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城遺址位于塔什庫爾干縣城東、喀什尕勒路北30米處,坐落在阿法爾斯亞夫山及塔什庫爾干河西南的高丘上,與塔什庫爾干縣城相連,是絲綢之路新疆段的最西端。這里曾是商旅們進入南亞、西亞貿易的門戶,是絲綢之路在中國出境的歷史見證。
石頭城遺址初建于漢代,毀于唐代晚期。塔什庫爾干,維吾爾語意為“石頭城遺址”,漢代稱“蒲犁”。班固《漢書·西域傳》記載:“蒲犁國,王治蒲犁谷,去長安九千五百五十里。戶六百五十,口五千,勝兵二千人”,是西域小國之一。東漢(25#12316;220年)時,稱“德若國”。魏晉(220#12316;420年)時期,稱“蒲犁”或“億若”。約5世紀這里出現(xiàn)了一個竭盤陀國,一直延續(xù)到唐代(618#12316;907年)。
519年,北魏僧人和敦煌人宋云往印度皆路過這里。唐高僧玄奘去印度取經(jīng)回國也路過這里,說竭盤陀國“周二千余里,國大都城基大石嶺,背徙多河”?!皣蠖汲腔笫瘞X”,指的是現(xiàn)在的石頭城遺址。
13世紀初,蒙古人西征,改名作“色勒庫爾”。清代在遺址上面修建了蒲犁廳的官署。
石頭城遺址現(xiàn)遺存城墻、城門、寺院和居住遺址,并與清代蒲犁廳衙署建筑相疊壓??偯娣e10700多平方米,城垣周長985米。北墻長80米,土坯結構,筑墻方法為平鋪錯縫。東墻長350米,修建在斷崖上,能看到用石頭砌成的墻壁。南面和西面的城墻分別長為375米、180米,現(xiàn)只能看見墻基和坍塌后剩下的礫石,城西墻有一個城門。城基石砌,筑有馬面。
在遺址的東面有一座寺院遺址,殘存墻壁通長約18米,寬4米,由4、5間房屋組成。佛寺皆用土坯修筑,土坯為38×26×8厘米。墻由三層草拌泥抹壁,其中的兩層上面有彩畫。曾在這里出土過佛塑像等遺物。
佛寺為一底大頂小的方梯形建筑,高約8米,底部東西長25米,南北寬24米。佛寺頂部較平,呈不規(guī)則的方形,東西長14.2米,南北寬13米。佛寺建筑的基部和西側有較明顯的佛龕痕跡。在南壁有一條南縱向的溝槽,深1米左右。
佛寺建筑南壁東、西局部,可以看到完整的土坯,尺寸為35×20×10厘米。在西壁的底部也發(fā)現(xiàn)有10排土坯。
房屋遺址形式多樣,北面的房屋保存較好,有半掩埋在地下的,屬半地穴式。房屋均用較大的礫石砌成,計有40余間。
石頭城遺址內散布著零星的陶片,多為圓唇圓沿口、飾花紋的器物,還發(fā)現(xiàn)一些馬鞍形石磨盤。
石頭城遺址有著獨特的建筑風格,對研究漢唐時期絲綢之路高原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民俗、建筑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石頭城遺址的周圍雪峰下有草灘,河流,又有濃郁的塔吉克民族風情,頗具粗獷豪放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