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課做到幾點鐘好
孩子做功課的時間,即使是短時間,要他持續(xù)維持緊張狀態(tài),在一定時間內(nèi)達成某種成果,仍是相當困難的。
所以,如果安排孩子讀書的時間,尤其是孩子該“讀到幾點鐘”,就更重要了。因為終了時間是要孩子持續(xù)努力的一個目標地點啊!
例如你可以把孩子做功課的終了時間,定在“四點為止”或到“七點半為止”。但這種好似告一段落的時間,對一個自律性不如大人的孩子來說,只是一個“四點左右”、“七點半左右”的“大約時間”,因此,難免就會馬馬虎虎,無法專心到底。
但是反過來說,如果把做功課的時間,定為“到三點四十五分”或“到六點五十分”這種“中間時間”,那么對終了時間的意識便會鮮明起來,不但“有效時間”提高,同時作業(yè)也不至于做得馬馬虎虎,父母也可以期待他們在那時間之內(nèi),充分維持緊張狀態(tài)。
其實這種“以中間時間代替完整時段”的方法,在大人社會里,例如IBM等現(xiàn)代管理觀念進步的公司,已經(jīng)陸續(xù)采用,并有提高工作效率的成果,換句話說,孩子的功課做到幾點鐘好?父母也可以采取現(xiàn)代管理學上的這種方法。
★愛玩的孩子以“量”代替“時間”
孩子想出去玩想得不得了,老是注意父母規(guī)定的用功時間到了沒有,就根本不能把心放在功課上。這時,如果對孩子的“用功時間”加框限制,說“再做三十分鐘”或“把作業(yè)做到四點鐘”,那么,孩子對功課將越發(fā)地心不在焉,只會心浮氣燥地坐在書桌前磨時間而已。同時,教孩子在短時間內(nèi)有效地把功課做好,也許永遠無法辦到。
這時候可以試著把指定“讀書的時間”改成“讀書的量”。
例如,父母不要再說“好好讀三十分鐘”,而改說“把這練習做一頁”或者“把這一張講義做完”。
像這樣指定出一定的功課量,將可使孩子把注意力轉向這一定的“量”上,而對他們所在意的“時間”,反而能意識轉淡。
這么一來,孩子便從“必須忍耐三十分鐘”的消極態(tài)度,轉變成為“趕快把這些練習題做完”的積極態(tài)度。如果運用得當,父母也可以期待比當初“預定的用功時間”更延長而持久。
★記憶之道——早上10分鐘
有關對人類記憶的研究,雖然是心理學上一個重要的部分,但若要使記憶更切實,與其立刻復習所記的內(nèi)容,還不如再經(jīng)過一定的時間后再復習有效。人類在一天里,為了記憶各種事情,而使當時學習的內(nèi)容與其它記憶重疊;而記憶的痕跡要在頭腦里固定,卻需要一定的時間。一次記憶的內(nèi)容,如果完全不復習,則往后記憶的內(nèi)容會一一消失,頭腦里幾乎不會留下任何記憶的痕跡。
一般來說,在八、九個小時以內(nèi),把一次記憶的事情再度復習,才會記得住。因此前一個晚上所學的功課,在第二天早晨,花上十分鐘復習一次,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做完功課立刻睡覺的話,在那段時間里,沒有其它事情需要記憶,于是記憶的痕跡不會混亂,比較容易產(chǎn)生記憶的再生。常常有人說早晨的十分鐘,相當于深夜的一小時,因此,在早晨上學以前,讓孩子面對書桌記憶片刻,可以使前一天晚上所學的東西深深記在孩子的頭腦里。
★心理上的除法
如果孩子一個月要寫三百道練習題,父母可以每天分攤計算,也就是“一天只要寫十道練習題”;你這么想時,是不是比較輕松多了???
不錯,數(shù)量雖然相同,可是把功課細分化了,于是不覺得量多,才能提高效率,這也就是“心理上的除法”。
其實這種“心理上的除法”,在你為孩子定功課進度時,真是最恰當?shù)姆椒?。尤其對精神上還未分化的低年級孩子來說,長期性的展望或全盤性的看法,還很難做到,他們具有只能看見現(xiàn)實的、眼前目標的傾向。換言之,答應孩子一個月以后吃頓冰淇淋大餐,還不如現(xiàn)在給他一顆糖果吃。
“你要一個月做三百頁好?還是一天做十五頁好?”
