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了莎士比亞文學作品與電影媒介的互動。文學作品中主題和情節(jié)受到了電影媒介的重視,但電影對文學作品的主題和情節(jié)又進行了加工?!读_密歐與朱麗葉》作為莎士比亞作品中改編為電影版本最多的一部,是展示電影改編版本與原著文本互動的最佳范例。
[關鍵詞] 莎士比亞羅密歐與朱麗葉文學改編電影
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文學巨匠之一。在文學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他的作品數(shù)量驚人,給世人留下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尤其是他的戲劇作品。其筆下的人物、文中優(yōu)美的詞句,滲透于英美文化的每個角落。
在莎士比亞文學的地位為世人所崇敬的同時,電影也不僅僅滿足于自身的技術發(fā)展領域,它發(fā)現(xiàn)文學作品是其豐富的創(chuàng)作源泉。就電影的邏輯而言,電影將其他藝術特別是文學嫁接到自身,期望的是以同化它們的方式將它們融化,電影試圖依仗自己的實力與傳統(tǒng)藝術進行互動。
一、莎士比亞文學
十六世紀晚期和十七世紀早期,莎士比亞,這位才華橫溢的劇作家開始獲得廣泛重視,名聲鵲起。莎士比亞的才華充分的體現(xiàn)在那華麗精美的語言,還有巧妙精煉的、牢牢抓住人性本質的故事情節(jié)。戲劇的沖突在他的作品中尤為突出,通過他描繪的挑戰(zhàn)社會傳統(tǒng)的人物行為,人性的沖動展現(xiàn)在觀眾眼前。莎士比亞擅長表述人類的本性一貪婪、憤怒、愛情、激情、自負、自暴自棄、同情等,因此,他的文學作品也能夠經久不衰。
莎士比亞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注意關注讀者或觀眾的意見。尤其是當時,由于受到當時英國女王的喜好的影響,莎士比亞在作品中大肆頌揚忠誠、天才、力量、和榮譽??傮w說來,他的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都相對保守(愛情一定要得到教堂的認可,決斗要受到官員的干涉,年幼者要聽從長者),但卻總能讓大眾廣泛的接受劇中所傳遞的價值觀。直到如今,即使對于21世紀的觀眾來講,他的作品中對愛情和暴力描寫的情節(jié)仍然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二、莎士比亞作品改編的電影
莎士比亞是偉大的人文主義者,他對人的本質有著深刻的洞察力,也因此在他死后的400多年間,世界幾乎每天都在上演他的“不朽”劇作。尤其是在影視中,短短的100年間,每年平均有3部以上根據(jù)他的劇作改編的影視作品在全世界上映。莎士比亞的文學作品被改編為電影開始于1899年,最初只是拍攝作品的片斷。無聲電影時期(1895-1929)英國、美國、德國、法國等拍攝了上百部的莎士比亞作品。即使當時的影片只能呈現(xiàn)無聲的敘述,莎士比亞的作品仍然廣受影視制作行業(yè)的歡迎。在有聲電影發(fā)展初期的半個世紀中許多享有盛譽的莎士比亞名著都被囊括其中:《哈姆雷特》、《亨利五世》、《奧賽羅》、《羅密歐與朱麗葉》等。當今的電影業(yè)對莎士比亞的作品更加關注:1989年改編的《亨利五世》、《理查三世》、以及巴茲·盧赫曼執(zhí)導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等。
早在1906年,長度僅有五分鐘的意大利版本《奧賽羅》就已經拍攝成功。1908出現(xiàn)了一系列莎士比亞作品的默片《理查三世》、《羅密歐與朱麗葉》、《馴悍記》等。當聲音能夠在電影中呈現(xiàn)的時候,電影制作者就開始加工編輯原作的劇本對話,從而更好的適應這一新的視聽媒介形式。如在1936年,米高梅的制作人就《羅密歐和朱麗葉》進行了好萊塢式的制作。在該版本中這對年輕的戀人分別由35歲的諾曼西爾,和45歲的萊斯里霍華德?lián)谓巧?。導演薩爾伯格保留了大多數(shù)莎士比亞式的語言,而且保持了原著的藝術性氣勢。盡管投入龐大,該部影片還是以失敗收場。這與1935年,華納兄弟公司拍攝的《仲夏夜之夢》遭受到同樣的命運。自此,大型的影視制作公司紛紛停止對莎士比亞的作品改編,采取觀望的態(tài)度。
