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鄧小平是嫻熟運用辯證法的典范,他的改革辯證法思想孕育于革命戰(zhàn)爭年代,應用于改革的全過程。這體現在辯證思想的指導下,我們的改革經歷了一個由點到面,由特殊到一般的過程:實現了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統(tǒng)一;堅持了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tǒng)一;堅持了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的統(tǒng)一。這一思想將長期指導我們的改革開放事業(yè)。
關鍵詞:鄧小平;改革;辯證法
中圖分類號:A8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6107-0017-03
一百五十多年的科學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有機統(tǒng)一并不斷發(fā)展的歷史??茖W世界觀的確立和運用,是尋求無產階級革命和建設正確道路的先導和保證。“馬克思主義中有決定意義的東西,即馬克思主義的革命辯證法,”鄧小平的改革理論處處充滿辯證的光輝,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在當代中國改革實踐中的成功運用、發(fā)揮和發(fā)展。堅持辯證法的立場、觀點、方法,是鄧小平哲學思想的實質,也是鄧小平將馬克思主義哲學成功的實現為我們黨的各項方針、政策最得心應手的工具。探索鄧小平改革思想的辯證法,對于更好地把握好改革的力度、發(fā)展的速度和社會的可承受程度三者的關系,把鄧小平開辟的改革開放的航程沿著正確的方向進行下去具有重要意義。
一、鄧小平革命時期的辯證思想
鄧小平的辯證思想是源于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這一思想在革命時期已得到充分的體現。毛澤東在黨的七大所做的發(fā)言中說,總而言之,就是如太行山的同志所說的,要按照辯證法辦事。1957年1月27日毛澤東在省、市、自治區(qū)黨委書記會議上講話中提到:“要按照辯證法辦事,這是鄧小平同志講的,我看全黨都要學習辯證法辦事。”從毛澤東的這兩段話中我們不難看出,鄧小平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已顯示出他深悟改革的辯證法?!耙崔q證法辦事”是鄧小平在太行山工作時的一句名言。當時任政委的鄧小平領導129師在太行山區(qū)建立了自己的根據地,在領導軍事斗爭的同時時刻不忘政治工作、經濟工作。毛澤東曾經說過:中國革命的問題首要是農民問題,也就是土地問題。因此,鄧小平在建立的每一個新的根據地時都立刻進行土地改革:通過勸說、強制的措施使地主減租減息,提高佃農工錢,從而維護了廣大農民的利益,受到農民的熱烈擁護。為實現軍隊自給自足,鄧小平制定新的政策,每個單位都分到一塊土地,這也許就是以后中國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最初萌芽。鄧小平還認識到,沒有文化是農民遭受剝削壓迫而不知如何反抗的深層原因之一,給農民教育才能從根本上解放他們,戰(zhàn)爭或許可以解放他們的肉體壓迫和桎梏,而教育卻可以解放他們的靈魂——這對下一代更為重要??梢哉f,鄧小平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的偉大改革措施,連同其嫻熟的辯證思維由來已久。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待這段歷史,并且將歷史與現實對照一番就會發(fā)現:早在戰(zhàn)爭年代,鄧小平就已經有了初步的社會改革思想,在烽火連天的歲月,已開始用辯證思維思考和探索解放生產力的問題了。這為他以后將辯證法運用于探索改革開放的實踐奠定了基礎。
二、鄧小平改革理論中蘊涵的辯證法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這是我黨領導進行的又一次偉大革命的開端。20多年來我們創(chuàng)立的新政策,開辟的新道路,概括起來就是改革開放。作為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鄧小平,將辯證法嫻熟運用改革進程,推動改革不斷走向深入。
第一,改革經歷了一個由點到面,由特殊到一般的過程。毛澤東在《矛盾論》中精辟地論述了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他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這一共性個性、絕對相對的道理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拋棄了辯證法”。鄧小平深刻了解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這一矛盾問題的精髓,他說:“我們要根據社會主義國家自己的實踐,自己的情況來決定改革的內容和步驟。每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又都是不同的,歷史不同,經驗不同,各國的改革不可能一樣?!闭腔趯γ艿墓残耘c個性辯證關系的正確認識,我們才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改革之路。我們的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依靠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一獨具特色的經營方式實現了農村經濟的飛速發(fā)展。進而,改革重心轉向城市,實施了以增強國有大中型企業(yè)活力為中心各項措施,實現了眾多企業(yè)的扭虧增贏。在經濟改革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政治體制領域的改革也順利推進,二者共同促進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傊赊r村改革到城市改革,由經濟體制改革到政治體制改革,從沿海經濟特區(qū)到沿海開發(fā)區(qū)再到內地的開放,遵循了從特殊到一般、再從一般到特殊的循環(huán)往復的認識論思想,體現了從點到面,從特殊到一般的輻射遞進關系,是矛盾的特殊性到矛盾的普遍性的轉化。
