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來,中間階層作為一個新興階層受到學者們廣泛的關注,但是縱觀對中國中間階層的研究,多是從階層的客觀實在入手,很少去關注階層意識。文章運用調查資料分析后認為,客觀認定的中間階層具有清晰的階層認知,一致的主觀自我認同,模糊的利益沖突意識。社會結構的變化、社會存在和教育是中間階層階層意識產生的主要原因。要發(fā)揮中間階層穩(wěn)定器的作用,一方面要保障其既得利益,另一方面要培育一個成熟龐大的中間階層。
關鍵詞:社會分層;中間階層;階層意識
中圖分類:C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4-1494(2007)03-0069-03
一、引言
近些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興起與深入,市場經濟體制的引入,產業(yè)結構的調整,中國的社會階層在分化與重組,人們傳統(tǒng)的經濟地位、社會身份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中間階層悄然出現(xiàn)并不斷地發(fā)展壯大,國內的學者們對于這個新興階層的關注和討論越來越多。具體的說,中間階層,從經濟地位、政治地位、社會交往地位上看,他們均居于現(xiàn)階段社會上層和下層的中間水平,以從事腦力勞動為主,靠工資和薪金謀生,具有謀取一份較高收入、較好工作環(huán)境及條件的職業(yè)就業(yè)能力及相應的家庭消費能力,有一定的閑暇生活質量,對其勞動、工作對象擁有一定的支配權,具有公民意識、公德意識及相應修養(yǎng)的社會地位的群體[1](p88)。
縱觀中國中間階層的研究,學者多從社會結構變遷、社會分層、結構功能、社會地位與身份及生活方式等視角來討論中間階層的含義、劃分中間階層的標準,以及中間階層的構成、規(guī)模、社會功能、培養(yǎng)機制、發(fā)展前景等,顯然,這些方面多屬于中間階層的客觀實在研究。然而,階層意識實質上是社會主觀建構的產物,被客觀認定為中間階層的成員是否會具有相似的群體身份認同、一致的沖突意識并在此基礎上產生階層行動呢?因此,了解中間階層階層意識的現(xiàn)狀,將對中間階層穩(wěn)定器作用的更好發(fā)揮,以及整個社會的和諧發(fā)展起到積極作用,應成為研究中間階層問題的重要方面。
二、社會階層的主觀性建構:階層意識
階層意識體現(xiàn)的是社會階層的主觀性建構,它最早由馬克思提出,被表述為階級意識,指的是一種由生產關系規(guī)定的對某個群體成員資格的知覺,一種對于這種共同身份產生共同利益和共同命運的感覺,以及一種為謀求階級利益而采取集體行動的傾向[2](p130)。這是一個抽象且理想的概念,為了了解中間階層的階層意識,我們必須把它進行可操作處理,具體可以通過三個成度來實現(xiàn):(1)是否意識到自己所處的社會存在社會分層現(xiàn)象?(2)是否會把自己歸屬于不同的社會階層?(3)是否存在利益沖突意識?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研究”課題組曾于2001年在全國進行抽樣調查并利用調查數(shù)據(jù)劃分出當前中國社會的十大社會階層:國家與社會管理階層,經理人員階層,私營企業(yè)主階層,專業(yè)技術人員階層,辦事人員階層,個體工商戶階層,商業(yè)服務業(yè)員工階層,產業(yè)工人階層,農業(yè)勞動者階層,城鄉(xiāng)無業(yè)、失業(yè)、半失業(yè)者階層[3](p9)。如果以職業(yè)為標準,前五個階層可以看作是客觀認定的中間階層,即本文的研究主體。本文將運用其他學者的調查資料來考察客觀認定的中間階層的階層意識,并分析其階層意識產生的原因及影響。
三、當代中間階層的階層意識
(一)清晰的社會階層認知意識。現(xiàn)階段,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階層分化現(xiàn)象已出現(xiàn),社會已經不是由單一的工人、農民、知識分子階層組成,而是呈現(xiàn)出多種階層并存的結構??墒?,這種多元的社會結構是否被社會成員所認知呢?中間階層對此的認知又與其它階層有何不同呢?