一直到1944年,勞倫斯奧里夫拍攝了《亨利五世》,拍攝手法采取當時典型的舞臺劇紀錄拍攝形式,但是在攝影機的運用手法上比重明顯加大。他采用的是將影片的開場和結局定位在舞臺內的手法,使得觀眾察覺不到攝影機的存在。1940年左右,奧森威爾士開始了對莎士比亞作品的改編拍攝。他在1948年拍攝的《麥克白》忠實于原作品的文本,但在視覺拍攝上卻采用了自由的手法。
1961年,一部以《羅密歐和朱麗葉》為原型改編的音樂劇——《西區(qū)故事》,搬上了銀幕。這對于莎士比亞的作品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變。影片的情節(jié)與原著大相徑庭,描寫的是現(xiàn)代黑幫年輕人的仇怨。影片從攝影棚布景的圈子里跳出來,把觀眾引到紐約街頭。以曼哈頓西部貧民區(qū)為背景,展現(xiàn)了現(xiàn)代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悲劇以及流氓阿飛的暴力活動情景。當時好萊塢正處于新舊交替之間,對具有新意的作品和新冒出來的人才比較推崇?!段鲄^(qū)故事》觸及種族矛盾問題,充滿美國式的活力,這些迎合了時代潮流與大眾所好,因此獨占第34屆奧斯卡10項大獎。對莎士比亞文學的文本采取松散的改編,使得這位文學巨匠的作品能夠首次脫離原文固有的對白風格,融入新時代摩登的社會背景。
三、《羅密歐與朱麗葉》的不朽主題
《羅密歐與朱麗葉》作為莎士比亞作品中改編為電影版本最多的一部,是展示電影改編版本自由度越來越大的極好范例。該劇作本身具有普適性的主題:充滿激情的少年,分裂的家族世仇,命中注定的浪漫愛情悲劇,這些是改編電影最合適的主題。事實上,這個故事在莎士比亞開始創(chuàng)作之前就已經流傳很廣了,他創(chuàng)作的原型來源于早期的意大利民間傳說?!读_密歐與朱麗葉》之中愛情與仇恨,光明與黑暗,青春與衰老,緣分與宿命的對立,是使得該作品經得起現(xiàn)代化的,市場化的洗禮。另外,該作品中對男女主人公的激情描寫在當時也是頗具特點,這與當時英國處于歷史上較為開放的伊麗莎白女王統(tǒng)治時期有關。雖然整體上,莎士比亞的原著文本中呈現(xiàn)的價值觀與當時的16世紀社會背景息息相關,而與現(xiàn)代社會相距甚遠,難以讓現(xiàn)代人產生親近感。然而,該劇經歷幾百年的滄桑仍然常常以不同的版本出現(xiàn)在觀眾的眼前,這恐怕可稱得上是電影改編史上的奇跡了。
影視藝術綜合了各門藝術的多種元素,并重新整合,使其成為自身的一個特質,集視與聽、時與空、動與靜、表現(xiàn)與再現(xiàn)于一身。因此,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不僅在題材選擇、主題開掘,形象塑造、價值取向、審美情趣等方面能為電影提供借鑒,而且在創(chuàng)作技法上也能給予影視多方面的啟迪。
四、銀幕上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這部寫于1579年的劇作堪稱莎士比亞筆下最有名的劇作之一,幾個世紀以來,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改編,盛演不衰,盡管情節(jié)略有更動,但其藝術感染力始終不減。此劇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早期的人文主義思想。雖屬悲劇,但整個作品又與作者同時期的喜劇精神相通,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情節(jié)既單純又曲折。
20世紀似乎已試用了一切可以想象得到的靈感去改編莎士比亞的劇作,而電影則是施于其身最大的形式變化。對《羅密歐與朱麗葉》的電影改編,從無聲電影時期已經開始。1911年,美國劇團演員埃德溫·山豪士攝制了一部《羅密歐與朱麗葉》在1916年的重拍片中,臺達·巴拉扮演的朱麗葉,被認為是莎士比亞影片史上的佳作。1928至1929年間,電影進入到了有聲時代,莎士比亞的經典對白初登銀幕,但對《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有聲電影創(chuàng)作,卻到1936年才出現(xiàn)。
