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人文性是語文的靈魂,那么語言就是它外在的肉體。語言就像一杯杯龍井茶,耐人尋味,而要領略個中滋味,就要靠品,“語文味兒”是品出來的。
1.聯系上下文品詞賞句
語文中字、詞、句的情感總是統(tǒng)一在一起的,就字說字,就句論句只能流于表面。因為語言文字內在的情味意蘊、理趣等,都存在于語言文字前后左右的關系中。聯系上下文是品詞賞句的一個好方法。
例如,《比金錢更重要》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雖然這輛車的車頭超出停車線二三十厘米,但它畢竟是停著的,事故的責任應該在我?!?/p>
這句話看似平常,卻真實地寫出了“我”的誠實與勇于承擔責任。我把這句話的品評重心放在了“應該”上。
①“事故的責任應該在我”,聯系句子說說“我”這樣認為的原因。
②“事故的責任應該在我”,聯系上文說說你的看法。
③“事故的責任應該在我”,對此,你想說些什么?
這樣一唱三嘆地聯系上下文品詞賞句,“我”的形象逐漸鮮明了,學生對語言的理解也逐漸深入了,語文課上得有滋有味。
2.在比較中品詞賞句
在不同詞語、不同句式、不同語序間進行比較,有利于學生發(fā)現語言運用的妙處。
例如,《鸕鶿》中有這樣一段話:“夕陽照在小湖上,沒有什么風,綠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鏡子。岸邊有幾棵柳,垂柳外邊是一望無垠的稻田。幾只又窄又長的小漁船浮在湖面上。近處的一只小船上,漁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著煙。灰黑色的鸕鶿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隊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這段話描寫了一幅傍晚寧靜的漁村圖,每個字、每個詞無不滲透著寧靜的氣息。其間“浮”字用得尤為傳神。我采用了比較的方法來品詞:你可以把“浮”字換成什么?“?!?、“漂”怎樣?
“浮”字與“?!弊直?,你從中又感受到了什么?
通過比較,學生體味到了“浮”字的味兒,“浮”字更讓人感到輕松、自由、悠閑。長期這樣訓練,學生運用詞語的能力也特別強?!罢Z文味兒”不知不覺就產生了。
3.在拓展中品詞賞句
課本是教學資源,但課外資料、學生本身也是很好的可利用的教學資源。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來幫助學生品詞賞句,給品詞賞句更寬廣的天空。
例如,《可愛的小蜜蜂》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蜜蜂這東西,最愛勞動。廣東天氣好,花又多,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閑著?!?/p>
我把關鍵詞落在“不閑著”上。這“不閑著”概括性極強,蜜蜂一年四季不閑著,到底它們怎么忙活著呢?在這里我補充了3個材料。
①據有關資料統(tǒng)計,一只蜜蜂要釀造1千克蜂蜜,須在一百萬朵花上采集原料,如果花叢同蜂房的距離平均為1公里半,那么蜜蜂采1千克蜜,就要飛上40萬公里。這等于繞地球11圈呢!
②一趕上花時,蜜蜂就沒命地干活,花開不斷,蜜也就采個不停,直到累死。(摘自《趕花》)
③最繁忙的采花季節(jié),一只工蜂頂多只能活50來天,它那短短的一生,喘氣都舍不得。(摘自《趕花》)
通過這3個資料的補充,學生對“不閑著”理解得更加實在,形象地感受到了蜜蜂的勞動特點:勤勞、無私。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不僅讓學生在品詞賞句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也上出了濃濃的“語文味兒”?!?/p>
(作者單位:北京市豐臺區(qū)芳古園小學)
編輯 杜 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