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公元前三、四世紀開始,將東方的中國和西方的歐洲這兩處代表東西文明最高成就的地方連接起來的交通大動脈——“絲綢之路”就已開通,其東起長安,由甘肅河西走廊進入西域。后經西漢、東漢政府的艱苦經營和西域地方政權的積極配合,又開辟了不少支線和通道,《魏略》稱它為“三道”,猶以盛唐時期“絲綢之路”最為繁華。直至16世紀初,海運大開替代了絲路通道。
在這兩千余年的歷史進程中,絲綢之路中國段“南、北、中”諸道均以喀什為西出的總匯之點,是中外各種商品集散地及中轉站,足見喀什在“絲綢之路”歷史上的重要作用和歷史地位。至今喀什所留存的歷史遺產仍閃耀著當年那種奪目的光華,“博望鑿空”及“班、甘之跡”仍是喀什歷史文化最厚重的一頁。
大漠綠洲的地域環(huán)境和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演繹出喀什獨特的古城特色和傳統(tǒng)街區(qū)形態(tài)。這種街區(qū)形態(tài),在歷史上的中亞、西亞及我國古西域存在較多,但在近代以來已消逝殆盡,喀什歷史街區(qū)是我國目前唯一一處保存下來的具有典型古西域特色的傳統(tǒng)歷史街區(qū),對于研究古代西域文化發(fā)展史、研究古代西域城市變遷史和新疆發(fā)展史具有無與倫比的價值。目前保存下來的歷史街區(qū)約4.25平方公里,28條迷宮式街巷縱橫交錯,古建筑鱗次櫛比,街巷布局曲徑通幽,建筑構成靈活多變,以艾提尕爾清真寺為中心向外作放射式延伸,蜿蜒而行。過街樓,樓頂樓,層層疊疊,密而有序,這種街巷格局,在風沙大、氣候炎熱干旱的西部地區(qū),可利用曲折復雜的街巷形成較多的綠蔭,較適宜人們生存。
古老的土木建筑、清真寺建筑、陵園建筑構成喀什歷史文化的重要部分,其歷史街區(qū)、建筑形態(tài)與中西亞諸國的歷史古城十分相似,與摩洛哥、薩那、巴格達、突尼斯、巴姆等城市比較可謂異曲同工。2003年8月,世界遺產考察組實地考察喀什古城時指出:“要注意保留喀什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座聞名中外較為完整的歷史古城的縮影,申報世界遺產沒有喀什是不可想象的”。
喀什作為歷代西域地方政權的首府和絲綢之路交匯重鎮(zhèn),不同特質的文化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歲月中匯聚傳播,多民族在這里生息繁衍,多種宗教文化更替融匯,特別是中原文化產生的重大影響,演繹出喀什歷史文化呈多元交錯、五彩繽紛的特質,形成淵深博大、魅力四溢的文化內涵,奠定了在其中國文明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應有的地位。
喀什曾是古疏勒國的重要轄地,東漢時佛教曾盛極一時。其早期的佛教文化在西域占統(tǒng)治地位,目前保存下來的多處歷史文化遺跡充分反映了當時佛教文化在喀什的繁榮。11世紀后,伊斯蘭文化逐步占領喀什宗教文化主流,形成喀什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也孕育了一大批文化名人、學術巨匠和政治人物。著名的疏勒樂《一切經意義》作者裴慧琳、《福樂智慧》作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突厥語大詞典》作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拉夫德史》其作者米爾扎·海達爾、《真理的入門》作者尤格拉克等,他們的遺世巨著成為后世經典之作,在國內外文學藝術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我國古代優(yōu)秀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κ踩嗣駷榱思o念他們對喀什文化所作的貢獻,在后世為他們修建了高大雄偉的陵寢(喀什稱作麻扎),這些名人陵寢體現(xiàn)了喀什的地方特色,構成了喀什歷史文化的一大景觀。
喀什市有清真寺300多座,目前在老城區(qū)保存下來的清真寺有112座,這是伊斯蘭民族進行禮拜以及婚喪嫁娶活動的重要場所,清真寺中,首推艾提尕爾清真寺最為有名,它始建于1642年,其規(guī)模雄偉和影響之大居全國之冠。磚土結構,所具有的雄渾的斗門塔樓,大跨度的拱頂拜廳,精巧的磚木裝飾技巧深為當今建筑界所贊嘆。伊斯蘭教最初從中西亞傳入喀什,在西域廣泛傳播,很快在宗教文化領域占主導地位,在歷史上喀什是伊斯蘭文化最早的發(fā)祥地和傳播地,也是培養(yǎng)伊斯蘭教神職人員最高學府所在地,經學院建筑、清真寺建筑的輝煌也就順理成章了。