第二,改革實現了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統(tǒng)一。按照辯證法的觀點,任何矛盾都是斗爭性和統(tǒng)一性的結合。一般來說,非對抗性矛盾突出的是同一性;對抗性矛盾,斗爭性更為突出。在特定條件下,對抗性矛盾也可以突出同一性。改革開放過程中,人們的思想往往受到姓資姓社問題的困惑。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矛盾是對抗性質的矛盾,斗爭性占主要地位,這是不容置疑的,但在和平與發(fā)展為時代主題的大背景下,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進行合作與交流是完全可能的。我們通過改革開放,引進資本主義社會的資金、技術、先進的管理經驗來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對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對立同一關系的成功運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辯證法的矛盾則屬于非對抗性的矛盾.同一性占主導地位。鄧小平一貫強調同一性的作用,而且在一定條件下,把穩(wěn)定(同一性)放到壓倒一切的地位,這是他從我國的實際出發(fā),從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出發(fā),從我們要有一個長期和平穩(wěn)定的國際環(huán)境,以集中力量把國內事情辦好的重要角度而提出的。
從辯證法的角度,穩(wěn)定、協調、同一是相對的,“發(fā)展是硬道理”,必須把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看作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發(fā)展是目的,改革是動力,穩(wěn)定是前提,任何一方面出現了問題都會影響全局。矛盾雙方的對立同一要求對于任何一個矛盾的側面,都應放在與其對立方面的相互排斥和相互依賴的關系中去認識,只看到矛盾的一方面而忽視矛盾的另一方面;只看到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的性質而忽視他們的相互依存的性質;只看到彼方對此方的制約作用而看不到此方的反作用,都是片面的、有害的。它往往造成實際工作中的顧此失彼,進而有礙于現代化建設中若干重大關系的正確處理。因此,使三個方面協調發(fā)展是改革的要求,也是鄧小平嫻熟運用辯證法的光輝體現。鄧小平堅持把深化改革和持續(xù)發(fā)展聯系起來,改革推動了發(fā)展,發(fā)展又促進了改革?!案母锏囊饬x,是為下一個十年和下世紀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沒有改革就不會有今后的持續(xù)發(fā)展。因為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紀的前五十年,這件事必須堅持下去。”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了要牢牢把握“抓住時機,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fā)展,保持穩(wěn)定”的大局,正確處理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關系。實踐證明,我們在改革過程中正確處理了三者關系,所以,實現了改革的順利進行,保證和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fā)展。
第三,改革堅持了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tǒng)一。事物矛盾發(fā)展的不平衡性決定了對待事物必須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結合。作為政治家、戰(zhàn)略家的鄧小平將兩點論與重點論應用與改革中,突出表現在對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辯證分析上:“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各種犯罪活動,這兩只手都要硬——兩個文明都要超過他們,這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薄案愀母镩_放有兩只手,不要只用一只手,改革是一只手,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也是一只手,有時這只手重些,有時另一只手重些,要根據實際情況”阿鄧小平關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思想,是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tǒng)一,是辯證法在實際工作中的創(chuàng)造性應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僅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結合在一起,而且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結合在一起。在“一個中心”下,切不可忽視精神文明建設,愈是搞市場經濟,愈是改革開放,愈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鄧小平對兩點論和重點論統(tǒng)一的辯證法的嫻熟運用還表現在全面改革和重點改革的關系上。首先是堅持重點進行經濟體制改革不動搖,“為了發(fā)展生產力,必須對我們的經濟體制進行改革”,同時要堅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因為黨和國家現行制度中的弊端,“妨礙甚至嚴重妨礙了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發(fā)揮,如不認真改革,就很難適應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我們就要嚴重脫離廣大群眾?!苯洕w制的進一步深入也要求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同政治體制改革應該相互依賴,相互配合。只搞經濟體制改革,不搞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也搞不通,因為首先遇到人的障礙?!薄安桓母镎误w制,就不能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编囆∑綄洕w制、政治體制改革的關系的論述所蘊涵的方法論意義,對指導未來的改革進程有重要的啟示。
堅持兩點論、重點論結合起來觀察事物,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辯證認識問題的普遍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因此我們既要反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一重點絕對化、孤立化,又要反對只見一點不及其余。忘記兩點,只有一手或一手硬、一手軟,就會犯主觀片面性錯誤;兩點不分主次、均衡看待,就會犯折中主義、均衡論的錯誤。