即使不需要用這種瞞騙的方法,但是譬如一本三十頁的練習簿,與其沉重地放下,叫孩子一個月把它做完,不如每天撕下一張交給孩子。這雖是小小的技巧,卻可以說是消除孩子沉重壓力感的“心理上的除法”的巧妙應用。
★考完試后立刻檢討,學習效果好
小時候,學校一考完試,心里就記掛著不知道自己的答案對不對,于是一回到家,立刻找出教科書和參考書來查個究竟。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經(jīng)驗。
在學習理論上,這種人類的心理已經(jīng)引起注意,而所謂“即時確認”的想法,正被實際教育的場所引進并研究中。也就是說,人類想要知道結果的欲望,在剛剛做完某一作業(yè)的時候,欲望最高。換句話說,這一作業(yè)剛做完的時候,對該作業(yè)的關心度和動機最強。這種想法,在美國盛行的程式學習中,也已經(jīng)被引進,學生在一一回答給他們的問題的同時,可以利用機器,立刻知道結果,真正運用了“即時確認的原理”,以提高學習效果。
根據(jù)這種原理,剛一考完試時,可以說正是用功的絕佳機會。在父母親的想法里,讓孩子考完試后,輕輕松松地玩一玩是理所當然的。可是剛考完的“即時確認”,其實要不了太多時間,卻很有效果。
因此,如果能利用這個機會,只要極短的時間,就能得到很大的學習效果。
★新學期剛開始,正是用功的好時候
令父母親束手無策的不良少年,一旦處于不同的環(huán)境,往往會完全脫胎換骨;一個對公司的業(yè)務感到絕望而失去工作意愿的上班人員,換一家公司,可能會變得令人刮目相看,積極勤快地開始工作起來。這些例子,就經(jīng)常可以聽到。如果給它一個名稱,也許可以稱為“履歷抹消”的效果吧。過去不良的印象,從自己心中消失,在新的環(huán)境里,產(chǎn)生一種愿望,希望自我更新。
相同的現(xiàn)象,也常常發(fā)生在新學期剛開始時孩子的課業(yè)上。前一學期因為成績低落,而完全喪失自信的孩子,在經(jīng)過一段漫長的假期之后,已經(jīng)完全忘記以前討論的印象,而興致勃勃地準備開始用功了。很可能他們對自己這種心理狀態(tài)的改變,并沒有注意到。可是身為父母的人,如果在“履歷消失”效果最好的新學期開始,不知道加以活用,以增進孩子讀書意愿的話,那未免太可惜了。
新學期開始時,在孩子的頭腦里,暫時從“能”與“不能”的評價中解放出來,呈現(xiàn)出一片白紙狀態(tài),這時,讓他們集中精神在密度較高的功課上,就好比在干燥的沙地上注入水分一樣,必然能夠快速地在孩子頭腦里儲積下更多新鮮的知識。
★擬定的目標愈具體用功愈有效率
在指導孩子做功課的時候,你是否常在進度上要求多一點?譬如說:“到九點為止,能做多少盡量做?!被颉氨M量做快一點,做多一點?!辈扇」室獍涯繕伺康姆椒?。
這種指示法的背景,除了父母考慮到不愿意勉強、加重孩子的負擔量之外,還有暗自期許并打算:“如果具體要求孩子在幾分鐘內(nèi)做幾題,萬一他們有能力做更多,那不是‘損失’了嗎?何必多此一舉呢?”
但是這種擔憂和打算,其實對孩子的作業(yè)效率,絕對不會“盡量”提高。因為人們在對自己課以某項作業(yè)時,這作業(yè)的目標越具體,則為達成這目標所做的努力,也會變得越具體,而且這目標是否達成了,也比較容易判斷。因此,不僅止于“盡量多做”,而且最好進一步確定幾分鐘能做對幾題,擬定以時間、量、質(zhì)為基準的具體目標,才更理想。
(連載中,請期待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