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從羅馬到中國》中譯本舉謬

        2007-01-01 00:00:00王永杰
        古代文明 2007年3期

        提要:古羅馬-古代中國關(guān)系史是近年來中西交通史研究領(lǐng)域的熱門話題之一,法國學(xué)者羅貝爾的《從羅馬到中國》一書頗具代表性。但是該書的中譯本卻在翻譯方面存在諸多問題,有理解及表達(dá)錯誤、知識性錯誤等,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原著所應(yīng)有的學(xué)術(shù)價值。

        關(guān)鍵詞:《從羅馬到中國》 翻譯問題

        1993年,法國古典學(xué)家讓–諾埃爾·羅貝爾(Jean-Noeuml;l Robert)論述古羅馬與中國關(guān)系的著作De Rome à la Chine:Sur les Routes de la soie au temps de Césars由巴黎美文出版社出版。2005年9月,該書中譯本《從羅馬到中國——愷撒大帝時代的絲綢之路》問世。 該書原著運(yùn)用拉丁文、希臘文史料,兼采印度、中國等地材料,勾勒出從羅馬到中國的貿(mào)易路線及羅馬與東方諸國的貿(mào)易聯(lián)系、文化交流情況。而國內(nèi)學(xué)界除對黎軒、條支等專名的考釋之外,在古羅馬與中國關(guān)系乃至整個早期中西交通史研究領(lǐng)域鮮有專門研究著作。應(yīng)該說,此書中譯本的出版有助于推進(jìn)國內(nèi)相關(guān)研究。

        但是,中譯本在翻譯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卻折損了該書應(yīng)有的學(xué)術(shù)價值。這些問題主要包括語言理解及表達(dá)錯誤和專業(yè)知識性錯誤,如誤譯人名、地名及專名,忽視通用譯名等。其中有些字句系羅貝爾引自中文古籍,中譯者由法文再譯回中文,卻未核查中國古籍原文,更易出現(xiàn)上述問題。許多問題本身既屬于語言理解及表達(dá)錯誤,又屬于專業(yè)知識性錯誤。對于這些錯譯、誤譯問題,本文不再加以劃分,而依其在中譯本中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列舉如次。

        1.中譯本副標(biāo)題——“愷撒大帝時代的絲綢之路”。眾所周知,“愷撒大帝”一詞當(dāng)指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Gaius Julius Caesar, 公元前100-前44年);奧古斯都繼承了其名號,稱作“Gaius Julius Caesar Octavianus”,后開創(chuàng)帝制而為羅馬第一位元首。“愷撒”一名遂成為羅馬元首(亦作“皇帝”)襲用的頭銜,俄語“沙皇”一詞亦源出于此。查核法文版,副標(biāo)題為“Sur les Routes de la soie au temps de Césars”。“Césars”為復(fù)數(shù),意即 “諸愷撒”,指羅馬諸帝,并非專言“愷撒大帝”一人。加之該書涉及時間上自羅馬共和國末期而至中世紀(jì),主要集中于羅馬帝國時期,“愷撒大帝”時代之事所占分量并不多。所以,副標(biāo)題可直譯作“論諸愷撒時代的絲綢之路”;若為更合乎中文習(xí)慣計(jì),也可稱為“羅馬帝國時期的絲綢之路”;而言“愷撒大帝時代的絲綢之路”,則既失其義、又不能概括全書。作為刊印于封面的中譯本副標(biāo)題,有此問題,實(shí)不應(yīng)當(dāng)。

        2.中譯本書前的4幅地圖有如下問題:

        ① 地圖“奧古斯都時期的世界”中,將“Sakai”,即“塞人”或“塞種”,譯作“薩客人”;

