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國家建設部制定并將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房屋權屬登記信息公開查詢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結束了多年來房屋權屬登記檔案能否公開查閱的爭論,體現(xiàn)了政府對公眾知情權和公民隱私權的尊重,其政策引領意義自不待言。反觀近年來涉及檔案開放與公布的事件或案例屢屢發(fā)生,從2002年12月6日《中國青年報》刊登的某市教師張巖因查閱自家房產(chǎn)檔案10年未果,訴該市房地產(chǎn)管理局“行政不作為”案;到青年作家湯國基因自己人事檔案中的評語不實,導致自己20年來一直找不到工作,以名譽侵權為由將自己的母校告上法庭……上述種種,令檔案工作者不得不再次關注起檔案開放工作中如何切實保護公民隱私權與知情權的問題。
一、檔案開放中公民隱私權的保護
隱私權的客體是隱私,即屬于私人的、不愿為人知曉或干涉的信息,而隱私權則基于對依法享有的對私人信息能夠依照自己的意志進行自由支配的權力。而由于檔案中包含大量的個人信息,必然涉及公民的隱私,而保護公民的隱私權直接體現(xiàn)在檔案開放這一工作環(huán)節(jié)之中。
1991年國家檔案局、國家保密局頒發(fā)的《各級國家檔案館館藏檔案解密和劃分控制使用范圍暫行規(guī)定》中最早明確提出對隱私權保護,《檔案法》、《檔案法實施辦法》關于檔案的利用與公布一章中的部分條款也體現(xiàn)了在檔案的利用和公布中對公民隱私權保護的精神。而建設部新出臺的《房屋權屬登記信息公開查詢暫行辦法》更是具體針對房屋權屬登記信息中的記載信息和原始憑證,分別設置不同的查詢權限和要求,從而加強了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
該辦法將對于房屋登記機關在房屋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工作記錄,即包含房屋自然狀況等內容的房屋權利記載信息列入開放范圍。辦法第七條、第十條和第十一條規(guī)定:單位、個人及其委托人,在出具查詢人的身份證明或法人資格證明后,可以公開查詢;而將房屋權利登記申請表、權利設立、變更、轉移、消滅或限制的具體依據(jù)以及房屋權屬登記申請人提交的其他資料,即房屋原始登記憑證列為有條件開放的范圍,由于導致房屋權利的產(chǎn)生、變更、轉移或消滅等變化的具體依據(jù),如房屋產(chǎn)權購進、賣出的申請、票據(jù),房產(chǎn)繼承、贈予行為的公證書,法院對房產(chǎn)的封存、拍賣等處置的法律文書等,均會涉及或可能涉及公民的財產(chǎn)狀況、私人生活等不愿公開的信息內容,這些信息一旦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搜集、利用和公開,權利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私人信息將受到侵害,因此,暫行辦法第八條規(guī)定了查詢人的范圍限制,第十一條規(guī)定了需要提供的證明文件,第十三條規(guī)定了查詢中的過程控制,第十四條規(guī)定查詢證明的出具要求,第十五、十六條分別規(guī)定了信息查詢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和查詢人的隱私保護責任。
此外,國家民政部、國家檔案局2006年1月23日出臺的《婚姻登記檔案管理辦法》第十五條,對婚姻登記檔案的利用范圍與檔案內容公布也作出了相關規(guī)定。
二、檔案開放中公民知情權的法律支持
知情權的客體與隱私權的客體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特定或不特定的信息,但知情權客體的外延更是延伸至公共事務和社會事務,而檔案所承載的信息絕大多數(shù)均為典型的公共信息,可見,檔案開放與公民知情權的實現(xiàn)息息相關。我國《檔案法》中“國家檔案館保管的檔案,一般應當自形成之日起滿30年向社會開放……”等檔案利用與公布的規(guī)定,是檔案利用權從專制走向民主的開放原則的具體體現(xiàn),為有效利用檔案信息,實現(xiàn)公民知情權提供了法律支持。
