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知道它是否有生命
這顆星星是活著的嗎?那塊巖石呢?還有那片小草的嫩葉?事實上,我們知道當一個物體吸取養(yǎng)分的時候,它就是活著的,就有生命:一朵沐浴在陽光和雨水中的鮮花,靠著水、空氣和陽光里的養(yǎng)分,不斷生長開放。另外,當一個物體能進行自我繁殖的時候,也就是說當它能夠創(chuàng)造出其他生命的時候,也說明它是活的。而一塊石頭卻永遠不能繁殖出別的石頭來。 借助花粉在空中曼舞和蜜蜂的辛勤勞動,一片片雛菊在田野上隨風搖曳、生長繁殖。在我們居住的星球上,存在著幾十億種生命,真是數不勝數。我們怎能數得清所有的草木、貝殼、蜘蛛、柳樹、海藻、烏鴉、魚、蚯蚓和人類呢?
生命的世界,不僅是人類的世界,而且也是海藻、花草、樹木、蒼蠅、老鼠、蛇、獅子與狗的世界。
星球、巖石、沙粒、黃金等不屬于生命的世界,它們的世界是一個物質的世界。
生物鏈
今天一大早,大衛(wèi)和他的同學瑪麗到他們村子附近的森林去采蘑菇,現在正是采摘蘑菇的好時節(jié)。不到兩個小時,他們就采到了一百多個蘑菇,星期六把這些蘑菇拿到集市上去賣,一定能換回許多零錢。這些錢足夠他們在集市上玩兒好幾圈電動碰碰車呢!
這個故事一點都沒趣兒,也根本不好笑。我們什么也學不到,更不值得猜想,甚至都不嚇人。
然而,這卻是一個關于屠殺關于死亡的故事….
蘑菇是有生命的:它們吸取養(yǎng)分,繁殖別的蘑菇。當人們?yōu)榱耸秤枚阉鼈儚牡厣习纹饋淼臅r候,它們真的就死去了。但是,大衛(wèi)和瑪麗并不是罪犯:很簡單,為了活著,人們需要吃飯。所有的生物都以其他的生物為生。鱷魚吃青蛙,青蛙吃蟈蟈兒.蟈蟈兒吃蚊子,蚊子則吸食其他動物或者人類的血液。這就是生物鏈。
討厭的蚊子可愛的小狗
看到一只蚊子停落在他的胳膊上,馬丁輕輕地抬起手,“啪”的一聲打下去,蚊子就一命嗚呼了!查維爾是一位在學校門口維持秩序、幫助孩子們過街的警察,他非常熟悉馬丁。他笑著說:“馬丁,好眼力!這該死的蚊子!”兩分鐘以后.查維爾聽到一陣尖叫。原來一位夫人的小狗把一大泡屎拉在了一位先生的腳背上。這位先生簡直氣瘋了,對著小狗亂踢。悲劇發(fā)生了:狗死了!查維爾趕過去,逮捕了這位先生,將他帶去警察局。失去小狗的夫人正傷心地哭著,所有在場的人都對那位先生的行為義憤填膺。
對于蚊子的生命,大家都不屑一顧,但是小狗的生命卻非常的重要。我們終于體會到了生命并不具有同樣的價值。沒有人同情蚊子。
如果有人采摘一些鮮花.再把它們扔到路邊,這些鮮花就毫無理由地死了。如果采摘鮮花是為了將它們扎成一把美麗的花束,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這樣很好:花兒雖然死了,但是卻點綴裝飾了我們的家。然而也有一些人從不摘花兒,為的是讓它們能夠永遠留在枝頭生長開放。另外在一些山區(qū),法律禁止人們采花,因為這些花兒非常稀少。
因此,是人類決定讓其他生物繼續(xù)生長和不斷繁殖。事實上,所有的生命都具有價值,只是對人類而言,生命的價值并不一樣,這才是問題的所在。人類應該牢記.所有的生命都是我們這個大家庭的成員。盡管在這個家庭中,人類有一個特別的位置。
人類的生命
一個人生命的精神價值遠遠超過他軀體生命本身。當然,每個人都像動物一樣,需要生長、吃飯、喝水、呼吸、睡覺、拉屎、撒尿、洗澡、保養(yǎng)身體。但是,他的生命同時也是交談與傾聽、閱讀與愛戀、觀賞日落、吟詩作畫、痛哭流涕,還有許許多多別的東西。
如果我們描述一朵花兒的生命,我們可以這樣說:“這朵花兒是紅色的,并帶有黃色的斑點。它的生長期是兩個星期。它有三十五個花瓣兒,但是,凋謝得很快?!碑斘覀兠枋鲆活^獅子的時候,我們將告訴別人:“它跑得快極了,它有粗大的爪子,它吃斑馬。它的皮毛非常漂亮。它和母獅子生小獅子……”但是,當我們敘述一個人的生命時,我們不會說:“他吃雞蛋和魚,他跑得不如長頸鹿快,但是比螞蟻快。他用兩只腳走路。當他衰老的時候,他會變得僵硬。他身上的毛扎入。他打哈欠,特別是晚上……”
