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鄢烈山先生作序的《意外或偶然——報人讀史札記》,是一本很有價值的書,不但能令讀者增加很多歷史知識,而且針砭時弊,足以警惕人心。為了使此書更臻完善,我想提出幾點意見和作者商榷。
第72頁:“可惜王安石聽不得半點反對意見,于是凡是贊同他,同時也是他認為有能力的,不論處于哪一層次,都要破格提拔,韓絳、呂惠卿、蘇轍等的升遷可以佐證?!?/p>
據(jù)我所知,蘇轍并非王安石一派,他和其兄蘇軾一樣,是反對新法的?!端问贰肪砣盘K轍本傳:“(轍)丁父憂,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轍上書言事,召對延和殿。時王安石以執(zhí)政與陳升之領(lǐng)三司條例,命轍為之屬。呂惠卿附安石,轍與論多相牾。王安石出青苗書使轍熟議”,蘇轍反對。但青苗法還是推行了,中外皆莫敢言,“轍往見陳升之”,表示反對,“又以書抵安石,力陳其不可。安石怒,將加以罪,升之止之,以為河南推官?!焙笳茏诹?,宣仁太后臨朝,舊黨用事,而新黨(王安石一派)的蔡確、韓縝、章悖仍在位,“窺伺得失,轍皆論去之。呂惠卿……至是自知不免,乞?qū)m觀以避貶竄,轍具疏其奸,以散官安置建州。”元祐五年,王安石黨人“分布中外,多起邪說,以搖撼在位。”司馬光一派“欲稍引用以平夙怨,謂之調(diào)停”,宣仁太后疑不決,蘇轍面斥“調(diào)?!敝牵瑥?fù)上疏竭力反對,其中有云:“(安石等)造作諸法,上逆天意,下失民心。二圣(指宣仁太后和哲宗)因民所愿,取而更之,上下忻慰?!毙侍髲钠溲?,“調(diào)停之說遂已?!?/p>
從以上史料看,蘇轍顯然不是王安石一派的人,而是新法的反對者。
第84頁:“董子云:‘上臣以人事君,中臣以身事君,下臣以貨事君?!酥卸?,不知為何許人?!?/p>
前人稱董仲舒為董子,但《漢書·董仲舒?zhèn)鳌泛汀洞呵锓甭丁范紱]有這三句話。據(jù)我所知,《荀子·大略》有這三句話,但順序為“下臣事君以貨,中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蔽覒岩伞冻擦止P談》的作者龔煒本作“荀”,后人刊刻誤為“董”。
第87頁:《老學庵筆記》記南宋初的唐錫,故意引毛文評論當國的秦檜,毛文大駭,亟起掩耳,連呼“放氣,放氣!”田先生解釋為:“放氣,是罵人說話無理?!?/p>
田先生說的并不錯,但未達一間,“放氣”就是“放屁”,乃宋朝的俗語,俞樾《茶香室叢鈔》卷十(轉(zhuǎn)矢氣)條:“轉(zhuǎn)矢氣,即所謂屁也……宋時俗語也?!笔福褡鳌笆骸?。又清人沈起鳳《諧鐸》有《夏器通》一則,為“下氣通”諧音,亦即放屁。
第98頁:“在《池北偶談》里,王士禎講到自己自陜西布政史(原文如此)的任上回京述職,‘帑羨一無所攜’,別人勸告他,你給嚴嵩送的禮,哪里像話,別的地方官拿去送給他的管家還怕怪罪呢。王士禎說:‘厚則吾務(wù)實有不能?!嗽挷惶摗M跏康澰诘胤?,不僅‘不獎喜事獵虛名者’,而且‘更嚴禁貪酷之吏’。他給手下出過一個告示:‘爾之俸薪,皆出于民,更殘民以逞,取充囊,不有明罰,必有幽責,不于其身,必于子孫’。正因為王士禎的嚴察和身體力行,帶動了一批人,‘其歸屬官鮮以貪墨敗者?!?/p>
我很奇怪:王士禎,清康熙間神韻派的大詩人,大名鼎鼎的“漁洋山人”,生于1634年,卒于1711年;而嚴嵩,生于1481年,卒于1568年。王的生年,距嚴的卒年,中間隔了六十六年,王士禎怎么可能去給嚴嵩送禮呢?