        ② 地圖“公元2世紀(jì)的大帝國及主要交通路線”中,出現(xiàn)了“吐蕃”(Tibet)、“揚(yáng)子江”(Yang Tseu Kiang)?!巴罗敝钤绯霈F(xiàn)于北魏時期成書的《十六國春秋》, 公元2世紀(jì)時尚無此名。“Yang Tseu Kiang”為西人對“長江”的舊譯名,西方學(xué)界現(xiàn)亦逐漸將其廢棄,而采用“長江”的漢語拼音作“Chang Jiang”。對于國內(nèi)地名,當(dāng)然應(yīng)以國內(nèi)稱呼將二者分別譯作“西藏”、“長江”。其他如“安南”、“霍爾木茲”、“阿姆河”、“卡皮西”、“幸福的阿拉伯半島”等問題,下文將其隨正文中的同一問題一起評說。

        3.中譯本引言第4頁,“《后漢書》明確指出,羅馬人已經(jīng)同帕提亞和印度展開商業(yè)活動,并且‘這些國家的國王一直希望能向中國派出使節(jié)’。但‘他們卻一直沒有同我們建立關(guān)系’,因?yàn)榕撂醽喨恕畧?jiān)持要享有中國絲綢的專營經(jīng)銷權(quán)’?!睍杏终f:“這種情況一直延續(xù)到桓帝王朝的延熹九年(166年),這時,大秦皇帝安東尼(即羅馬皇帝馬可·奧里略)向天子派出了他的使者,這些使者轉(zhuǎn)了一大圈之后抵達(dá)了安南,他們帶去了象牙、犀牛角和龜板,并最終同這一地區(qū)建立起了直接貿(mào)易?!?/p>

        正文第179頁又記此事,只是文字有所改動,“‘他的國王總是希望能夠派遣使者出使中國。帕提亞人卻力圖保住他們對中國絲綢貿(mào)易的專營權(quán)。所以,羅馬人一直沒能和我們建立聯(lián)系?!钡?66年,‘大秦的國王安-圖(An-toun)派遣了一名使者從吉南(Jihnan,就是安南)的邊境帶著象牙、犀牛角和玳瑁這些禮物來到中國’……‘從這一時期開始,中國和這些地區(qū)建立了聯(lián)系?!敝凶g本中加引號者為法文版作者引自《后漢書·西域傳》,原文為:“其王常欲通使于漢,而安息欲以漢繒彩與之交市,故遮閡不得自達(dá)。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獻(xiàn)象牙、犀角、瑇瑁,始乃一通焉。” 對比兩段譯文、《后漢書》原文及法文,可以發(fā)現(xiàn)中譯本有3個問題:

        ① 同一句子譯文前后不一,尤其是前面3句,法文譯文前后一致,中譯本卻前后不一;

        ② 《后漢書》記大秦使者入華經(jīng)由之地為“日南”,法文版兩處分別作“l(fā)’ Annam”與“Jihnam (=l’ Annam)”,中譯者卻作“安南”與“吉南(Jihnan,就是安南)”,須知漢代尚無“安南”一名 ;

        ③ 大秦使者所獻(xiàn)禮物有“瑇?!保寸殍#瑵h譯本引言第4頁卻作“龜板”。

        4.正文第4頁第2段及書后“記事年表”中提到的中國王朝“前漢”(Dynastie des Han Antérieurs)、“后漢”(Dynastie des Han Postérieurs),從西文直譯確為“前漢”、“后漢”,但是近現(xiàn)代中文著述多作“西漢”與“東漢”,“后漢”則多指五代中的一代,時在公元947-951年。另外,中譯本正文第4頁稱“前漢”時期為公元前202-公元6年,“記事年表”則作公元前206-公元25年,法文版亦如此。實(shí)際上,西漢一朝時間當(dāng)為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至公元8年王莽篡漢。前后不一和年代有誤的主要責(zé)任顯然是在法文著者,但中譯者對于這類國史基本問題亦有失察之責(zé)。

