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采用主要文獻資料法、心理測量法和數(shù)理統(tǒng)計法等方法,對我國四所運動學校的運動員的特征性運動自信心和運動動機進行了測驗,然后重點對其特征性自信心和運動動機的相關關系進行了研究。旨在搞清特征性運動自信心與運動動機的關系。結果顯示,運動學校少年運動員的特征自信心和運動動機水平總體較好;體校運動員的特征性運動自信心與運動動機水平有顯著相關;特征性運動自信心是一種特殊的運動動機。
關鍵詞: 運動學校;運動員;運動動機;特征運動自信心
中圖分類號: G804.82 文章編號:1009-783X(2007)05-0052-03 文獻標識碼: A
Abstract: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view,the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the author has conducted tests toward sportsmen from four sports schools on their self-confidence of characteristic sports and athletic motives.The focus is on the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confidence in characteristic sports and athletic motiv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two.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overall level of juvenile athletes’ self-confidence in characteristic sports and athletic motives is good,their self-confidence in characteristic sports is related to their level of athletic motives and their self-confidence in characteristic sports is a special kind of athletic motive.
Key words:Sports schools;Sportsmen;Athletic motives;Self-confidence in characteristic sports
自信心是對自己能力的確信,是自我價值的表達[1]。運動員的自信心一般分為特征運動自信心(TSC)和狀態(tài)性運動自信心(SSC)[2]。狀態(tài)性運動自信心是指運動員臨場所感受到的或實際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認為自己能夠在運動中發(fā)揮能力的信念和確信程度;特征性自信心指一個人經(jīng)常有的、他認為自己能夠在運動中發(fā)揮能力水平的信念或確信程度。國內有研究證明:特征性自己是狀態(tài)自信心的預報(測)因子,特征性運動自信心是運動成績的預測因子[2]。所以測量運動員的特征性自信心更為重要。那么特征性運動自信心是否也與運動動機密切相關呢?是否可以從提高青少年運動員自信心入手呢培養(yǎng)發(fā)展運動員的運動動機?本文正是要通過研究體校運動員的運動動機和自信心水平來驗證之。本研究對搞清運動動機和特征性自信心的關系、運動員的運動行為預測和運動員運動動機的激發(fā)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為運動心理學理論的完善及心理選材提供一定的參數(shù)。
1 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以衡陽市體校、廣州市體校、湖北省體校和河北省體校運動員(初、高中生共200名)為研究對象,采用心理量表進行測試,回收量表178份,其中有效問卷145份,男生79人,女生66人。被試所從事的專項分別為:籃球、足球、乒乓球、排球、田徑、射擊、擊箭、游泳、舉重、武術等,被試年齡在12歲~18歲之間。
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獻資料法、心理測量法、專家訪談法和數(shù)理統(tǒng)計法等方法。
2 心理測量工具簡介
2.1 《TSMI》
《TSMI》是日本著名心理學家松田巖男及其同事自1980年起歷時三年研究編制的一種標準化的運動動機測試量表。該編制組對《TSMI》信度進行檢驗,并確認其有極高的可信度后,將《TSMI》應用于運動訓練和比賽的實踐,證明其是信度和效度校高的一種測定運動員成就動機的量表[3]。該量表由我國學者季瀏于90年代引進,1995年我國學者劉建和和哈爾濱市師范大學的陶成采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分半法和重復測量等方法[4],對中文版的《TSNI》進行過修訂和檢驗,證明其是信度和效度較高的一種測定運動員成就動機的量表。本文隨機抽出樣本30人,采用裂半法檢驗可靠性系數(shù)平均為0.84,以教練員的評價為效標,證明《TSNI》的效標關聯(lián)度很高?!禩SNI》主要預測運動員長期的運動動機模式。該量表主要分為17個維度,分別為:TS1—向目標挑戰(zhàn);TS2提高技能的期望水平;TS3克服困難;TS4向往勝利;TS5因害怕失敗而引起不安;TS6由于緊張而引起不安;TS7冷靜的判斷;TS8精神的堅韌性;TS9一切服從教練員的指揮;TS10對教練員不適應;TS11斗志;TS12對專業(yè)知識的興趣;TS13對日常生活的節(jié)制;TS14訓練欲望;TS15競技價值觀;TS16計劃性;TS17歸因于努力。