我們寧愿說:
“他喜歡音樂,他熱戀朱莉葉,他為好友的離開而傷心落淚。但是,當他的孩子做鬼臉的時候,他笑得很開心。他會制作美麗的木雕……”
這一切使我們的生命成為了人的生命,而不是一個植物的生命或者一個動物的生命。
所有的人都贊成徹底禁止殺人。可是,人們并沒有按照他們所說的去做。他們發(fā)動戰(zhàn)爭,自相殘殺。
然而事情并不那么簡單:當我們遭到攻擊的時候,是坐以待斃呢,還是奮起自衛(wèi)將敵人消滅?如果入侵者的頭兒是一個瘋子,他要斬盡殺絕別的人群,能對其聽之任之嗎?有的肘候,殺人是為了保護自己,或者是為了避免更多的死亡。有時我們?yōu)楸Wo生命而殺人。
盡管如此,我們仍然堅信一個人的生命,無論是誰的,比一切都重要。
人類駕馭自己的生活
蜜蜂不是自由的,它來到地球上是為了釀造蜂蜜:河貍也不是自由的,它終日在河水里筑壩,了此一生。好像所有的動物都出生在一個大劇場中,在那兒每個角色早就被預定了。這是一個不能選擇的角色:蜜蜂身著棕黃色的服裝,當幕布開啟時,它就應該釀蜜,誰也不會征求它的意見。當它死了,另一只蜜蜂會代替它的表演。既然它們都完全一樣,沒有絲毫差異,那誰又能記得這些蜜蜂演員的姓名呢!
人出生的時候,既沒有服裝,也沒有角色。是他本人去創(chuàng)作他的劇本、他的服裝、他的角色:他將創(chuàng)建自己的人生。在幕布落下、劇目結束的時候,人們仍然記得關于他的許多事。因為沒有任何人能像他那樣演戲:他的人生是唯一的,和別的人生毫無相似之處。
人類的生命與動物的生命截然不同。由于人類能夠駕馭自己的生活,是他自己決定他的生命。他可以自由地選擇他的人生道路。人的生活各不相同,每個人要走的是自己的路。人在整個生命過程中一點一點地構建自己,組成了我們所說的性格。
一片記憶一種性格
性格是人的生命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比身體的任何部分,如手、腳、頭發(fā)、眼睛等都更重要。
當馬克西姆的父母決定搬家的時候,他只有六歲。離開他的房間和他的小伙伴兒們使他難過極了,尤其是與他最好的朋友呂卡的分離。他傷心地哭了很久。今天,馬克西姆十一歲了。從前房間的樣子他已經想不起來了,他也忘記了呂卡的眼睛是藍色的、綠色的還是棕色的,他的頭發(fā)是卷發(fā)還是直發(fā)。可是,他仍然記得呂卡的笑聲,仍然能感受到他們曾經遭遇過的那些緊張不安,以及制造惡作劇捉弄別人所帶來的快樂:他們比賽騎自行車;他們因打碎了客廳里的玻璃桌子而緊張不安;呂卡將巧克力面包涂滿芥末,就在遞給討厭的伊夫時,卻忍不住大笑了起來;他們把一只塑料蜘蛛悄悄地放進康斯坦絲的書包里……晚上,躺在床上的時候,馬克西姆總是喜歡一幕幕地回想這些美好的記憶,就像放電影一樣。
馬克西姆至今還能夠告訴我們呂卡很滑稽,他愛運動,膽子小,熱情而誠實,他還可以說出呂卡更喜歡讀書還是看電視。所有這一切就構成了呂卡的性格。
當一個人死去的時候,是他的身體消失了,他的性格卻保存下來了,繼續(xù)活在其他人的記憶中,就像呂卡存在于馬克西姆的記憶中一樣。
一種性格一道痕跡
克萊爾和她的父母正在排隊參觀一個博物館:這是畢加索畫展開幕的第一天。這不,他們已來到了第一展廳,站在了十多幅油畫的面前。簡直讓人難以置信!這些畫,就像是孩子畫的,充滿了五顏六色。畫上的女人,頭是歪著的,鼻子跑到了耳朵的下面,一只眼睛在臉的上方,另一只在臉的下方??巳R爾覺得畢加索太滑稽了。原來,這個展覽并不是一無所取。明天她就把這些告訴她的同學們,她們聽了一定會很高興。
如果,有一天克萊爾有了孩子,也許她也會帶他們去看看畢加索的畫??巳R爾孩子的孩子無疑也會去看。再過一千年、兩千年,博物館門前將仍然有人排著長隊等著去看畢加索的畫,人們還將談起他的故事。然而,畢加索已經死了:承載他生命的軀體已經消失了。但是,多虧了他的素描和油畫,他仍然活著。他給我們的世界留下了一道他的痕跡,一道包含著他的性格的痕跡。
我們每個人都會留下一道痕跡.一道與他人不同的痕跡。因為我們每個人的人生是不一樣的。