1999年至2001年,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研究”課題組在湖北漢川市的調查結果表明,總體上看,社會階層存在意識是比較低的,僅為56.7%,且不同階層成員在階層存在意識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別(見表1)[4](p98)。
中間階層中除了私營企業(yè)主階層認為中國社會存在階層的比例低于總計的56.7%,其余的四個階層即國家及社會管理者階層、經理階層、專業(yè)技術人員階層、辦事人員階層認為階層存在的比例遠高于56.7%,也高于非中間階層的平均比例;另一方面,在“說不清”的選項中,中間階層所占的百分比明顯低于非中間階層。幾乎所有中間階層的成員都回答了“當前中國社會是否存在階層”這一問題。由此可見,大多數(shù)中間階層的成員較其他社會成員有更清晰的階層認知,但整體階層存在意識不強。
(二)一致的主觀階層認同意識。社會階層多是依據(jù)一些客觀分類指標劃分出來的,但是個人對自己在客觀社會階層結構中所占據(jù)的位置會有一定的主觀感知,這就存在著客觀地位分層與主觀階層認同是否一致的問題。如果把社會簡單的分為上層、中上層、中層、中下層和下層五個等級,中間階層,顧名思義,是被客觀認為處在社會中間的階層??墒牵虚g階層的成員主觀上會把自己歸屬于社會分層體系中的哪一層呢?在這一部分里,作者通過“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研究”課題組于2001年11-12月收集的全國抽樣調查數(shù)據(jù)(表2)來分析中間階層的主觀階層認同狀況[5](p215)。
由表2可知,中間階層在自我社會地位評價中選擇上層和中上層的比例明顯高于非中間階層的平均比例,而選擇中下和下層的比例又低于非中間階層,這說明中間階層客觀經濟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與其主觀階層認同是一致的。其中,自認為處于社會上層和中上層的階層中,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所占比例最高,分別為9.4%和38.7%;私營企業(yè)主和經理人員階層次之。然而,私營企業(yè)主階層選擇社會下層和不清楚自我社會地位的百分比是中間階層中最高的,為6.1%和5.0%,均比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高出5個百分點。可見私營企業(yè)主自我社會地位認定存在較高的離散程度,階層內部分化比較嚴重。專業(yè)技術人員和辦事人員階層主觀分層多集中在社會中間層,是主觀認同中間階層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間階層內部存在很強的異質性,但是客觀認定為中間階層的社會成員主觀認為自己處于社會中間層的比例(中上層,中層和中下層比例之和)平均為88.3%,遠遠高于其他階層的平均比例74.2%。
(三)模糊的利益沖突意識
利益沖突意識是階層意識中的關鍵部分。階層正因為有了利益沖突意識才會產生維護本階層利益的行動。中間階層是個內部異質性很強的階層,中間階層成員的利益沖突意識是否也是相差甚遠呢?表3反映的就是社會各階層的利益沖突意識[5](p279)。
在中間階層中,經理人員的階層利益意識程度最高,為3.94,有31.8%的人認為所有階層或階級之間都有利益沖突,這.個比例在十大階層中也是最高的;其次為國家與社會管理者,其沖突意識強度為3.82,有59.0%的人認為部分階層或階級之間有利益沖突。然而,仍然有22.16%的中間階層認為所有階層或階級之間沒有利益沖突,或者不清楚是否存在利益沖突,甚至不回答此問題。因此,盡管中間階層較非中間階層有更強的利益沖突意識,但是這種利益沖突意識也是比較模糊的,要形成一致的利益行動很難。
四、中間階層的階層意識產生的原因
(一)中國社會結構的變化,社會分層機制的變遷是影響中間階層階層意識的宏觀因素。改革開放使中國的經濟社會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社會出現(xiàn)了不同的利益群體。其中既有各種企業(yè)家、公司董事長、歌星等千萬富翁,也有徘徊在貧困線上下的失業(yè)下崗人員、農民,更多是那些普通的知識分子、個體工商戶、工人等。劉欣認為,人們在社會轉型時期生活機遇的變化,尤其是社會地位的相對變動,對社會認知的差異會有更大的解釋力[6](p10)。劇烈的社會變動使一些社會成員的地位發(fā)生了變化,很多人開始從事改革開放之前從未有過的職業(yè),其生活機遇也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中間階層是一個新興的階層,因此中間階層有比其他社會階層更清晰的階層認知。然而,本文引用的中科院在湖北省漢川市的調查顯示,中間階層整體階層存在意識不強,其原因是因為漢川市是湖北漢江平原上的一個以農業(yè)為主的縣級市,它的現(xiàn)代化程度肯定不及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那里人們的社會地位的變化也較小,所以才會有上述結果。1996年武漢市的一項抽樣調查表明有76.8%的武漢居民認為社會可以分層[6](p10),如今十年過去了,隨著社會的進一步轉型,居民的階層認知肯定有所提高,會有更多比例的中間階層認為中國存在社會階層。
