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古稱疏勒,是古疏勒國的重要轄地。東漢時,疏勒國強盛,佛教開始傳入并隨之在此有了一定的發(fā)展。同時這里也成為佛教東傳的中轉(zhuǎn)站,廣集有佛教大、小乘經(jīng)典及印度哲學著作,并影響了龜茲佛教的發(fā)展。龜茲高僧鳩摩羅什于355年隨母在此停留,“頂禮佛缽”,初開法門,廣泛閱讀各種論著,從此奠定了他佛學思想的基礎(chǔ)。唐高僧玄奘于644年從印度回國,在他的《大唐西域記》里記載了沙國(今喀什一帶)的人們淳信佛法、勤營福利的情況。他記載沙國“伽藍數(shù)百所,僧徒萬余人”的盛況。
位于喀什市伯什克然木鄉(xiāng)莫爾村境內(nèi)的莫爾寺遺址,是留存至今的古疏勒國境內(nèi)一所規(guī)模較大的佛教寺院。始建于3世紀,一直到唐末,因為當?shù)厮粗饾u減少,人們開始遷移別地,同時,喀什地區(qū)居民的宗教信仰也起了很大的變化,伊斯蘭教逐漸取代佛教成為當?shù)鼐用竦闹饕诮?,寺院隨之廢棄。
莫爾寺處于胡馬塔格山一帶沖積扇的古河道階地上。寺院坐北朝南,北靠群山,面臨平野,西面約1公里處有坎普代爾哈納(鴿子房)寺院遺址,南面隔恰克馬克河與汗諾依古城相望,東面平原上有阿卡什梯木古烽燧遺址。
“莫爾”,維吾爾語意為“煙囪”,因遺址內(nèi)保存了高大的形似“煙囪”的佛塔得名,這是中國最西部的、保存較好的佛塔。此外還留存了佛寺及僧房遺跡。
佛塔用含麥草筋的方形和梯形土坯砌造,塔身西面曾遭人為破壞,現(xiàn)仍保存有基座和塔身,殘高10.8米?;秩墸饘舆f縮?;撞拷叫?,風蝕雨沖形成了坡狀,邊界不清,高0.8米;二、三級也近方形:二級座高2米,東西寬12.8米,南北長13.2米;三級座高1.5米,東西寬10.55米,南北11米左右。塔身分兩級,下部是圓形的塔身座,周長24米,高1.5米。塔身呈卵圓柱狀的覆缽式,高約5米。這種形式目前在新疆已經(jīng)很少見了,而且保存得比較完整,有印度古代佛塔建筑的遺風。
佛塔北16米處是僧舍遺跡。僧房遺址呈長方形,東西長13米,南北寬9.3米,殘高1.5米。遺址的東南角有五、六層土坯,有的地方僅略高于地面,散布著戈壁石子,零星的陶片等。陶片為泥質(zhì)紅陶。
佛寺遺址是一個底大頂小的方梯形建筑:高約8米,底部東西長25米,南北寬24米。佛寺頂部較平,呈不規(guī)則的方形,東西長14.2米,南北寬13米。佛寺建筑的基部和西側(cè)有一較明顯的佛龕痕跡。南壁有一條南縱向的溝槽,深1米左右,其東、西局部可以看到完整的土坯。在西壁的底部也有發(fā)現(xiàn)10排土坯。
莫爾寺遺址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是絲綢之路留存至今的年代較早的一處佛教遺跡,也是佛教文化在喀什一帶盛行的有力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