一道痕跡一個靈魂
這道痕跡,并不總是一幅畫、一本書,這些能看見的東西。它常常是一種回憶,是對某個人性格的一種回憶。因此,我們把這道痕跡叫做靈魂。
靈魂看不見,也摸不著。他沒有嘴講話,沒有耳朵傾聽,也沒有腳走路。完全沒有必要問自己:“靈魂在哪兒?”這就像是問“思想”或者“主意”在哪兒一樣。我們可以找上好幾天、好幾年,甚至好幾個世紀。可是,我們永遠都不會找到。
莉莎的父親正在摘豆角準備晚飯。莉莎真討厭吃豆角。所以,她走進廚房,笑嘻嘻地說:“爸爸,你看見我們旁邊新開張的那家餐館嗎?他們做了一個非常精彩的廣告——意大利餡餅,買一送一!”父親瞟了她一眼說:“莉莎,你的腦袋后面藏著一個小小的主意!”莉莎的弟弟聽到了,趕快跑到莉莎的背后,看姐姐的后腦勺上有什么。他仔仔細細地找,因為父親說了,姐姐腦袋后面的那個東西很小。可是,他什么也沒有看到,姐姐的腦袋后面真的什么也沒有。
很顯然,莉莎的腦袋后面什么也沒有??墒?,那個主意的確存在,這就是去吃意大利餡餅,從而避免吃豆角。如果她的父親要給她的弟弟解釋這個主意藏在哪兒,那么他就會像人們問靈魂在哪兒一樣,自己難為自己。
人為什么會死?
人會死。有一天我們肯定都會死去。
可是,為什么?為什么我們不能一直活著,永遠地活著?
物質本身不會死,而且永恒不變:一百年前的一塊石頭和今天的一樣,沒有絲毫差別。石頭不會死亡,因為它沒有變化。它不死,是因為它從來就沒有活過。一切有變化、能長大、在成長的都會消失:有生就有死。我們都會死去,因為我們活著。
我們很容易看出一個人的衰老:他的頭發(fā)變白了,或者都掉光了;他有點駝背,滿臉都是皺紋;他不能跑了,而且上樓梯的時候氣喘吁吁;他看不太清楚,聽也很吃力。我們可以認為這個人老了,正在走向死亡。我們也知道這個人活了很長時間:他曾經是一個弱小的嬰兒,然后他成長,他衰老。他每天都在一點一點地變化,而死亡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個變化。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它是生命的一個階段,一個最后的階段。
有時,真的太早了一點
正常情況下,一個人是在經歷了長時間的生活之后,在人生的盡頭因衰老而死去。我們說這是“自然死亡”。但是,有的時候,由于一個事故或者一種疾病,死亡卻太早地降臨了。
當伊莎貝爾出生的時候,她的曾祖母已經去世了。她的父母常常對她談起曾祖母的往事:她是一位雕塑家。在伊莎貝爾的家,就擺著兩尊曾祖母的作品。一天,伊莎貝爾在頂樓找東西,她發(fā)現了一大塊白色的石頭,什么人曾經雕琢過它了。再仔細一看,伊莎貝爾看出來那是兩條長長的腿,毫無疑問是女人的腿。她的曾祖母沒來得及完成這個雕塑就去世了。伊莎貝爾非常遺憾沒能看到一個完成的雕塑,她想象這個女人雕像應該是美麗無比的。
也許,這是一個正在拉小提琴的年輕女孩兒,或者是一位正在讀書的夫人,或者是一位投入男人懷抱的幸福女人,或者是一位正在微笑著的姑娘。當一個人過早地死去,他就有點像這個雕塑,他還沒來得及構建自己完整的人生。這樣的死,是令人極其難以接受的。
自然的人生應該是出生、長大、衰老和死亡。
死亡讓我們努力
很顯然,最重要的是面對生活,面對在死亡之前生活中所發(fā)生的一切。
如果我們忘記了有一天死亡將會來臨,我們可以把所有的事情都推到明天。每天對自己說“這個可以等一等”,“我還有足夠的時間,明天再做或者后天也行”。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結果,我們什么也沒有做成。
為了激勵自己獲得生活的成功,就必須記住生命不是永恒的。否則,為什么要自己跟自己過不去,為什么還要努力呢?
歸根結底,正因為有一天生命將會停止,這才激勵我們努力爭取成功,很好地駕馭人生。
所以,真正的問題是“應該怎樣活著”而不是“為什么我們會死”。
(本欄責編 若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