我查了一下《池北偶談》,卷五有一則《葛端肅公家訓(xùn)》:“德平葛肅公為明嘉(靖)、隆(慶)間名臣……公與予家世姻婭……嘗談公家訓(xùn),謹錄數(shù)則于左?!逼涞诎藙t云:“予自陜西布政使入覲,帑羨一無所攜,有時相子(南按:時相指嚴嵩,子指嚴世蕃)官太常尚寶,同眾邀飲,亦只照常送一帕儀。吏白:‘他省藩司未嘗有以此送嚴管家者,而顧以貽其主,人恐嗔怪。’予曰:‘厚則吾力實有不能,相諒與否,聽之而已?!瘒拦芗艺?,分宜(南按:指嚴嵩)家人嚴年也?!逼涞诰艅t云:“……予在河南,只重循良有司,不獎喜事獵虛名者,更嚴禁貪酷之吏。嘗刻木榜曰:‘爾之俸薪,皆出于民,更殘民以逞,取充囊橐,不有明罰,必有幽責,不于其身,必于其子孫?!笥柙诶舨?,佐中外考察數(shù)四,舊屬官鮮以貪墨敗者,不可謂無所感孚也?!?/p>
原來田先生把葛端肅公的言行誤為王士禎本人的言行了!
葛端肅公是誰呢?是葛守禮。《明史》卷二百十四有傳?!吨袊嗣筠o典》第1308頁,《中國文學家大辭典》第1138頁,皆據(jù)《明史》本傳概括。簡介如下:葛守禮,字與立,德平縣(舊縣名,在今山東省德州市東)人。生年不詳,卒于明神宗萬歷六年(1578)。嘉慶八年進士。為人清廉高介。累遷至戶部尚書,奏定國計簿式,夙弊因而清除。時徐階、高拱、張居正輪流執(zhí)政,交相傾軋。守禮周旋其間,正色獨立,人以為難。卒,謚端肅。有《端肅公集》十卷(《四庫總目》)。
鄢烈山先生在序中稱贊田先生“苦讀完中華書局版《二十四史》‘等綠皮書’,《資治通鑒》等‘黃皮書’和《歷代史料筆記叢刊》等‘白皮書’”,這自然很好。但愿他以后讀書時還更細心些,就更好了。
第152頁:“古諺云:‘咬得菜根,定百事可作。’”
此二語并非古代諺語。朱熹編、陳選注的《小學集注》(收在《四庫全書·經(jīng)部》)有:“汪信民常言:‘人常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岛盥勚?,擊節(jié)嘆賞?!薄吨袊嗣筠o典》第478頁:“汪革,宋代臨川人。字信民,紹圣進士,呂希哲門人,分教長沙。蔡京當國,召為宗正博士,不就。性篤實剛勁,時謂不免墮禪學。然其言曰:‘咬得菜根斷,則百事可做?!堂砸?。有《青豁類稿》《論語直解》?!?/p>
第161頁:“狀元出身的趙翼……”
趙翼是探花,不是狀元?!肚迨犯濉肪?85本傳:“(乾隆)二十六年,復(fù)成進士,殿試擬一甲第一,王杰第三。高宗謂陜西自國朝以來未有以一甲一名及第者,遂拔杰而移翼第三?!?/p>
第307頁:“《禮記》不是由孔夫子親手刪定的嗎?”
傳說孔子刪定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其中的《禮》是指《儀禮》《周禮》,而非《禮記》?!抖Y記》非“經(jīng)”而為“傳”,乃漢朝儒生所輯錄的,故其中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讀過《禮記》的人,就知道孔子決不可能刪定《禮記》?!抖Y記》在先秦儒家雖為“傳”,但到漢朝,已被尊為“經(jīng)”,鄭玄作了注。
我并沒有從頭到尾看完田先生這本書。出于對田先生的尊重,為了他今后能寫出更多的好書來,所以提醒他注意。
余嘉錫先生《四庫提要辨證·自序》說:“紀氏(指紀昀,《四庫全書提要》的定稿人)之為《提要》也難,而余之為《辨證》也易……易地以處,紀氏必優(yōu)于作《辨證》,而余之不能為《提要》決也?!蓖瑯拥牡览?,我就沒有精力和識力寫出田先生這樣的書。
我自改革開放以來,寫了不少繩愆糾謬的文字,并非自以為高明。清代學人錢大昕說得好:“學問乃千秋事,訂訛規(guī)過,非以訾毀前人,實以嘉惠后學。”學術(shù)乃天下公器,書既出版,如有錯誤,知者不及時指出,必然貽誤年青讀者。這就是我不斷寫作此類文字的用心。錢大昕又說:“一事之失,無妨全體之善,不可效宋儒所云‘一有差失,則余無足觀’耳……去其一非,成其百是,古人可作,當樂有諍友,不樂有佞臣也?!?《潛研堂集》卷35《答王西莊書》)我對所有被批評的書或論文,實皆抱此思想。相信被批評的諸公,必定虛懷樂善,能受盡言。
(《意外或偶然——報人讀史札記》,田東江著,商務(wù)印書館2006年3月版,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