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實際匯率的研究一直沿著購買力平價以及對購買力平價的偏離展開#65377;本文把貝特蘭德的雙頭壟斷博弈模型擴展到兩國,從兩國生產差異產品出發(fā),建立實際匯率決定基本模型#65377;根據模型分析,我們得到結論: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本國產品對外國產品的替代性增強#65380;本國產品的市場需求增加#65380;本國產品的邊際生產成本上升或本國提高進口關稅,本國實際匯率將升值;提高本國非貿易品生產部門的要素生產率,本國實際匯率將會貶值#65377;
關 鍵 詞:實際匯率;差異產品;博弈
中圖分類號:F831.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544(2007)03-0012-04
一#65380;引言
實際匯率是國際金融中的一個重要變量#65377;通常認為,兩個國家的實際匯率是指這兩個國家共同參照的商品籃子的相對價格,并且在比較一籃子商品的價格之前,用相同的計量單位表示各自的價格#65377;對于本國和外國,其總體價格水平分別為P1和P2(以某個固定的計量單位來計量),本國的實際匯率等于本國的總體價格水平與外國總體價格水平之比,即:E=P1/P2#65377;當E的值上升時,本國的實際匯率升值,外國的實際匯率貶值#65377;
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是匯率決定理論的重要基礎#65377;1918年卡塞爾(Cassel,1918)提出購買力平價概念,認為“在各個時點兩國間的實際平價都由一國與另一國貨幣的購買力之商來表示,我建議稱此平價為‘購買力平價’#65377;只要任何一種商品自由流動及兩國間更全面的貿易發(fā)生,實際的匯率就不會偏離購買力平價太遠”#65377;在20世紀30和60年代,人們已經考慮了購買力平價——即便在長期——的背離,并試圖將其合理化#65377;哈羅德-巴拉薩-薩繆爾森模型(Harrod,1933;Balassa,1964;Samuelson,1964,簡稱HBS模型)從供給因素(生產率)出發(fā),認為生產率的國際間差異將影響國際間相對價格水平,即實際匯率#65377;HBS模型的效應說明,那些貿易品生產率高于非貿易品生產率的國家,其價格水平也比較高#65377;一部分學者探討了需求因素(政府支出#65380;人均收入等)對實際匯率的影響——即政府支出或消費支出偏向于服務部門,這將導致非貿易品價格提高,從而導致實際匯率升值和購買力平價的背離(見Rogoff,1992;De Gregorio J.and H.Wolf,1994;Chinn and Johnson,1996)#65377;第三類是采用跨期模型,以檢驗實際匯率#65380;勞動生產率水平#65380;政府開支之間的關系#65377;Froot and Rogoff(1991)#65380;Rogoff(1992)在一個跨期小國模型中考察未預料到的政府支出和生產率沖擊對實際匯率的影響#65377;在該模型中,預料到的沖擊不能影響實際匯率,而未預料到的沖擊卻能影響實際匯率#65377;Benigno and Thoenissen(2003)在Obstfeld and Rogoff(1996)開創(chuàng)的新開放的宏觀經濟學(NOME)框架下考察了一個兩國#65380;代表人優(yōu)化#65380;粘性價格和工資的實際匯率決定模型,并考慮了實際匯率背離的三個渠道:非貿易品與貿易品的相對價格#65380;國內偏向(home bias)和市場分割#65377;并認為在不完全競爭條件下,全要素生產率或商品和勞動市場上壟斷競爭程度等供給方條件的改善將會導致實際匯率貶值#65377;
從上述研究中可以知道,對實際匯率的研究是沿著購買力平價以及對購買力平價的偏離來展開的#65377;購買力平價建立的基石在于一價定律#65377;一價定律是指如果抽象掉競爭市場上的套利所存在的不完美因素(運輸#65380;關稅等貿易障礙),那么同一種物品在兩國的價格將相等#65377;一價定律的假設前提是完全競爭市場#65377;如果世界是一個完全競爭市場,消費者以市場價消費相同的產品,企業(yè)在競爭中的供給決策就是:價格高者將失去全部市場,價格低者占領全部市場#65377;所以,世界各國企業(yè)生產的相同產品,只能以相同的價格出售,此時其價格也是均衡價格#65377;因此,購買力平價理論認為,當長期的價格比率由于某種原因發(fā)生變化時,實際匯率應該等于1,或者至少存在著恢復到1的趨勢#65377;但世界市場并非是完全競爭的,各國生產的產品大多是異質產品#65377;即使常引用的麥當勞“巨無霸”漢堡,名義上是同質產品,其許多成分如冰牛肉餅#65380;烹調油和特別的調味汁都是貿易品,可能相同,但在加工銷售過程中,有許多因素如餐廳#65380;服務#65380;投入的勞動力,都是不同的,其實質為存在著產品差異的異質產品,“巨無霸”的價格因而在各國差異很大#65377;