        5.第10頁第2段,“到6世紀(jì)末,大流士建立起伊朗高原的安定局面”。西文中只要上下文所涉及時間不跨越公元元年,可以不標(biāo)明公元前、后,但中文若不標(biāo)明的話,只可表示公元后的時間。大流士(Darius I the Great,公元前521年-前486年為波斯國王)為公元前之人,顯然這里的“6世紀(jì)”(le VI e siècle)應(yīng)為“公元前6世紀(jì)”。

        6.第26頁第1段有句拉丁名言:“delenda est Carthago”(法文為:Carthage doit être détruite),這是老伽圖(Marcus Porcius Cato,公元前234-前149年)在鼓動羅馬人摧毀迦太基。該句謂語動詞“delenda est”為將來被動式,故應(yīng)譯為“迦太基須遭摧毀”,而譯者卻作“迦太基必須摧毀它”。這樣使得“摧毀”的被動者“迦太基”成了主動者,即令“迦太基”去“摧毀”它處或他人,與原意截然相反。

        7.第33頁第2段,“在最好的情況下,從奧斯蒂亞(羅馬的港口)到非洲好望角要兩天的時間”(法文為:au mieux, deux jours sont nécessaries d’ Ostie [le port de Rome] au cap Bon, en Afrique)。且不說無任何證據(jù)表明羅馬人曾到達(dá)過好望角,即使以現(xiàn)代的條件,兩天時間從羅馬航行到好望角也幾無可能。若當(dāng)時能從奧斯蒂亞航行到好望角,只有兩條路:經(jīng)直布羅陀南下直航,或至亞歷山大港陸行至紅海岸再乘船南下。下文接著講到,“從西西里島到亞歷山大港或從奧斯蒂亞到直布羅陀海峽都需要八天左右”,那么從奧斯蒂亞到好望角無論如何也要十天以上了。何以如此有違史實(shí)又自相矛盾?原來這里的“非洲好望角”(cap Bon, en Afrique),實(shí)為突尼斯一海角——“邦角” ,中譯者將其誤作非洲另一端的好望角。另外,古典時代的“阿非利加”僅指現(xiàn)代非洲大陸北部沿海,故多為音譯而不可譯作“非洲”。

        8.第44-58頁將“l(fā)a Sérique”、“l(fā)es Sères”分別譯作“塞爾國”、“塞爾人”,第177、178頁將“l(fā)e Thinai”譯作“支那”,第178頁將“l(fā)a Sérique”譯作“塞里克”、將“Sina”譯作“塞爾國”。如此混亂,可見中譯者不知這幾個名稱的由來。實(shí)際上,“l(fā)es Sères”、“l(fā)e Sérique”即希臘著作家托勒密、拉丁著作家普林尼所用的“Seres”,為“Serica”(中國絲綢)的派生詞,一般認(rèn)為源自漢語的“絲”,意為“絲國”或“絲國人”(亦可為形容詞),多譯作“賽里斯”或“賽里斯人”。該名主要是通過中亞的絲綢貿(mào)易沿陸路傳至西方;“l(fā)e Thinai”、“l(fā)e Sina”意思相同,古典著作家也作“Thinae”,見于《厄立特里亞海航行記》(Periplus of the Erythraean Sea)和托勒密著作。學(xué)界或認(rèn)為此名源自漢語“絲”,或認(rèn)為源自“秦”,但大多認(rèn)為是經(jīng)東南亞、印度,由海路傳入西方,多譯作“秦尼”或“秦奈”。

        9.第58-64頁摘引了《后漢書》和《太清金液神丹經(jīng)》所記中國人對羅馬帝國的印象。第58-61頁中譯者顯然是核對并錄用了《后漢書·西域傳》原文,而第62-64頁提到的“一本有趣的所謂到大秦王國游歷的書”,即《太清金液神丹經(jīng)》, 卻未見作者參對古籍。這7頁內(nèi)問題有三:

        ① 將“封?!保╮hinocéros)譯作“駝峰?!蓖?;

