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運用音樂史學的研究方法,筆者在中國古代音樂史的范圍內對笛屬樂器的歷史作了分析和研究。重點論述了排簫、橫笛、洞簫等幾種具有代表性的笛屬樂器在不同歷史時期音樂活動中的運用。
[關鍵詞]笛屬樂器 分析研究
一、“笛屬樂器”的概念
在中國,笛是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邊棱類吹管樂器。趙松庭先生曾在他的著作《笛藝春秋》中,對“笛”的概念作有以下界定:
通過人體吹氣并經(jīng)過唇部的拉制,使氣流成一束,以抖面角度射入管的吹端,從而產(chǎn)生邊棱振動,在管內形成駐波,發(fā)出與管長對應的頻率。凡是屬于這一類振動發(fā)聲的都可稱為笛。
在本文的認識中,“笛”的概念,除了可以指“笛子”這一件樂器,也可作為一種更為廣義的稱謂,泛指所有的邊棱類吹管樂器,即作為這一類屬樂器的總稱而存在。本文將凡具有以下特征的“笛”樂器,統(tǒng)稱為笛屬樂器:
1、管狀形制;
2、邊棱吹奏法。
現(xiàn)在通行的民族樂器分類法,將吹管樂器細分為邊棱類、簧片類和哨嘴類。本文使用的“笛屬樂器”概念,是將簧片和哨嘴樂器排除在外的。基于這樣一種界定,本文以為,常見不同形制的笛屬樂器有:
1、賈湖骨笛、籌、鷹骨笛、斯布斯額、卻奧爾等(斜吹,單管中空,有按音孔,孔數(shù)不等,吹奏部位為頂端的管口);
2、排簫(豎吹,多管,下端閉管,無按音孔,吹奏部位為頂端管口);
3、吐良橫吹,單管,閉管,無按音孔,吹孔在中部);
4、笛朽篥、列都、多賽波洛、展道桿、篥西、嗯就、筒簫等(豎吹,單管,兩端開管,有按音孔,上端管口邊沿有一凹形吹口);
5、口笛、骨哨等(橫吹,單管,閉管,按音孔數(shù)無統(tǒng)一標準,吹孔在中部);
6、笛(橫吹,單管,一端開管,按音孔六個,一吹孔、一膜孔均與按音孔在一個平面上):
7、簫、尺八等(豎吹,單管,下端開管,上端管日有竹節(jié)封口,按音孔六個,前五后一,吹奏部位為山口,在頂端的邊沿)。
上述樂器從吹奏方法上大體可分為斜吹、豎吹、橫吹三類,其中豎吹樂器又有單管和編管之別。除了以上所例舉的笛屬樂器外,在歷史上,有些管樂器在分類的歸屬和概念界定方面,仍存有爭議。
二、夏商周至先秦時代的笛屬樂器
從人類有文字記載音樂活動至今,凡含有笛屬樂器的樂舞、樂隊多把這類樂器放在主奏或領奏的地位,這大概是由于笛屬樂器的成員大都音區(qū)較高、音色個性較突出的緣故。
上古時期最重要的笛屬樂器只有排簫。在剛剛步入文明的夏商兩代,排簫已被用于宮廷樂隊之中。
自春秋始,儒家思想在社會上逐漸占據(jù)了重要地位。由于排簫的音色、音量和音區(qū)符合儒家衡量音樂的“中和”標準,因而它在當時的地位尊崇,可與鐘、磐媲美。在以“金石”為核心的禮樂中,排簫也是重要的旋律樂器。戰(zhàn)國早期,曾侯乙墓的樂隊編制堪稱周代大型樂隊的代表,排簫以無可取代的地位立足在這個龐大的樂器組合中??v觀兩漢、南北朝及隋、唐各代的圖像資料,排簫幾乎是不可或缺的樂器,特別是在漢代的鼓吹中,排簫還擔任了該樂隊的主奏樂器,在橫笛與洞簫崛起的年代里,隋、唐燕樂中仍有多個樂部應用了排簫。
三、秦漢到隋唐時期的笛屬樂器