1936年,《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改編電影拍攝得到了米高梅公司的鼎力支持。兩百萬美元的投資,及專門撥出的一百畝空地,被用以搭建維羅那的布景。里克·吉本斯制作了五十四個基本場景模型,最終在攝影棚中達到了一種令人迷幻的裝飾效果。
1954年威尼斯電影節(jié)時,為英意合拍的影片《羅密歐與朱麗葉》首映起立歡呼的觀眾,并非因為它是莎士比亞作品,而是因為它是15世紀的意大利在彩色影片中絢麗奪目的再現(xiàn)。這部電影的美術設計使其在電影史上留下了令人難忘的一頁。
15年后,又一部引人矚目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漣英意兩國的聯(lián)合制作下出品了。澤菲萊利用了當時極為時髦的“真實電影”流派那種高度靈活的攝影技巧將全劇的動作——無論是械斗、跳舞,還是談情說愛,均拍攝得極為流暢。但澤菲萊利對莎士比亞的詩句處理得極為粗枝大葉,他把羅密歐和朱麗葉的角色給了兩個很有銀幕人緣的新人。莎士比亞那種詩意的浪漫精髓在激情動作演繹中消失殆盡。
在其后近三十年的時間里,莎士比亞的作品在銀幕上幾多沉浮,莎士比亞影片的黃金時代似乎已經過去,時代和社會的變化,促使一些電影業(yè)者嘗試另辟蹊徑,試圖尋找一個古典與現(xiàn)代、異國與本土的中間地帶去演繹莎士比亞,讓一個古老的靈魂在今日的銀幕上生發(fā)出嶄新的時代意義。這一追求是《羅密歐與朱麗葉》1995年新版的向往之境。
這部標以“后現(xiàn)代激情”的最新版《羅密歐與朱麗葉》實質上是借用莎士比亞的故事框架來虛擬現(xiàn)實的一部移花接木之作。故事在虛擬的現(xiàn)代時空中展開:一個近乎神經質的維羅那城,殘陽斜照的凡尼隆海灘,華麗怪誕、濃妝艷抹的金色豪門,以及在此種世界中最不可能出現(xiàn)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以他們單純而憂傷的愛情帶給世人一個遙遠而純凈的夢想。在烈火暗涌的現(xiàn)代大都會里,古典的憂郁靈魂終于和現(xiàn)代的年輕面容結合在了一起,莎士比亞那穿越歷史的浪漫內質在兩個世紀后被世人重新憶起。經由編劇克雷格·皮爾斯和導演巴茲·盧赫曼的苦心經營,加之萊昂納多·迪卡布里奧和克萊爾·丹絲的出色演出,這部影片成為一部典型的現(xiàn)代時式的青春偶像片??巳R爾·丹絲使朱麗葉具有了一種現(xiàn)代女性獨立堅毅的自主精神,萊昂納多·迪卡布里奧則為羅密歐注入了屬于現(xiàn)代青春少男特有的狂放不羈和敏感氣質。
巴茲·盧赫曼導演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改編版本,至今被稱為是最大膽的改編版本。電影中包含了古典的情節(jié)、語言,融合了嬉皮士、幫派爭斗、以及音樂電視等元素。電影上映后吸引了大批的年輕影迷,但是影評界對于該片卻是眾說紛紜:有人大加贊賞,有人嗤之以鼻。
從1911到1995年,多個版本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不斷涌現(xiàn),是文學劇作的不朽生命力的展現(xiàn),也是影視媒介強大生命力和自由度的寫照。
五、文學與影視的共鳴
本文回溯《羅密歐與朱麗葉》這個世紀中的銀幕變遷,實際上也在回溯歷史,回溯莎士比亞這個名字所包含的人文力量;探討莎士比亞文學元素與電影的對話,也是在探討英美文學元素的閃光點和文學價值而又涉獵了電影媒介對文學的洗禮,也就是探討文學的生命力及其與新媒介、新時代、新科技的結合??偠灾?,莎士比亞人文意識的廣闊視野,曾作為歐洲文藝復興中啟迪心智的一面旗幟號召世人,促進現(xiàn)代新時期的開創(chuàng),而今時今日的蕓蕓眾生暢游在他的精神遺產中時,仍對他的偉大卓絕充滿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