        ② 將“扶南”(Fou-nam)譯作“府南”(引言第2頁第2段亦作“府南”);

        ③ 將“古奴國”(Kou-nou)譯作“庫奴”。

        10.第81、139、144、166、238、309等頁中將“蠻族人”(les Barbares)譯作“匈人”。

        11.第131頁第2段,“紙莎草工業(yè)是埃及的特產(chǎn)”(法文為:L’industrie du papyrus)。且不談當(dāng)時的莎草生產(chǎn)能否稱作“工業(yè)”,但無論如何“工業(yè)”怎能為“特產(chǎn)”?該句譯為“莎草加工業(yè)尤其代表著埃及人的專門技能”似乎更為恰當(dāng)。

        12.第131頁第4段,“亞歷山大里亞并不是唯一的經(jīng)濟(jì)、文化中心,以及那些看得見的建筑物與工業(yè)”(法文為:Alexanderie n’est pas uniquement le grand centre culturel et économique que ses monuments et ses industries laissent entrevoir.)?!皝啔v山大里亞并不是唯一的經(jīng)濟(jì)、文化中心”似應(yīng)解作,此地“經(jīng)濟(jì)、文化中心”不止亞歷山大里亞一處,還有其他地方。但參看法文并聯(lián)系上下文,方知作者是在講亞歷山大里亞地位的多樣性,該城不僅具有“經(jīng)濟(jì)、文化中心”屬性,還有其他方面的特點(diǎn),中譯本卻謬之千里了。另外,“que ses monuments et ses industries laissent entrevoir”(其建筑物與手工制造業(yè))是修飾“l(fā)e grand centre culturel et économique”(一座大的文化、經(jīng)濟(jì)中心)的,中譯本卻解作并列關(guān)系;須知“中心”、“建筑物”、“工業(yè)”(當(dāng)時并無適用于現(xiàn)代“工業(yè)”概念的事物),三者并非同類范疇,卻在句中作并列賓語,似乎有違漢語語法。

        13.第133頁第1段,“代爾夫”(la Delphes),較為通用的譯名為“德爾菲”。

        14.第136頁第2段“幸運(yùn)的阿拉伯”及書前地圖“厄立特里亞海周邊地區(qū)”中的“幸福的阿拉伯半島”,除前后譯名不一外,另有一問題:該地法文名“l(fā)’ Arabie Heureuse”源自希臘名“Eudaemon”及拉丁名“Arabia Felix”,有“幸福之地”的含義。古典時代將阿拉伯半島分作3個部分(Arabia Felix、Arabia Deserta、Arabia Petraea)。“Arabia Felix”是指阿拉伯半島西南部和南部相對豐饒的地區(qū)(今也門一帶),并非如中譯本附圖般代指全島,譯作“阿拉伯福地”似為更妥。

        15.第137頁第1段,“《國王叢書》(Livre des Rois)”為《圣經(jīng)》一卷之名,第三段的“索多姆城”(la Sodome)、“戈莫爾城”(la Gomorrhe)出自《圣經(jīng)·創(chuàng)世記》,較為通行的《圣經(jīng)》(和合本)中分別作“《列王紀(jì)》”、“所多瑪”和“蛾摩拉”。

        16.第139頁第2段,“居魯士的繼承人大流士把疆土擴(kuò)張到印度河流域,他堅(jiān)信除了亞歷山大,無人能撼動他的強(qiáng)大帝國。”(法文為:Darius, à la suite de Cyrus, agrandit encore au-delà de l’Indus, et confirma les frontières d’un empire puissant que seul Alexandre réussirait à ébranler.)。大流士(Darius I the Great[英文],公元前521-前482年為波斯國王)怎么會“堅(jiān)信”晚于自己100多年的亞歷山大(Alexander the Great[英文],公元前356年-前323年)如何?況且,居魯士(Cyrus the Great[英文],公元前559-前529年為波斯國王)的繼承人是薛西斯(Xerxes,約公元前519-前465年,公元前486年繼波斯王位),薛西斯的繼承人才是大流士。該句應(yīng)譯為:“繼居魯士之后,大流士把疆土擴(kuò)張到印度河流域以東,并鞏固了強(qiáng)大帝國的疆域,而只有亞歷山大才能撼動它?!?/p>