國家建設部制定的房屋權屬登記信息公開查詢暫行辦法,不僅是國家從源頭規(guī)范房地產(chǎn)市場、進行宏觀調控的一項措施,同時也對房地產(chǎn)檔案的管理與公布在實際操作層面上給予了政策引領和支持。辦法第七條“房屋權屬登記機關對房屋權利的記載信息,單位和個人可以公開查詢”,第十條“房屋權屬登記信息,單位和個人可以自己查詢,也可以委托他人查詢”以及第八條“原始登記憑證可按照下列范圍查詢……”等規(guī)定,對法人、組織和自然人的知情權給予了明確而充分的保證;同時也充分發(fā)揮了房屋權屬登記公示功能,將權屬登記的事實及權利變動的情況向社會公開,標識房地產(chǎn)流轉的過程與結果,體現(xiàn)了政府對房屋權屬信息的公開化和透明化,不僅有助于政府部門掌握情況,同時也滿足了市場流通和保障交易安全、消除隱性風險的需要,保護了權利人和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權益。
三、在檔案開放中平衡隱私權與知情權的沖突
隱私權和知情權擁有共同屬性的客體——信息,而這兩種權利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是一對相互沖突、互相對抗的權利。人們一方面希望獲得心靈的安寧,不愿自己的私人信息為他人侵入、刺探和公布,要求法律保護隱私;另一方面又主張了解一切想要了解的東西,要求政府行為和社會事務公開化,提高透明度。而要協(xié)調利益雙方的沖突,只能依靠法律的制衡,在二者的矛盾中求得平衡。具體到檔案工作,就要在立法層面上正確處理檔案開放與限制使用的矛盾,確保檔案開放與公布依法開展。在具體實踐中,應根據(jù)不同情況,分別使用不同原則,協(xié)調處置。
1、當公權利范疇內的知情權與隱私權沖突時,應該采用社會公共利益優(yōu)先的原則,保護知情權,限制隱私權。如辦法中規(guī)定可公開查詢的房屋權利記載信息中,房屋的“坐落、用途、權利狀況”等直接涉及房屋權利人的居住地、財產(chǎn)狀況等可以被視為隱私而主張保護的內容,但相對于整個社會房地產(chǎn)市場秩序的維護,公共利益的價值顯然要高于房屋權利人的部分隱私利益的價值,因此就要限制或否定這部分隱私權。
2、當社會公民私權利范疇內的知情權與隱私權發(fā)生沖突時,應采用平衡利益、寬容協(xié)調的原則,兼顧兩種利益間的平衡。如在國家民政局、國家檔案局頒布的《婚姻檔案管理辦法》規(guī)定中,限制了婚姻檔案的查閱范圍,對婚姻登記申請人的隱私權給予了保護,但同時第十五條第五款允許其他單位、組織和個人在目的合理的情況下,經(jīng)審核批準后可以利用婚姻檔案。這一規(guī)定,為婚姻類民事糾紛案件(如婚外戀)的當事人一方對另一方的此類隱私進行合法取證、尋求司法救濟、獲得新婚姻法規(guī)定的過錯一方的賠償提供了法律保證;同時,第十五條第六款規(guī)定“利用婚姻登記檔案的單位、組織和個人,不得公開婚姻登記檔案的內容,不得損害婚姻登記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在保證知情權優(yōu)先實現(xiàn)后,限制了這一隱私對社會的公開,平衡了對隱私權的保護。
參考文獻:
1、彭萬林.《民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張世林:《檔案利用活動中的法律問題研究》,《檔案學通訊》2004年第2期。
3、蔣衛(wèi)榮.《政府信息公開立法與公民檔案利用權的充分實現(xiàn)——以“張巖案”為中心》,《檔案學通訊》2004年第2期。
4、翁國民、壓成紅:《論隱私權與知情權的沖突》,《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2年第2期。
5、愛晴:《房地產(chǎn)產(chǎn)權管理如何應對入世挑戰(zhàn)》,《中國房地產(chǎn)》2002年第9期。
作者單位:北京市朝陽區(qū)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