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英國內(nèi)閣制之于現(xiàn)代的民主制度乃至由此延伸出的現(xiàn)代公司制的意義,已是公認的事實。然而,對于它詳查溯源之后卻發(fā)現(xiàn),對創(chuàng)建者來說它不過是當事者當時博弈的需要。
現(xiàn)代文明的發(fā)源地是英國,可以說,沒有英國在政治制度、經(jīng)濟運營方式等諸多方面的開創(chuàng)性探索,就不會有后來的現(xiàn)代化之種在全世界生根開花。而英國的現(xiàn)代化又是如何發(fā)源的呢?
眾所周知,是現(xiàn)代文明的第一縷曙光,撕破了漫長的中世紀黑暗照亮歐羅巴大地的。那什么是“中世紀的黑暗”呢?是教權、國王、騎士“三合一”的統(tǒng)治體系!高高在上的羅馬教皇被認為是上帝在人間的最高代表,他,以及羅馬教廷是人世間一切思想的主宰,教廷是各國天主教會的上級機構(gòu),各國的大主教必須由羅馬任命,而各教區(qū)的主教則是大主教的下級,直至基層教堂的神父。
天主教會是一個森嚴的等級機構(gòu),它不但鉗制人間的一切思想——規(guī)定世人的所有言行都必須以教廷確定的教義為繩尺,而且掌握各國王權的予奪——根據(jù)公元494年由教皇蓋拉西厄斯提出的“雙劍”論,思想權力和政治權力都是由基督授予教會的,然后再由教會把政治權力賜予國王,教會是王權的中介,因此,教會也有權收回王權。而國王則是上帝派出的世俗事務主宰,他掌握的不是說教的權力,而是鐵與火的王權!騎士貴族則是國王的附庸,他們的生命屬于國王,必須以他們的武力為國王效忠,而國王則賜予他們土地,他們是土地和戰(zhàn)馬的所有者。騎士的屬地稱為莊園,由城堡和田園構(gòu)成,騎士住在城堡里練習馬術和擊劍,人民則作為騎士的附庸在田園里勞作,毫無人身權利可言,除非能逃離莊園。
中世紀就是這樣一個世界,籠罩在教士、國王和騎士編織成的統(tǒng)治網(wǎng)絡之下,逃亡農(nóng)奴組成的自由城市在密布網(wǎng)絡的夾縫中艱難生存,像黑暗天幕中的點點星光
顯然,這鐵鑄般的黑暗不是說撕破就能撕破的,惟有建立一種制度,使教廷不再能掌控一切,思想才有可能自由,從而釋放其創(chuàng)造力;也只有建立一種制度,使國王不再能夠通過武力主宰一切世俗權力,國家的權力才可能由人民的代表行使,民主政制方能運行,現(xiàn)代文明也才成為可能。
如此重大變革是怎樣發(fā)生的呢?正是在英國,出現(xiàn)了第一個不受羅馬控制的教會;也是在英國,一位國王竟然主動把國家權力交給內(nèi)閣去行使!而國王“所有權與控制權分離”的做法則啟發(fā)了企業(yè)界,從而發(fā)明了董事會-總經(jīng)理的現(xiàn)代公司制度,使工業(yè)革命成為可能,人類由此踏上了現(xiàn)代化之路。誰曾想到,這一連串制度變革,竟然肇端于一場離婚案——
大約在1527年的下半年,都鐸王朝的英王亨利八世決定與王后凱瑟琳離婚。
為什么要離婚呢?因為“夫妻感情不和”嗎?當然不會這么簡單。
當初,阿拉貢王朝(當時統(tǒng)治西班牙)的公主凱瑟琳本是亨利八世之兄——王太子亞瑟之妻,1501年16歲時嫁入英國王宮。然而,婚后僅僅半年,體弱多病的太子就駕鶴西去了。年輕的寡婦凱瑟琳又被許配給了時年僅10歲的未來的亨利八世,待其成年后完婚。
按說亨利八世和凱瑟琳婚后兩人感情也算不錯,先后生有五個子女,但是不曾幼年夭折的只有一個——生于1516年的瑪麗,也就是后來著名的暴君“血腥瑪麗”。而英國歷史上此前還不曾出現(xiàn)過女王踐位。隨著凱瑟琳日漸老去,亨利八世開始為“國本”問題憂心忡忡。
