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愛,這是個不老的話題。眾多的對愛的闡釋與訴求,使愛成了人們最為熟悉的范疇之一,但熟悉相伴隨的往往卻是深入思考的缺失。在現(xiàn)實的教育活動當中,愛在某種程度上,還只是一種直觀的希冀與追求,缺乏深層、全面的理性思考。由此,愛是什么,就有了更進一步探求的必要與需求。
愛是一種奉獻。對于為人師者,愛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境界,愛是“起始于辛勞,收結(jié)于平淡”的堅守。愛之奉獻,成了為人師者對愛的最基本、最普通、最直觀的理解。
愛是一種責任。既然為人師,就要做到為人師的最基本的責任。愛學生,就要以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為責;愛學生,就要以發(fā)展學生的實踐能力為責;愛學生,就要以鍛煉學生的情感意志為責;愛學生,就要以完善學生的人格精神為責。因此,愛在關(guān)懷、順應之外,還應該承載更多的規(guī)范、引導與鍛煉的意義。對于學生來說,規(guī)范、引導、鍛煉或許意味著自由的削弱,或許意味著前行的磨難,或許意味著挫折的傷痛,但這都是愛之責任的必有涵義。
愛是一種理解。教育是心與心碰撞的過程,教育是呼喚與感應呼喚的過程,教育是心靈塑造心靈的過程,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彼此理解的基礎(chǔ)之上。“只有當教師成為孩子,教師也才能真正成為教師?!倍敖處煶蔀楹⒆印钡膫€中真意也正是教師對孩子蹲下身子的真正理解。
愛是一種尊重。尊重不僅是對學生作為一個平等主體的獨立人格的尊重,還是對學生作為一個普通主體的廣泛主體性的尊重,包括對學生作為一個個體的個性特征的尊重,包括對學生處于特定成長時期的心理特征的尊重,包括對學生作為成長中、發(fā)展中個體的細微感受與體驗的尊重。尊重既是愛之為愛的最基本保障,也是升華愛、發(fā)展愛的最基本條件。
除此之外,愛還是一種信任、一種寬容、一種關(guān)懷。愛,簡單的一個字,卻蘊含著說不盡、道不完的內(nèi)涵。李秀娟老師用“解讀”一詞,將師愛從簡單的行為層面,上升到了復雜的思考層面、藝術(shù)層面甚至創(chuàng)造層面,師愛也由此隱含了更多、更深刻的意義(見本期P48)。
作為一種藝術(shù),愛就要講求一個量度,“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作為一種藝術(shù),愛就要講求一種方式,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作為一種藝術(shù),愛就要講求一種契機,相機誘導,隨物造形。由此可見,愛不僅僅需要一腔熱血,不僅僅需要滿腹豪情,愛更需要相機而動的智慧,更需要理性深沉的思考,更需要精微機智的巧妙。而這一切都決定了教育之愛在現(xiàn)實教育活動中的艱辛與難以把握,可貴的是,我們的教師在愛之路途上已積累了豐富的感悟與體會,與之相伴隨的,也正是愛在這種感悟與體會中的日益充實與完滿。
高冬梅老師的《來了,就要做點兒什么》(見本期P63),讓我們感受了愛之春蠶蠟燭般的奉獻;梁寶英老師的《一次電話帶來的啟示》(見本期P52),讓我們重溫了愛之不能忘卻的責任;徐亞群老師的《記住學生的位置在哪兒》(見本期P53),讓我們收獲了愛之理性深沉的思考;楊聰老師的《孩子,喜歡一個人沒有錯》(見本期P50),讓我們領(lǐng)略了愛之懇切真誠的信任……一位位教師在切身的教育活動中感悟著教育之愛的真諦,而這些感悟終將成為我們每一個教育者踐行教育之愛的永恒財富!
愛是什么?我們不能將之作為一個定義來科學界定,但我們必須將之作為一種思考,印記于腦海,并以此指導我們教育之愛的實踐路途,以便更好地讓愛成為愛!
編輯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