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裁員事件給我們提了個醒兒,選擇服務于百度的員工與選擇投資給百度的股東一樣,都想分享百度快車的高增長前景,但是正如買百度的股票一樣,打工仔也要承擔高成長的職業(yè)風險。
此后事件引發(fā)的法律和治理爭論還在繼續(xù),但是無論結果如何,中國市場再度經歷了一次高成長企業(yè)的高風險教育。
百度由于盈利來源單一,雖然在納市上演了IPO 神話,但是,百度股價虛高、與其盈利能力不相符也是不爭的事實。早在2005年9月,百度就經歷了一場“估價門”之痛。當時,高盛和另一家分析機構PiperJaffray的分析師啟動了對百度的股票評級,都認為百度的估值偏高。受此消息影響,百度的股價急速下挫,兩日內由120美元跌至80美元以下。
實際上,高盛是在看好了百度未來預期的基礎上才做出上述評價的。高盛預計,百度在2006年到2009年的營收額年均增長率將達35%,每股收益的年均增長率將達40%。做出這個判斷的理由是,到2008年中國網民數量將達2.52億,超過美國,這將為百度的成長提供有力的保證。然而,百度目前的營收規(guī)模畢竟太小了。百度2005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 百度的利潤額在經歷了超常規(guī)的同比6倍多的增長之后,每股收益也才區(qū)區(qū)5美分,而網易同期的每股收益為83美分,二者差距巨大。
自上市以來,百度拓展的領域大多集中在面向個人用戶的搜索,比如與諸多手機廠商結盟大力拓展手機無線搜索,又或者所謂的“百度空間”,都是在為未來增加營收渠道或來源做鋪墊。百度意識到自己的成功或專長在于人氣和流量,而且能給百度帶來巨額回報的競價排名仰仗的就是人氣和流量。而此次裁員事件中被裁撤的ES部門,主要面向企業(yè)或政府部門用戶,面臨市場規(guī)模小、數據不精確等諸多弊端,并且在百度拓展博客后,該部門的檢索結果將更加“水分化”,市場競爭優(yōu)勢將不斷縮小。上市后變“財神”的百度已經看不上這塊業(yè)務,因此要主動收縮戰(zhàn)線,進行所謂的戰(zhàn)略調整。
百度2006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百度收入和利潤同比增幅分別達175%和385%,并達到了分析師的預期。盡管第二季業(yè)績飄紅,但似乎遠未滿足華爾街投資者的胃口。財報公布后,百度股價在當天大跌13.92美元,報收78.05美元,跌幅為15.14%。這表明投資者希望看到百度有一個更爆炸式的增長,因為與Google和雅虎等互聯(lián)網巨頭相比,百度的營收還不能與它們站在同一個數量級上。
2006年6月1日,百度在其主要收入來源競價排名業(yè)務中按照關鍵詞的價值上調了起價,被好多人戲稱“搶錢”,并遭到訴訟。百度一方面在加大主營業(yè)務的營收能力(漲價),另一方面又把營收能力欠缺的ES部門進行解散(壓縮成本和開支),這一漲一落顯然是在為優(yōu)化2006年第三季度財報做準備。
一邊是成長,百度要仰仗高股價來獲得增量資本來源并維系管理層地位;一邊是生存,百度要通過強化核心業(yè)務的現(xiàn)金生成能力贏得時間窗口。生活在成長與生存夾縫中的ES部門必然要成為百度高速列車中途卸載的過客。實際上,為了贏得稍縱即逝的生存機會,互聯(lián)網企業(yè)的所有資產和業(yè)務都要有隨時犧牲的準備,客戶和機構投資者也許是個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