        17.第150至153頁記玄奘西行取經(jīng)及歸國行程,多處引自玄奘、辯機(jī)撰《大唐西域記》及慧立、彥悰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等,譯者均未參對原文,以至產(chǎn)生如下問題:

        ① 第150頁第1段,“西天之路步步艱險,時而為流沙所阻,時而被熱浪所困。一旦遇到,無人可逃,故常有旅者迷途喪命”(法文為:Les routes de l’ouest sont mauvaises et dangereuses. Tantocirc;t par des vents brucirc;lants. Lorsqu’on les rencontre, il n’est personne que puisse y échapper. Souvent les carabanes nombreuses s’égarent, et périssent.)中譯者大體符合法文版意思。此句語出《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西路險惡,沙河阻遠(yuǎn),鬼魅熱風(fēng),過無免者。徒侶眾多,猶數(shù)迷失”。 較之中文古籍,二者皆漏譯“鬼魅”一詞,且“徒侶眾多,猶數(shù)迷失”意為“(即使)旅者眾多,還一度有迷途失蹤者”,而非“常有旅者迷途喪命”。這里主要問題是法文著者對中文理解不準(zhǔn),但無論如何中譯者應(yīng)核查原文,指出原著者的問題。

        ② 第150頁第2段,“這就是鐵峽?!@是兩座左右平行的高山之間的峽谷,兩山之間只有一條極其狹窄的小徑,兩側(cè)峭壁林立,猶如巨大的石墻一樣,絕壁顏色近似鐵色?!贝司涑觥洞筇莆饔蛴洝伤菄罚骸拌F門者左右?guī)?,山極峭峻,雖有狹徑,加之險阻,兩旁石壁,其色如鐵”。 “鐵門”為一座山隘名,其地位于今烏茲別克斯坦國南部達(dá)爾本特西約13公里處。 譯者不知這一西域雄關(guān),將其譯作“鐵峽”。

        ③ 第151頁第1段的“卡皮薩”(Kapiccedil;a,英文作Kapisa),其實(shí)是“迦畢試”國,都城迦畢試城遺址在今阿富汗喀布爾北62公里處; 或說《漢書·西域傳》及《新唐書·西域傳》之罽賓即其異譯。

        18.第155頁第1段,“《印度吠陀經(jīng)》(Rig Veda)”,較為通用的譯名為《梨俱吠陀》。

        19.第161頁第2段,“當(dāng)時的人們會認(rèn)為一種盛產(chǎn)并出口印度的香料皮樸(peperi,印第語中叫做琵琶里,pippali)來源于古波斯也是這個原因。”(法文為:C’est ce qui explique pourquoi, par exemple, on attribuait une origine perse au poivre, connu sous le nom de peperi, alors qu’en réalité il était produit et exporté par les Indiens[=pippale en langue indienne].)該句中文應(yīng)該理解為羅馬盛產(chǎn)皮樸并向印度出口,但文中上句交待得很清楚:“……印度商品總是由其他民族……運(yùn)輸?shù)降刂泻5貐^(qū)”,顯然指印度商品向外出口。譯者卻將“出自”篡作“出口”。另外,“l(fā)a langue indienne”多譯作“印地語”或“印度語”,中譯者卻譯作易被誤解為“印第安人的語言”的“印第語”。