動機水平的評價方法:問卷表設置了A、B、C、D四種答案,除第10、15、33、46、50、53、70、83、95、100、105、107、114、120、123、141、143、145等18個問題分值為:A—1分,B—2分,C—3分,D—4分。其余每個問題的分值分別為:A—4分,B—3分,C—2分,D—1分。從TS1~TS17,每方面內容的最高分為32分。按修訂后的中文版,除TS5、TS6、TS9、TS10、TS13等五個方面外,得分越高,說明動機水平越高。另外,10個表明測試可信度的問題,總分為40分,得分在30分以上,則該份測試表方為有效,否則無效[5]。
另外,根據(jù)測試的得分情況,還可將其換算成1~9等級,九個等級中的一個等級,按修訂后的中文版,除TS5等五個方面等級越低,說明動機水平越高,其余的維度均是等級越高,動機水平越高。
2.2 《TSCI》
美國心理學家維利(Pobins·Vealey)所編制的特征性運動自信心問卷表(TSCI)對體校運動員的運動動機和特征性運動自信心進行測試。該量表由13個題目組成,每個題目答案按自信心高低從1——9分九個等級,要求運動員從中選出一個數(shù)字。特征性運動自信心量表是在不比賽的情況下讓運動員回答。測試時均由測試者實施,教練員不必在場,并要告訴被試,所作的回答是保密的。研究者(祝蓓里)對該量表經(jīng)過相隔一天,一周和一個月的重復測查信度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89和0.83。平均效度相關系數(shù)為0.86[2]。
3 研究結果與分析
3.1 體校運動員特征性運動自信心(TSC)水平的測試結果與分析
統(tǒng)計分析(表1、表2)得出,不同運動等級的運動員的特征性自信心有顯著差異。其中健將和一級運動員的自信心水平最高,二級和三級運動員次之,無技術等級的運動員自信心最低。
影響特征性運動自信心形成的基本因素是對自己專業(yè)運動能力的認識和評價,對自我價值的認識和評價。運動技術好的運動員,他們深得教練員的關心和培養(yǎng),比賽機會多,比賽經(jīng)驗豐富,且常常在訓練中取得好成績(名次),在比賽過程和結果中體驗到運動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這些成功及體驗,通過他們自我評價,使認識到自己的價值,產(chǎn)生能力感,從而就會產(chǎn)生較高的運動自信心。再加上他們取得的運動成績常常得到社會的認可,得到了教練員和同伴們的一致好評,這些外在的信息經(jīng)反饋使其自我效能感進一步得到強化,從而增強了他們的運動自信心。經(jīng)過多次反復“成功——狀態(tài)自信心增強——成功——特征性自信心進一步增強”的良性循環(huán)后,螺旋式上升,特征性運動自信心會得到增強[6]。(圖1)
技術水平較差的運動員正與之相反。由于成績差,有可能得不到教練員的關心和重用,參賽機會不多,成功的體驗少,再加上外界的消極評價,使他們可能自認為“自我價值低,運動能力差”,產(chǎn)生無能感。久而久之,可能形成自信心降低的惡性循環(huán)(見圖2)。由此可見,體育運動既可以增強人們的自信心,也可以降低自信心。自信心是運動員成敗得失的前提,而成敗又影響自信的水平,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3.2 運動動機的研究結果與分析
從表3可以看出,體校運動員動機水平總體得分較好。體校青少年運動員對比賽目的和價值認識較清楚,計劃性較強?!跋蛲鶆倮薄ⅰ跋蚰繕颂魬?zhàn)”、“情緒穩(wěn)定性”、“精神堅韌性”、“訓練欲望”、“服從教練員”等指標得分較高,這說明體校運動員求勝心較強,意志品質也較好,對教練員適應性良好。但是“緊張引起不安”、“失敗引起不安”等指標偏高,這說明被試賽前緊張程度較高。這可能與他們的年齡較小、與比賽經(jīng)驗不足有關。
另外,我們從表3還可以看出,優(yōu)秀乒乓球運動員的運動動機與體校運動員的有顯著性差異,從少年運動員到優(yōu)秀運動員其動機水平總體上呈上升趨勢。這與運動心理學教材“學生從事體育運動動機的形成過程,是由低級向高級不斷變化的”[7]結論相一致。許多研究資料表明,在體育運動中,當動機與維護集體榮譽相聯(lián)系時,通常能夠促進運動成績的提高。乒乓球高級運動員動機水平正處于“運動專項化階段”[8,9],他們對體育的競技價值認識較深,把所從事的專項看著是自己追求的事業(yè),在比賽中創(chuàng)造優(yōu)異成績,爭取集體榮譽,為祖國爭光,是他們的共同的愿望,因此,優(yōu)秀運動員的運動動機水平較高。鑒于被試和對照組的人數(shù)相差較大,項目又不完全相同,故以上結論僅作參考。
3.3 特征性運動自信心與運動動機相關關系的研究結果與分析