第四,改革堅持了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的統(tǒng)一。自科學社會主義誕生以來,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就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傳統(tǒng)。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現原則性,理論的實踐運用體現聯系實際的靈活性?!斑@個人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毛澤東在1957年對赫魯曉夫講到鄧小平的這一優(yōu)點,是對鄧小平政治素質的高度評價。在改革中,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公有制、共同富裕,這是改革的原則性問題。在這立場上,鄧小平一貫態(tài)度鮮明、堅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消除資本主義和其他剝削制度所必然產生的種種貪婪、腐朽和不公正現象”?!耙粋€公有制為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必須堅持的根本原則”“我們的政治體制改革是有前提的,即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舊從鄧小平的一系列論述,不難看出,在改革中,我們并沒有也不能以任何理由無視或抹殺姓社姓資的區(qū)別。我們的改革是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有計劃、有步驟進行的,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運動”,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這鮮明體現了鄧小平改革思想原則的堅定性:改革不改向,變革不變質。在堅持這一原則下,“政策上應該靈活一點,”鄧小平在總結改革方式方法上又有高度靈活性,從理論到實踐上探索出一條新的發(fā)展社會主義經濟的道路。鄧小平一直強調:哪種形式有利于發(fā)展生產力就采取哪種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來,“在生產關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種固定不變的形式。看用哪種形式能夠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就采用哪種形式?!弊允粚萌腥珪詠?,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是最大意義上的策略靈活性的體現。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的實踐證明,堅持原則堅定性與策略的靈活性其重要意義在于:它依據生產力標準“不搞爭論”。按“三個有利于”標準來說明什么是社會主義,什么是資本主義。有利于生產力發(fā)展的運作機制不都姓“資”,不利于生產力發(fā)展的運作機制更不姓“社”。堅持原則堅定性與策略的靈活性的統(tǒng)一實際上就是重新調整了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的之間的關系,從而學習資本主義,超越資本主義,發(fā)展社會主義。對中國社會主義來說,改革開放堅持了社會主義方向又體現了方式方法的靈活性,做到了二者的辯證統(tǒng)一。
三、鄧小平改革辯證法給我們的深刻啟示
鄧小平在改革中處理各種重大關系總是緊緊把握唯物辯證法,而反對形而上學,是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性運用唯物辯證法的典范,這給予我們深刻的啟示。
第一,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的實踐證明,鄧小平改革方法論的核心就是辯證法。它既深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不僅是二十世紀形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前提和條件,而且是新世紀在實踐中繼續(xù)拓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出發(fā)點。唯物辯證法是最具有普遍意義的科學方法論,而在當今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所占據的位置所起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發(fā)揮,并非所有的人都自覺運用辯證法。因此,我們當務之急是應該大力弘揚,重視學習領會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真正實質與內涵,從實踐中的探索和理論上的創(chuàng)新兩方面推進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充分發(fā)揮唯物辯證法的威力。
第二,貫徹辯證法思想是我們各項工作勝利的根本保證。能否用辯證法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是關系到我們事業(yè)前途命運的一個重要問題。歷史經驗證明:什么時候按辯證法辦事,我們的事業(yè)就順利發(fā)展;什么時候偏離了辯證法,我們的事業(yè)就會遭到挫折。革命、建設、改革都離不開辯證法。當前,我們面I臨著“實現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tǒng)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fā)展這三大歷史任務”,都要求我們繼續(xù)以鄧小平的改革理論為指南,尊重生活和實踐的辯證法,進一步深化改革。鄧小平的改革理論揭示了社會發(fā)展的動力和條件,為我們找到了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發(fā)展社會主義的現實道路。中國特色改革道路的選擇離不開鄧小平理論,中國特色改革道路的拓展同樣也離不開鄧小平理論。而鄧小平改革理論中的辯證法思想不僅是過去二十多年實踐中形成改革理論的重要前提和條件,而且在今后的實踐中對堅持、豐富、創(chuàng)造性的開拓改革理論具有根本性的指導作用,其中蘊涵的方法論是后人取之不盡的智慧源泉??梢哉f,鄧小平改革辯證法思想是開啟我們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發(fā)展社會主義的一把鑰匙。1895年3月恩格斯在致桑巴特的信中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fā)點和供這種研究的方法。”我們同樣可以說,鄧小平改革理論是我們進一步研究中國改革問題的出發(fā)點和供這種研究的方法?!班囆∑酵具@種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立場、觀點、方法,這種從實際出發(fā)反映事業(yè)和時代發(fā)展要求的創(chuàng)新精神是我們尤其要認真學習和努力掌握的。”舊我們應把鄧小平改革理論的基本思想和科學方法融會貫通,用于更好地指導我們的改革開放事業(yè),促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