        20.第163第3段,“公元41年至54年,即克勞狄烏斯親王統(tǒng)治時期……”(法文為:Sous le principat de Claude, entre 41 et 54 de notre ère)。中譯者似乎對法文“l(fā)e principat”望文生義。該詞來自拉丁詞“principatus”,原意為“元首制”,法語中亦有“親王”、“王子”之義。但“公元41年至54年”的“克勞迪烏斯”當(dāng)指公元41-54年在位的羅馬皇帝克勞迪烏斯(Tiberius Claudius Drusus Nero Germanicus),而非某位“親王”;“l(fā)e principat”可譯作“統(tǒng)治”或“統(tǒng)治時期”。譯文將“親王”去掉即可。

        21.第169頁第1段,“為什么在同樣的條件下,《航海記》的作者普林尼,(此處有頁注①:Idem, VI, 143.)當(dāng)時的那些航海者都同樣地?zé)o知呢?不要說《航海記》的作者普林尼,為什么就連當(dāng)時的那些航海家也沒有看到這一點(diǎn)呢?”(法文為:Pourquoi, dans ces conditions, pareille ignorance de l’auteur du Périple, de Pline et des navigateurs de cette époque?)。兩句譯文問題有三:

        ① 顯然中譯本兩句話重復(fù),實(shí)際上法文只有一句,中譯者卻將其譯作兩番面孔并重復(fù)于一處;

        ② 法文原文、中譯本前文(第165頁)和歷史文化常識都可以告訴我們,普林尼并非《航海記》的作者,“《航海記》的作者”同“普林尼”間是并列關(guān)系(還同“那些航海者”并列)而不是中譯本中這樣的修飾關(guān)系。實(shí)際上,“《航海記》”即《厄立特里亞海航行記》(Le Périple de la mer Erythrée),其作者是公元1世紀(jì)一位佚名的希臘水手,且其為希臘文著作,而普林尼用拉丁文寫作;

        ③ 誤將本屬前一句的注釋移至該句。

        22.第181頁第3段,“代巴”(la Thèbes),較為通用的譯名為“底比斯”。

        23.第185-186頁,“西塞羅寫道:‘一項(xiàng)不欺騙他人的商業(yè)是不應(yīng)被蔑視的’,即使它給其組織者帶來了諸多收益。《論責(zé)任》(De Officiis)一書的作者也說道,理想的做法是商人將他獲得的財(cái)富投到土地上,‘一個子兒也不?!@才是財(cái)富的真正價值?!蔽髻惲_正是《論責(zé)任》的作者,法文版中“dit encore l’auteur du De Officiis”應(yīng)譯作“這位《論責(zé)任》的作者還說到”。

        24. 第187頁第1段等處的“議員”一詞,實(shí)為“元老”,法文“l(fā)es sénateur”源自拉丁詞 “senator”,除為一種有類于現(xiàn)代議員的身份外,還構(gòu)成故羅馬一個社會等級,和現(xiàn)代的議員概念不盡相同,不可簡單地譯作“議員”。

        25.第189頁第1段,“弗尼西安(la Phénicie)”,較為通用的譯名為“腓尼基”。

        26.第191頁,“位于克勞狄烏斯下游的奧斯蒂亞港口擴(kuò)建前”,中譯者將羅馬元首克勞狄烏斯當(dāng)作一條河流而作“克勞狄烏斯下游”(sous Claude),該詞組應(yīng)譯為“在克勞迪烏斯時代”。

        27.第191頁將“l(fā)es Palmyréniens”譯作“帕米爾商人”(“商人”是據(jù)上下文),第281頁將“Palmyre”譯作“帕米爾”,而第五章的一節(jié)及書后“地名譯名對照表”中將“l(fā)a Palmyre”譯為“巴爾米拉”、第116頁將“l(fā)es Palmyréniens”譯為“巴爾米拉人”,前后不一?!發(fā)a Palmyre”較為通用的譯名為“帕爾米拉”。

