下面雕連體回紋;腹部主題紋飾刻龜背錦紋,當中均勻分布五個刷金釉的圓形變體“壽”字;下部刻菊瓣紋。釉色均勻、光潤。無款。
仿雕漆是乾隆瓷器的首創(chuàng),工藝細膩而繁縟,器內(nèi)一般施松石綠釉、金色釉。木紋釉最早出現(xiàn)于雍正,乾隆時更多、更成熟。
礬紅釉描金小杯
高4.3cm、口徑8.6cm、底徑3.4cm
杯撇口、深腹、圈足。杯內(nèi)施松石綠釉??谘厥┙鹕?。其下繪金彩邊飾一周,腹部主題紋飾為金彩折枝花卉四組,下部飾金彩菊瓣紋一周。圈足內(nèi)施白釉,底書“乾隆年制”青花篆書款,字很歪扭。是一件民窯精品。
礬紅釉是以三氧化二鐵懸濁體著色的低溫紅釉和紅彩。因用青礬為原料,經(jīng)煅燒煉紅,故稱礬紅,亦稱鐵紅。又因為用牛膠作粘合劑,平涂抹在白釉瓷器上,故又稱抹紅。這種釉色在明嘉靖以后替代了銅紅,發(fā)展很快。雍正、乾隆時發(fā)展至最盛階段,除作單色釉外,還有作底色加釉上彩繪的。繪金彩即其中一種,乾隆時最盛行。嘉慶以后礬紅釉色澤欠佳,至光緒時才稍有起色。
仿哥釉瓣口碗
高5.3cm、口徑11.9cm、底徑4.9cm
碗敞口、深腹、花瓣口、圈足。通體施天青釉,釉細膩、光潤,開黑色紋片,碗內(nèi)開細片、碗外開大片。口沿和足端為追求“紫口鐵足”的效果,故意涂抹了醬釉和黑泥漿。底書“乾隆年制”青花篆書款。這是一件相當規(guī)整的官窯器。
仿官釉水盂
高4.3cm、口徑4.4cm、腹徑8.5cm、底徑4.3cm水盂淺直口、扁圓腹、淺圈足。通體施天青釉,釉面勻凈細潤,開疏朗的大紋片??谘睾妥愣藶樽穼Α白峡阼F足”的效果,故意涂抹了醬釉和黑泥漿。器型規(guī)整,無款。
仿哥釉八卦琮式瓶
高28.3cm、口徑8.3cm、腹徑13.8cm、底徑10.5cm
瓶為仿新石器時代玉琮的造型,圓直口、長方形腹、圈足。頸部較長,腹面凸起浮雕式八卦紋,圈足稍外撇。胎體厚重。通體施天青釉,釉面光潤、開片。底書“大清乾隆年制”青花篆書款。這種琮式瓶最早是南宋龍泉窯、官窯等燒制。清代從雍正至光緒都有燒制,除仿哥釉外,還有藍釉、冬青釉、冬青釉地粉彩等。器型的變化是:清早期的瓶口小、頸部長、圈足基本不外撇;越晚口越大、頸部越短,匿足外撇越厲害。
仿汝釉葫蘆三連瓶
高20cm、口徑1.6cm、腹徑13cm、底徑5.8cm
瓶小直口、束腰、三葫蘆連體狀。通體施仿汝窯的天青釉,釉面細潤、光亮,全無汝釉的乳濁感??谘睾妥愣藶樽非蟆白峡阼F足”的效果,故意涂抹了醬釉和黑泥漿。底書“大清乾隆年制”青花篆書款。仿哥、仿官、仿汝均屬于仿古(宋代)釉色,從明中葉景德鎮(zhèn)官窯即開始燒制。明晚期極少。清雍正、乾隆時又興起,官窯、民窯均有生產(chǎn),尤以乾隆的最多、最好。器型既有仿古的貫耳瓶、琮式瓶,亦有當朝的新器型,大小兼有,品類豐富。其“紫口鐵足”的效果均是人為做出。
天藍釉刻花雙象耳瓶
高35.8cm、口徑11.8cm、腹徑22.5cm、底徑14.7cm
瓶直口、長頸、圓腹、近足部外撇、淺圈足,肩部附對稱的雙象耳。通體(包括圈足內(nèi))施天藍釉,釉面勻凈、光潤。瓶體刻、印花裝飾。頸部紋飾分四層,分別是海浪紋、蕉葉紋、云雷紋、如意云紋;腹部主題紋飾是纏枝西番蓮紋;下部是變體蓮瓣紋、卷草朵花紋和聯(lián)珠紋。無款。
乾隆時的天藍釉已較之康熙、雍正時成熟許多,表現(xiàn)在數(shù)量多、大器多、呈色穩(wěn)定等方面。同時除單色釉外,還有天藍釉青花(及釉里紅)、釉下刻印花裝飾等。
白釉刻花高足碗
高9.4cm、口徑14.1cm、底徑4.3cm
碗撇口、深斜腹、高足。碗腹部的胎極薄,達到半脫胎的程度。把足的胎相對稍厚。通體施白釉,釉細潤、光潔、泛青。通體刻纏枝西番蓮紋,腹部的刻花因胎薄而達到玲瓏狀(即胎土已被刻通透,以釉填滿花紋空隙)。內(nèi)底心暗刻“大清乾隆年制”楷書款。在薄胎上刻花難度相當大,這是一件工藝水平相當高的官窯器。
大理石釉葫蘆瓶
高16.5cm、口徑2cm、腹徑9.5cm、底徑7cm
瓶直口、束腰、圓腹、圈足。瓶體施仿大理石紋釉,釉色為白底與礬紅、墨彩相間,效果逼真。底足施白釉。底書“乾隆年制”抹紅篆書款。這種釉色始創(chuàng)于乾隆,其后也基本不見。官窯、民窯均有生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