不過真正讓亨利八世下了決心的還是凱瑟琳的侄子——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五世。當時有三個雄主逐鹿歐洲:英王亨利八世、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和西班牙王卡洛斯五世。1519年卡洛斯五世當選為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占了上風,從此他不再僅僅是西班牙的國王了,從波蘭到巴爾干半島,歐洲大陸的廣大地區(qū),除法蘭西和意大利以外,幾乎全在他的控制之下,算得上“三分天下有其二”。為了遏制卡洛斯五世過于強勁的風頭吹向意大利,在亨利八世的支持下,弗朗索瓦一世與教皇克雷芒七世訂立了反西班牙的科尼亞克同盟。然而聯(lián)盟不但沒有把卡洛斯五世怎么著,反而被對手端了老巢——1527年5月6日,卡洛斯五世的軍隊洗劫了羅馬,并控制了教皇,做到了“挾天子以令諸侯”??逅刮迨赖膭倮褪呛嗬耸赖氖。≌呖偸怯魫灥?。郁悶中的亨利八世開始懷疑自己的行為惹惱了上帝,因為《圣經(jīng)·利未書》說,“娶已故兄弟的寡婦為妻”是被禁止的,于是他決定和凱瑟琳離婚。
那個年代涉及婚姻的大事必須由教會批準才行, 當年亨利八世和凱瑟琳結(jié)婚就是羅馬教廷特批的,如今要離婚,按照程序,也得上報羅馬教廷批準才行。
這時英格蘭最有權勢的大臣要屬約克教區(qū)大主教兼英格蘭大法官托馬斯·沃爾西了,在國內(nèi)他是亨利八世最倚重的大臣,在羅馬方面又是下一任教皇的有力競爭者之一。亨利八世希望通過他同羅馬方面斡旋離婚案審理。然而此時的教皇已經(jīng)被卡洛斯五世控制在掌心了,卡洛斯五世又怎么甘心讓姑媽遭到拋棄呢?
使節(jié)的頻繁往來和兩年的扯皮,換來的只是克雷芒七世批準英格蘭教會自行負責此案審理。如果案例能夠由沃爾西全權負責,可能也就沒有后來的麻煩了, 但是教皇偏偏另行安排了一位特使——樞機主教坎佩基奧赴倫敦“協(xié)助”審理。由于坎佩基奧不斷地巧妙拖延,審理遲遲沒有結(jié)果。1529年10月,亨利八世終于忍耐不住了——教皇特使被不加審判地處死,沃爾西免除一切職務并逮捕,在押赴倫敦途中死去。
然而,這依然沒有解決亨利八世的問題,惟有繼續(xù)跟教廷扯皮,一扯又是三年。
不過這三年中,有一個人替國王找到了解決辦法, 此人叫做托馬斯·克倫威爾(與100多年后的護國公奧利弗·克倫威爾不是一人),原本是沃爾西的跟班。克倫威爾想到的辦法是讓英格蘭教會脫離羅馬獨立,離婚的事就可以不用羅馬過問了。這種想法無疑是受了歐洲大陸正轟轟烈烈進行的宗教改革運動的啟發(fā)。
克倫威爾分三步實行他的計劃。他首先促使國會通過了一項法案,宣布英格蘭不再向教廷納稅,取得了財政獨立。稍后于1532年利用多數(shù)出自平民的眾議院議員對教士們的不滿,通過了《神職人員讓權法》,把教會在議會中的權力轉(zhuǎn)移給了國王。完成了這兩步之后,1533年克倫威爾重拳出擊,操縱議會通過了禁止向羅馬上訴法案,宣布英國的司法權獨立。
至此,亨利八世終于可以順利離婚了。原為凱瑟琳侍女的安妮·博林成了亨利八世的第二任王后,她為亨利八世生下一個女兒,后來成為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
1534年,英國國會又通過了歷史性的《至尊法案》,宣布國王為英格蘭教會的最高首腦,英王就是上帝在英格蘭的最高代表,而不再是羅馬教皇,英格蘭教會也不再是羅馬教廷的下級,神職人員被要求宣誓承認英王的至尊地位,獨立的英國國教誕生了?。ㄖ袊话惆延鴩谭g為圣公會)
為亨利八世帶來兒子的是第三任王后簡·西摩, 這個兒子后即位為愛德華六世,正是他在儀式、符號、人事制度方面的改革,使英國國教確立了與天主教會不同的體制,真正實現(xiàn)了不可逆轉(zhuǎn)的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