秦漢到隋唐是排簫與橫笛、洞簫并重的時期,也可以說是排簫漸趨衰落、笛和簫日漸崛起的歷史階段。西漢的笛多為豎吹。最晚到東漢初期,洞簫與橫笛便出現(xiàn)在樂舞畫像中,并在之后的魏、晉、南北朝歷代樂器組合中大量應用。
福建南音又稱“南曲”、“南樂”、“南管”或“管弦”,是絲竹樂的一個古老樂種,其淵源可追溯到唐朝以前。南音所用的洞簫,定長一尺八寸,即尺八,其形制從唐至今,沒有改變。這種形制的洞簫在中國大部分地區(qū)早已失傳,唯獨偏安于福建一隅。
隨著笛簫自身的完善和人們演奏技藝的不斷提高,隋、唐時期這兩件樂器不但成為宮廷燕樂的重要樂器,而且在民間廣為流傳,并涌現(xiàn)出一批杰出的笛、簫演奏家。如善于吹簫的鄭倫,著名笛手李暮、孫楚秀、尤承恩、云朝霞等。
四、宋元時期的笛屬樂器
宋、元兩代,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興盛與繁榮,民間音樂也逐步加入到商品經(jīng)濟的行列;音樂的主流由宮廷轉向民間,由貴族化轉向平民化,因而宋元音樂文化的普及面大大拓寬,市民音樂的蓬勃發(fā)展使這個時期的音樂活動更多的出現(xiàn)在露天廣場之上。市民音樂的活動場所雖以瓦子勾欄為中心,卻也廣泛活躍于茶坊、酒樓、寺廟甚至街頭巷尾。在這些露天舞臺上,排簫由于音量太小、演奏起來不夠靈便等缺陷,再也無法滿足時代的需求,悄悄退出歷史舞臺,后僅見于宮廷雅樂之中。橫笛和洞簫起而代之,由原來的從屬地位上升為樂隊的主導,特別是貼膜橫笛,因為音量大、音色個性鮮明、演奏靈活多變而成為大大小小樂隊組合中的主要旋律樂器。
人們所謂的“鼓、板、笛”實際上是宋、元時期伴奏樂隊的一個縮影。隋唐時出現(xiàn)的曲子,進入兩宋呈現(xiàn)出了空前繁榮的景象,其伴奏樂器以笛(或簫)、拍板為主;曲子的進一步發(fā)展,出現(xiàn)了以鼓、拍板和橫笛為主要伴奏樂器的“唱賺”——一種清唱套曲的藝術形式。宋朝是說唱音樂高度成熟的重要歷史階段,大型說唱音樂形式——諸宮調即產(chǎn)生于此時,其主要伴奏樂器也是鼓、拍板和橫笛。宋、元兩代還是戲曲藝術成熟與發(fā)展的重要歷史時期,宋代雜劇、南戲、金院本、元雜劇均用鼓、拍板、橫笛為主要樂器來伴奏。宋、元時民間還流行有多種器樂合奏形式,其中笛和簫為重要旋律樂器。
橫笛、洞簫在宋、元兩代不僅盛行于民間,在宮廷樂隊中它們也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據(jù)《東京夢華錄》卷九所記北宋教坊大樂(教坊大樂是宮廷燕樂中規(guī)模最大的合奏形式)所用的13種樂器有篳篥、龍笛(以龍首尾裝飾在橫笛的兩頭)、笙、洞簫、塤、篪、琵琶、箏、箜篌、方響、拍板、杖鼓、大鼓、揭鼓。
五、明清時期的笛屬樂器
明清時期,傳統(tǒng)音樂中的五大類——說唱音樂、民歌、戲曲音樂、歌舞音樂和器樂均已形成自身特有的體系,其中較多應用笛屬樂器的是戲曲音樂與器樂合奏。
1、笛屬樂器在戲曲樂隊中的應用
在戲曲的伴奏樂隊中,主奏樂器地位顯赫,它的聲音在樂隊中始終十分突出,在音量上大大超過其他伴奏樂器,并以同音或基本同音的形式襯托唱腔。主奏樂器在戲曲樂隊中必不可少而且不能隨意更換,它對整個樂隊的演奏起著統(tǒng)領的作用。從出土文物和文獻記載來看,橫笛自宋元雜劇開始便居于伴奏樂器的首席。進入明朝,昆山腔(昆曲)和梆子腔(梆子戲)先后粉墨登場,對我國戲曲音樂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改革后的昆山腔,其主奏樂器就是橫笛。我國的橫笛分類為曲笛和梆笛,命名的依據(jù)便來源于明清的戲曲:粗而較長的曲笛,音色明亮、秀麗、柔美,因為作為昆曲的主要伴奏樂器而得名;細而較短的梆笛,音色高亢、清脆、嘹亮,因為作為梆子戲的伴奏樂器而得名。橫笛在戲曲音樂中的主奏地位于清朝后期逐漸被胡琴類的拉弦樂器所取代。