統(tǒng)計結果顯示:TS1、TS2、TS3、TS7、TS8、TS11、TS12、TS14、TS15、TS16等十個指標與特征性運動自信心呈顯著性正相關(見表4)。也就是說被試的特征性自信心高,運動動機水平也較高,同樣,特征性運動自信心低,那么動機水平也隨著降低。這是為什么?因為人們常?;乇茏哉J為超過自己能力的活動,而去從事他們認為能勝任的活動。面自信心是以自我價值和有能感為基礎的。所以,人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的評價常常影響著一個人對活動的選擇[10]。一般來說,自信心強、自我效能感好的青少年運動員比缺泛自信心或自我效能感受低的青少年運動員更愿意參加到競賽的破就情境中去。也就是說,前者比后者的成就動機更為強烈。另一方面,自信心強和自我效能高的青少年運動員又比缺乏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低的青少年運動員,在面臨困難或挑戰(zhàn)時,他們自認為有能力克服困難、自信心強。自我效能感好的青少年運動員比缺乏自信心和低自我效能感的運動員更愿意參加到競賽的成就情境中去。即前者比后者的成就動機更為強烈。另一方面,自信心強和自我效能感高的青少年運動員又比缺乏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受的青少年運動員,在面臨困難或挑戰(zhàn)時,他們自認為有能力克服困難和迎接挑戰(zhàn),所以能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持續(xù)的時間更長。這同樣說明前者比后者的成就動機更強。競技運動的情境是一種特定的成就情境,自信心高的被試,將他們所從事的專項當成自己成就的事業(yè),他們對競賽的目的和價值清楚,計劃性強。為了向既定目標挑戰(zhàn),他們改進提高技術,加強訓練。在訓練和比賽中。敢于克服困難,情緒穩(wěn)定、意志頑強、斗志旺盛。
結果還顯示,TS5、TS6、TS13與特征性運動自信心呈顯著負相關。這說明自信心水平高的青少年運動員賽前焦慮水平低,面臨緊張情況情緒穩(wěn)定程度好,而且生活也較有規(guī)律。
TS9、TS10、TS17和TS4等指標與自信心無明顯相關。自信心是以能力為基礎的,自信心高不一定更服從教練員和更適應教練員,反之,自信心水平低也不一定不服從教練員和不適應教練員。
TS17主要反映運動員對比賽成敗歸因于努力的水平。結果表明,TS17與TSC無明顯相關。這說明運動員將成敗歸因努力和歸因于能力是有區(qū)別的,將成功歸因于能力,失敗歸因于努力,更有利于自信心的培養(yǎng)。從TS17與TSC無明顯相關,也說明運動動機與運動自信心是有區(qū)別的。
TS4向往勝利,主要反映運動員對比賽中獲勝價值的認識程度和力求獲勝的期望水平。該指標與TSC也無明顯相關。由此可以看出,對于向往勝利與成功,運動員的理解是不同的,自信心水平高的運動員,他們認為只要自我能力得到發(fā)揮就算成功,不一定要贏對手算成功。所以自信心與動機:“向往勝利”這一維度無顯著相關。這也說明自信心與動機是有區(qū)別的。
4 結論與建議
少體校運動員運動動機水平較高,不同等級的運動員其特征性自信心呈顯著性差異。要提高運動員的運動成績,除了提高運動能力和運動動機外,還要發(fā)展運動員的自信心等心理水平。
少體校運動員的特征性運動自信心與其運動動機呈顯著性正相關。由此,本人認為特征性運動自信心就是一種特殊的運動動機。自信心是一個人自我價值的表現(xiàn)。早期的運動經(jīng)歷對培養(yǎng)年輕人的自信心很重要。經(jīng)歷了早期成功的年輕人變得更自信,感受到更多的自我價值,并且具有更強烈追求高成就的動機[11,12]。所以,我們建議應當提高他們的自信心或自我效能感來發(fā)展青少年運動員的運動動機。自信心今后可以作為培養(yǎng)和激勵青少年運動員運動動機的一條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王惠民,等.心理技能訓練指南[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325-326.
[2]祝蓓里,等.自信心與行為關系的研究[J].貴州體育科技,1991(4):37.
[3]松田巖男(日本).體育心理學參考資料[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38-40.
[4]鄭日昌.心理測量[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99-103.[5]劉建和.運動動機量化分析[J].湖北體育科技,2001(4):12.
[6]錢建龍,等.少年運動員特征性自信心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6(3):56-58.
[7]體育院系通用教材.運動心理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183-184.
[8]王新平,等.對我國少年子運動員運動動機的測定[J].體育科研,1999(2):29-31.
[9]凌平.關于我國運動員激勵模式和評價標準的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01(4):25.
[10]錢建龍.體育運動與身心健康[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285-317.
[11]司同春.【PDF】2002年第3期.www.hnvtc.ah.edu.cn/xb/pdf/020333.pdf 341K,2006-10-15.
[12]季瀏.第四章運動.www.jpkc.ecnu.edu.cn/0601/sub/line2/4.doc,200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