        28.第199頁第2段記“阿格里品娜女皇”著純金線外衣駕臨一座海戰(zhàn)劇場。該“女皇”即克勞狄烏斯的皇后、尼祿之母小阿格里皮娜(Agrippina the Younger[英文],公元15-59年)。該書法文版稱其為“l(fā)’ impératrice Agrippine”,法文作者引自普林尼,普林尼作“Agrippina Claudi principis”。 元首克勞狄烏斯于公元54年死后,她的兒子尼祿繼位,最初數(shù)年間,阿格里皮娜確曾取得實(shí)際上的統(tǒng)治權(quán),但她從未登基為女皇。這里只可譯為“皇后阿格里皮娜”。

        29.第208頁第1段,“愷撒的朋友,薩盧斯特,再一次提到了羅馬歷史發(fā)展的觀點(diǎn)和長期衰退的觀點(diǎn)是相一致的?!睂?shí)際上,翻看薩盧斯特的《喀提林陰謀》可知,薩盧斯特提到的觀點(diǎn)不是兩個而是一個,即“羅馬歷史的演進(jìn)和長期衰退是相一致的觀點(diǎn)”(法文為:une fois cette idée d’une évolution de l’histoire de Rome identique à celle d’une longue décadence)。

        30.第208頁第1段,“尤其是在133年,格拉古兄弟使自己成為最后贏家的土地問題”?!案窭判值堋奔刺岜嚷浴じ窭牛═iberius Sempronius Gracchus,約公元前164年-前133年)和蓋約·格拉古(Gaius Sempronius Gracchus,約公元前153年-前121年),均為公元前之人。因此“133年”實(shí)應(yīng)為“公元前133年”。此問題和前述第5個問題相似,更何況此處法文“-133”已標(biāo)明“公元前”。

        31.第226頁第3段,“世紀(jì)初期,宗教在四大文明古國里呈現(xiàn)出許多現(xiàn)象……”,該句有兩處問題:

        ① 漢語“世紀(jì)初期”當(dāng)指本世紀(jì)初,即作者寫作的那個世紀(jì)——20世紀(jì)——初期;而作者所指顯然是紀(jì)元之后(de notre ère)的一個很短時期,當(dāng)為“紀(jì)元初年”;

        ② 漢語“四大文明古國”當(dāng)指古代世界的巴比倫、埃及、印度及中國四個地區(qū)。但古印度地區(qū)就整體而言并不適用“國家”這一概念,不應(yīng)將其統(tǒng)稱為“古國”,且其早為雅利安人所滅,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則歷經(jīng)波斯統(tǒng)治和亞歷山大征服早已消亡。紀(jì)元之后,無論就文明還是古國的意義而言,三者皆已不復(fù)存在。其實(shí)這里法文“l(fā)es quatre grands empires”意即四大帝國,中譯本正文1頁第2段已有交代:“由于世紀(jì)初年,統(tǒng)治世界的四個帝國:中國的漢朝(尤其是第二個王朝)、印度北方的貴霜王國、帕提亞帝國和羅馬帝國……”(該處“世紀(jì)初年”的錯誤一如“世紀(jì)初期”。)

        32.第227頁第3段,“整個地中海地區(qū)的習(xí)俗和信仰在不知不覺中不僅滲透到了羅馬的中心,而且進(jìn)入了市民的家中,在這里奴隸們理所當(dāng)然地成為外國人”?!俺蔀椤币辉~表示由一種性質(zhì)、狀態(tài)變?yōu)榱硪环N性質(zhì)、狀態(tài);奴隸們“成為”外國人,意味著他們原來不是外國人、而“在這里”變成了外國人。其實(shí)在文中作者講的是隨著羅馬對外征服,掠來的外族奴隸為數(shù)眾多而在很大程度上以其風(fēng)俗改變了其主人(羅馬人)。并非指外來奴隸加入羅馬籍,更未提到本國的奴隸“在這里”入外國籍而“成為外國人”。顯然,他們“都是”外邦人才符合文意(法文為:sont des étrangers)。