2.笛屬樂器在器樂合奏中的應用
使用笛屬樂器的器樂合奏形式有絲竹樂、鼓吹樂和鑼鼓樂。
“絲竹”是我國對民間小型管弦樂隊的統(tǒng)稱,竹笛和洞簫都是“竹”的主要成員。歷史記載,漢魏六朝時已有“絲竹”之樂,只不過那時它們處在伴奏地位,是作為歌舞音樂的附屬品存在的?!稌x書·樂志》中有:“相和,漢舊歌也;絲竹更相和,執(zhí)節(jié)者歌。”現(xiàn)代意義上的絲竹樂是單純的器樂合奏形式,江南絲竹、廣東音樂、潮州弦詩、福建南音均屬絲竹樂范疇,大多形成于明清時期。
鼓吹樂早在西漢初期就已流行在我國西北邊疆地區(qū),后被作為軍樂、宴樂,并應用于其他多種儀式中。宋朝以前的宮廷鼓吹樂所用管樂器多是排簫、笳、角、笛等,宋元以后的鼓吹樂有三種演奏形式,分別以嗩吶、管子、笛為主奏樂器?,F(xiàn)流行的鼓吹樂種——冀中管樂、山西八大套、魯西南鼓吹、遼南鼓吹等樂隊的編制中均有橫笛,且大都用作重要旋律樂器。
吹打樂多興起于宋元以后,各地的不同樂種——十番鑼鼓、十番鼓、浙東鑼鼓、潮州鑼鼓及西安鼓樂的樂隊編制中亦多有笛、簫的使用。
六、中國歷史上笛屬樂器的對外影響
發(fā)音為“nai“納依”、“那伊”或“奈伊”、“納伊”、“那藝”等等)的吹管樂器遍布亞、非、歐、拉美等幾大洲,中國學者一般認為“nai”實為中國古老樂器“籟”的音譯?!凹{依”、“奈伊”等詞按漢語發(fā)音規(guī)律均可合而讀作“nai”而“籟”字的發(fā)音在我國古代漢語方言中并無Iai、nai之分,甚至在現(xiàn)代中國有些地區(qū)的方言中仍舊lai,nai分。匈牙利、羅馬尼亞稱排簫為“納依”,中國新疆維吾爾族稱橫笛為“奈伊”,塔吉克族稱斜吹的鷹骨笛為“那依”,可見“nai”(即“籟”)在對外傳播之前乃是豎吹、橫吹、斜吹管樂器的總稱,以至于后世多種不同形制的邊棱類吹管樂器都稱作“nai”?!皀ai”樂器遍布天下,足見中國笛屬樂器的影響之大,同時亦可窺見古代中國的音樂文化對外傳播之廣。
隋唐以來,不僅中原與中國版圖以內的少數(shù)民族關系密切,中國與外國的友好往來亦更加頻繁,其中以對日本的影響最大。早在公元7世紀,尺八便已隨隋唐雅樂遠涉重洋輸入東派,今天日本法隆寺中所藏的一支隋代尺八、奈良正倉院中藏有的八支唐代尺八可為物證。這種特殊形制的洞簫在中國本土已幾近絕跡,卻在日本得到了充分發(fā)展,成為日本最重要的樂器之一。千余年來,尺八在日本經(jīng)歷了“古代尺八”、“一節(jié)切尺八”和“普化尺八”三個重要歷史時期的流變,其中“古代尺八”直接傳自中國,形制與我國現(xiàn)有的南音洞簫相同。如今,日本流行的尺八與中國洞簫相比已有了較大的改觀,表現(xiàn)出笛屬樂器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氛圍影響下的多樣化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