喀什的傳統(tǒng)民居、高臺民居是完整的庭院式和盡端式街巷,形成狹窄深邃的步行空間,連續(xù)而互相滲透,外粗內秀,適度宜人,適合當?shù)刈匀粴夂颦h(huán)境和民俗風情。老城區(qū)的民居多以土木、磚木構成,有少部分已保留80~150年間,最古老的民居已有360余年歷史,歷經滄桑而存其原貌,是研究少數(shù)民族生活習俗和建筑特色的重要物證。
喀什傳統(tǒng)建筑,清真寺建筑、歷史文化名人陵園建筑及古西域傳統(tǒng)建筑等,在“絲綢之路”形成的文化圈內,吸取了中西亞地區(qū)和古羅馬建筑文化韻味,繼承了中原漢唐建筑藝術手法,融匯出喀什獨特的建筑風格,其立面造型、花飾色彩等形式仍為今天城市建筑所采用。
喀什市建市50多年來,把名城保護工作列為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嚴格依據(jù)名城保護規(guī)劃的要求加以實施。地市部門先后大量投資,修復并維護一大批國家級、自治區(qū)及市級重點文物遺跡,如阿巴和加麻扎、艾提尕爾清真寺、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玉素甫麻札、罕勒克·買德里斯、伊斯坎德爾墓等,使其恢復原貌。從1996年以來,先后投資1200多萬元,恢復了盤橐城遺跡,這些完整的文化遺跡展現(xiàn)了喀什歷史文化的重要特征。
在50多年的城市建設中,不斷加深對歷史街區(qū)價值的認識,在進行市政設施建設和傳統(tǒng)商業(yè)街區(qū)改造活動中,沒有盲目沖擊舊城格局,只對破舊建筑進行改造,多以磚木、磚混結構2~3層為主,修舊如舊,在立面造型、裝飾手法上采用傳統(tǒng)形式,使之與古城風貌相協(xié)調。在幾十年的城市建設中,優(yōu)秀民居較好地保存了下來。
阿巴和加麻扎
在喀什東北郊的阿巴和加麻扎,是明末清初新疆伊斯蘭教白山派首領阿巴和加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1639年左右,阿巴和加為去世的父親修建了主墓室。此后,經過歷年的擴建,形成了現(xiàn)在的規(guī)模。相傳清乾隆時期的香妃也葬于此。
整個建筑由阿勒屯代爾瓦茲(金門,即正門)、高低禮拜寺、主墓室、教經堂、加曼禮拜寺、圣水池組成。其中教經堂是修建年代最早的建筑。
正門位于麻扎的南端,建于1813年,建筑高聳、堅實,正面用綠色琉璃磚裝飾。
高禮拜寺建于1927年,修建在正門西邊1米高的基臺上,建筑藝術高雅壯觀。木頭花柱及各種木刻雕花,大梁和密梁頂?shù)哪究袒y、花卉,各種風景彩畫,墻上的石膏雕花,花磚和拼磚、木格花窗,都是精工細作。禮拜寺內殿布局寬敞,藻井彩畫豐富多彩。禮拜寺兩隅的塔樓高聳、壯美對稱。
主墓室是阿巴和加麻扎的主體建筑,經過1693年、1873年兩次擴建形成了現(xiàn)在的規(guī)模。其位于麻扎的東北部,坐北向南,平面為長方形,磚結構穹窿頂。其余三面設雙層木格花窗。在它的四個塔樓里設有由里通向墓頂?shù)沫h(huán)形磚梯,經磚梯可以登上它的二層和頂部。穹窿頂高26.5米,直徑16米。有4個尖拱支撐穹窿頂,然后在四隅起4個尖拱,共計8個尖拱,呈圓形,上砌拱頂。主墓室內部寬敞,中部基臺上排列著許多的大小墳墓。埋葬著五代72人,現(xiàn)在只保留有57座長條形圓拱墓,墓上鑲嵌著彩色琉璃磚。中央穹隆頂高大壯觀,四周走廊深而狹小,加上高而大的尖拱,整個主墓顯得非常宏偉,具有神秘的色彩。
講經堂位于麻扎的北部,是講經、念經、作禮拜之用。經堂呈方形,圓拱頂,內徑為11.6米,高20米。
建于1873年的加曼禮拜寺位于麻扎的西北部,寬敞而壯觀。外殿是由72根立柱支撐起的密梁平頂,內殿是由左右聯(lián)結的圓拱回廊組成。柱身和密梁平頂、后面和兩側的圖案和花卉樣式極為精致。外殿天棚中的藻井繪有各種彩畫和花卉,后面的圓拱頂具有一定的幾何形狀,造型美觀而堅固。
阿巴和加麻扎是維吾爾——伊斯蘭建筑風格相結合建筑中的精品,它不僅是新疆也是全國最大的、保存完好的麻扎建筑。其建筑獨具特色,造型穩(wěn)重簡潔,宏偉肅穆、高大莊嚴,布局得當,相互襯托。在裝飾上多采用木雕、石膏雕花、磚拼花飾、彩繪等等,使整個建筑裝飾豐富多彩,協(xié)調統(tǒng)一,美觀精致,保留了伊斯蘭教傳入喀什之前的精美藝術風格和建筑布局,是我國維吾爾建筑藝術的薈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