        33.第243頁第2段,“到了8世紀(jì),地中海西岸的人們被遠(yuǎn)東民族的第一次入侵驚醒了”。檢視下文可知,這里是講成吉思汗等率領(lǐng)的蒙古人西征,時為公元13世紀(jì),不知中譯本為何作“8世紀(jì)”?原來法文版是以羅馬數(shù)字表示13世紀(jì)(le XIIIe siècle),顯然譯者將“X”誤作“V”而得8世紀(jì)。

        34.書后所附“記事年表”存在如下問題:

        ① 第二次布匿戰(zhàn)爭中“漢尼拔到羅馬”,稍具羅馬史知識便可知,漢尼拔從未到達(dá)羅馬,只在公元前211年曾一度抵近而已,而法文版也只提到“漢尼拔在意大利”(Hannibal en Italie);

        ② 將法文版中“(107/104-100 et 86)”前的“Marius Consul”,即“馬略任執(zhí)政官”竄至“公元前82-79年:蘇拉任獨(dú)裁官”之后,須知馬略(Gaius Marius,約公元前157-前86年)在公元前82年之前已經(jīng)去世;

        ③ “公元前48年:愷撒到埃及?!敝貜?fù);

        ④ 將“佛教傳入中國”(法文為:Introduction du bouddhisme en Chine)重復(fù),并誤置于“公元前121年:漢朝擊敗匈奴?!敝螅鸾虃魅胫袊加跂|漢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9年)遣使至西域求佛法,與公元前121年相距甚遠(yuǎn);

        ⑤ “公元前27/前14年:奧古斯都任元首”(法文為:-27/+14: Le principat d’ Auguste),奧古斯都統(tǒng)治時期結(jié)束于公元14年,法文“+14”已標(biāo)明公元后,而且,如第20個問題一樣,“l(fā)e principat”應(yīng)作“統(tǒng)治時期”;

        ⑥ “馬卡斯·奧里略”(Marc Aurèle)與引言第4頁及“歷史譯名對照表”中的“馬可·奧里略”不一致。

        通覽中譯本全書,問題頗多,筆者定然未能悉數(shù)發(fā)現(xiàn),所言也容有不當(dāng)之處,權(quán)作拋磚引玉,以期精通法文、熟諳歷史的方家賜教。不過毋庸諱言,僅就筆者所見翻譯方面的問題而論,該書中譯本已嚴(yán)重影響到讀者對作者原意和歷史事實(shí)的理解。這提醒學(xué)界,學(xué)術(shù)翻譯需要譯者具備較好的外語水平、較強(qiáng)的中文功底,更要具有較高的專業(yè)水準(zhǔn),得兼三長者方可勝任譯事。

        [作者王永杰,東北師范大學(xué)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碩士研究生 130024]

        (責(zé)任編輯:劉軍)

        精品无码AⅤ片| 寂寞少妇做spa按摩无码| 久久不见久久见免费影院www| 99久久免费国产精品2017| 国产人妖在线免费观看| 97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国产高清不卡在线视频| 友田真希中文字幕亚洲|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黄色免费网站| 精品在线视频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 音影先锋中文字幕在线| 最近在线更新8中文字幕免费|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二区三区| av网站免费在线不卡| 亚洲第一女人av| 欧美亚洲日本国产综合在线美利坚| 吸咬奶头狂揉60分钟视频| 中文字幕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国产一区三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少妇人妻中文字幕hd| 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久久2021| 好看午夜一鲁一鲁一鲁| 日本高清一道本一区二区| 国产免费av片在线播放 |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的激情视频| 一区二区韩国福利网站|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大片| 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黑人巨大videos极度另类|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主播| 漂亮人妻被强了完整版|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窄裙美女教师在线观看视频| 少妇被粗大的猛进69视频| 特黄做受又粗又长又大又硬| 色综合久久天天综线观看| 色婷婷一区二区三区77| 国产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qq号 | 放荡的美妇在线播放|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人妇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