(二)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以職業(yè)為標準劃定的中間階層有很高或較高的收入水平,這在很大程度上會促使其認為自己處在社會的上層或中層。盡管有些國家管理者、經理人等已經是上流社會的成員,但出于其收入來源的考慮或者中國傳統(tǒng)的“藏富”心理,更多的人會認同中層。私營企業(yè)主階層是典型的新興階層,階層邊界較為模糊,且構成比較復雜,既有一些小加工廠的廠長,也有一些知名民營企業(yè)的總裁,因此,私營企業(yè)主自我社會地位認定存在較高的離散程度,部分人甚至不清楚到底應該把自己歸于哪個階層。
(三)李春玲曾通過回歸分析的方法來解釋導致階層利益沖突意識強度的原因,結果顯示教育程度是唯一的影響因素。教育水平越高的人,越有可能具有階層或群體的利益區(qū)分意識,而教育水平越低,階層或群體的利益區(qū)分意識則越低[5](p280)。中間階層多從事腦力勞動,受過良好的教育,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這就不難解釋為什么他們比其他階層有更強的利益沖突意識。然而,中間階層處于社會的中間位置,其利益未被剝奪,過著優(yōu)越穩(wěn)定的生活,沒有深刻的利益沖突體驗,有的人甚至會認為利益沖突是社會上層和底層之間的事,與己無關,所以說中間階層的利益沖突意識又是模糊的。
五、結語
清晰的階層認知,一致的主觀自我認同,模糊的利益沖突意識表明中間階層有一定的但不強烈的階層意識。很多學者都認為中間階層是維系社會穩(wěn)定的力量,但是這個穩(wěn)定力量要發(fā)揮作用是有條件的。正如張翼所說,客觀階級的中間階級不一定是社會的穩(wěn)定器[7](p127)。中間階層自身的特征決定了他們求穩(wěn)的心理,他們最希望社會經濟和諧發(fā)展,希望有良好的向上流動的機制可以實現(xiàn)更高的抱負。但是,如果整體的利益受到剝奪,中間階層就會成為社會的不穩(wěn)定因素?,F(xiàn)在很多人認為中間階層是一個易碎的群體,這就需要國家從各個方面來穩(wěn)定中間階層現(xiàn)有的地位,不要讓已經獲得中間階層位置的人滑落到社會的下層,以此來增加他們的階層認同感,為社會的穩(wěn)定提供基礎。
另一方面,中間階層模糊的利益沖突意識不利于階層利益的最大化,因為階層內部缺乏集體行動的基礎。不同的利益來源也決定了中間階層不是一個利益整體。但如果從整個社會的角度看,模糊的利益沖突意識有利于社會流動渠道的暢通。階層意識是有一定的排斥性的,如果中間階層只保持與本階層人員的社會交往,他們就會疏遠其他階層尤其是社會下層,形成社會的斷層。因此,國家要協(xié)調好各個階層的利益,給每個階層都有表達利益訴求的機會,尤為重要的是,通過教育、收入分配政策、社會保障制度等來發(fā)展和培育一個成熟和龐大的中間階層,使中國的社會結構由“金字塔型”向“橄欖型”轉變,以促進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宛麗.對現(xiàn)階段中國中間階層的初步研究[J].江蘇社會科學,2002,(4).
[2]張偉.沖突與變數(shù)——中國社會中間階層政治分析[M].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2005.
[3]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M].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2002.
[4]王春光,李煒.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的主觀性建構和客觀實在[J].江蘇社會科學,2002,(4).
[5]李春玲.斷裂與碎片:當代中國社會階層分化實證分析[M].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2005.
[6]劉欣.轉型期中國大陸城市居民的階層意識[J].社會學研究,2001,(3).
[7]張翼.中國城市社會階層沖突意識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05,(4).
責任編輯 譚 焰
作者簡介:姚莉(1983—),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師范大學社會學院2005級社會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社會問題與社會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