由于各國生產的產品大多是異質產品,完全相同的產品并不多見,可以說世界市場是一個不完全競爭市場#65377;同時,各國產品相交換時,還要考慮運輸成本,關稅等貿易壁壘的影響#65377;從博弈論的角度看,各國對自己生產的產品定價時,必須綜合考慮供給和需求因素以及別國的反應#65377;這樣,在兩國產品定價的博弈中,當兩國產品價格達到均衡時,其均衡價格之比就可以認為是兩國產品價格之比所決定的實際匯率#65377;基于這一分析,本文把貝特蘭德的雙頭壟斷博弈模型擴展到兩國,假定兩個國家各自只生產一種差異產品,產品的一部分銷往外國,另一部分供國內消費者消費,在此假設下探討兩國實際匯率的決定,并分析差異產品#65380;成本#65380;關稅以及非貿易產品對實際匯率的影響#65377;
二#65380;模型
(一)基本模型
1.假設
假設一個只有兩個國家——本國和外國的世界,每個國家各自生產一種產品,本國生產的產品為產品1,外國生產的產品為產品2#65377;假定產品1和產品2是存在著產品差異的異質產品,并且產品1和產品2各自有一部分供國內的消費者消費,另一部分出口#65377;兩國消費者消費這兩種產品,即國內產品和來自國外的進口產品#65377;如果兩國生產者分別選擇價格pii,i=1,2,兩國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為:
qi(pi,pj)=ai-pi+bipj (1)
其中ai表示由兩個國家組成的世界市場規(guī)模,ai越大,即市場對國家i產品的需求越大;反之,則越小#65377;bi>0,即只限于國家i的產品為國家j產品的替代品的情況#65377;①bi越小,替代性越小,即意味著國家i產品的壟斷性越強;反之,bi越大,替代性越大,即意味著國家i產品的壟斷性越弱#65377;
國家i生產者的生產成本為ci(qi)#65377;假定生產沒有固定成本,并且邊際成本為常數ci,cii(qi)=ciqi#65377;兩個國家生產者同時選擇各自的價格#65377;
2.求解
博弈的參與者為兩國的生產者#65377;每個國家的生產者可以選擇的戰(zhàn)略是不同的價格,我們假定小于0的價格沒有意義,但生產者可以選擇任意非負的價格#65377;這樣每個國家的生產者的戰(zhàn)略空間可以表示為所有非負實數Si=[0,∞),其中國家i生產者的一個典型戰(zhàn)略Si是所選擇的價格pi>0#65377;兩國生產者的收益函數等于其利潤額,當國家i生產者選擇價格pi,其競爭對手選擇價格pj時,國家i生產者的利潤為:
在b<2的條件下,如果兩國消費者對產品1的需求大于對產品2的需求,即a1>a2,則有E>1,即本國的實際匯率升值;反之,則有E<1,即本國的實際匯率貶值#65377;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主要取決于偏好,假定外國的消費者對兩國產品無差異,而本國的消費者偏好本國產品,則會有本國產品的市場需求大于外國產品的市場需求,即a1>a2,也就會有本國 的實際匯率升值#65377;反之,如果本國的消費者對兩國產品偏好無差異,而外國的消費者偏好外國的產品,則會有a2>a1,從而有外國的實際匯率升值#65377;在a1>a2且a1和a2不變的情況下,b越小,則E越大,即意味著本國產品的市場需求越大,本國的實際匯率越高;反之,b越大,則E越小,即意味著本國產品的市場需求越小,本國的實際匯率則越低#65377;
(二)關稅的影響
在上述兩國模型中,如果考慮各國政府對進口品征收關稅的情況,即本國對外國的進口產品征收t1的關稅,外國對本國的進口產品征收t2的關稅#65377;我們可以對基本模型進行修正,由于關稅的存在,各國消費者面對的進口品的價格將在原來的價格上加上關稅,即為pj+ti#65377;兩國消費者對企業(yè)i的產品需求qi(pi,pj)將修正為:
令b>2,如果t1>t2,則有E>1,即如果本國對外國的進口產品征收的關稅高于外國對本國的進口產品征收的關稅,則會有本國的實際匯率升值;反之,如果本國對外國的進口產品征收的關稅低于外國對本國的進口產品征收的關稅,則會有本國的實際匯率貶值#65377;
(三)非貿易產品的影響
在上述模型中,我們討論了各國代表性生產者只生產一種產品的情況,在現實中更多見到的情況是各國還存在一些非貿易品,即各國生產一些產品只供本國消費者消費,而不出口到國外#65377;非貿易品的存在,一般是認為是由于高額的運輸成本,使得本產品銷往國外非常的不經濟#65377;
借鑒Obstfeld and Rogoff(1996)對實際匯率和哈羅德-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的分析,假定兩國各自生產兩種產品,一種為貿易產品,另一種為非貿易產品#65377;國家i生產的貿易品和非貿易品的生產函數分別為
其中下標T表示貿易部門,下標N表示貿易部門,A是生產率變化的系數#65377;假定勞動力和資本在國內可以自由流動,則生產貿易品部門和生產非貿易品部門工人的工資收入都相等,為ω;同時,兩部門資本回報率也相等,為r#65377;生產部門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令pn代表以貿易產品表示的非貿易產品的價格,則在國家i之內,貿易品生產部門的利潤現值為:
顯然,企業(yè)利潤最大化的一階條件是勞動力和資本的邊際產出分別等于現行工資和資本回報率#65377;定義貿易品和非貿易品生產部門的資本勞動比率為:kT≡KT/LT;kN≡KN/LN#65377;
在貿易品生產部門:
即實際匯率取決于兩個國家貿易品生產部門與非貿易品生產部門的要素生產率的對比#65377;如果兩國貿易品生產部門的要素生產率相同,在本國非貿易品生產部門的要素生產率小于外國非貿易品生產部門的要素生產率的情況下,本國的實際匯率會升值,反之,本國的實際匯率會貶值;如果兩國非貿易品生產部門的要素生產率相同,在本國貿易品生產部門的要素生產率大于外國非貿易品生產部門的要素生產率的情況下,本國實際匯率會升值,反之,本國實際匯率會貶值#65377;
三#65380;結論
對實際匯率的研究一直沿著購買力平價以及對購買力平價的偏離展開,盡管自卡塞爾提出購買力平價之日起就面臨著很多爭論#65377;傳統(tǒng)的實際匯率理論認為如果購買力平價成立,實際匯率就應該等于1#65377;購買力平價理論基于一價定律,而一價定律的成立又嚴格依賴于國際間商品的套購,其前提假設是完全競爭市場#65377;事實上世界市場是不完全競爭市場,各國生產的產品基本上都是差異產品#65377;同時,各國產品相交換時,還要考慮運輸成本#65380;關稅等貿易壁壘影響#65377;從博弈論的角度看,各國產品在滿足本國和其他國家的需求時,其定價必須綜合考慮供給和需求因素以及其他國的反應#65377;在兩國博弈中,當兩國產品市場達到均衡時,其實際匯率就可以認為是由兩國產品的均衡價格之比所決定#65377;基于這一分析,本文把貝特蘭德的雙頭壟斷博弈模型擴展到兩國,從兩國生產差異產品出發(fā),建立實際匯率決定基本模型,以此來探討實際匯率對購買力平價的偏離#65377;根據模型分析,我們得到結論: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本國產品對外國產品的替代性增強,本國實際匯率將升值;對本國產品的市場需求增加,本國實際匯率將升值;本國產品的邊際生產成本上升,本國的實際匯率將升值;本國提高進口關稅,本國的實際匯率將升值;提高本國非貿易品生產部門的要素生產率,本國實際匯率將會貶值#65377;
參考文獻:
[1]Balassa, Bela. 1964. “The Purchasing-Power Parity Doctrine: AReappraisal.”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72, pp. 584-96.
[2]Benigno, G and C.Thoenissen., 2003,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s and spply-side performance”,Economic Journal 113(March),C103-24.
[3]Cassel, Gustav, 1918, “Abnormal Deviations in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Economic Journal. 28, pp. 413-15.
[4]Chinn, M. and L. Johnson.,1996, “Real exchange rate levels, productivity and demand shocks: Evidence from a penal of 14 countries”. NBEF Working Paper 5709(August).
[5]De Gregorio, Jose and Holger C.Wolf,1994,“Terms of Trade, Pro-ductivity, and the Real Exchange Rate.”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4807,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July).
[6]Froot,K.A.and Rogoff,K.1995, “Perspectives on PPP and Long-run Real Exchange Rates”, in G.Grossman and K.Rogoff (eds.), Handbook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3,North- Holland, Am-sterdam.
[7]Harrod,Roy. 1933.International Economics.London:Nisbet 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Lucio Sarno,Mark P.Taylor.2002,The Economics of Exchange Rates.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Robert Gibbons.1992,A Primer in Game Theory. Prentice Hall Press.
[10]Rogoff, K.,1992,“Traded goods consumption smoothing and the random walk behavior of the real exchange rate”, Bank of Japan Monetary and Economic Studies 10, 1-29.
(責任編輯:郄彥平;校對:李 丹)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