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之古玩藏品中,一些源自明末及清代,遺有閩雕風(fēng)格的傳世木雕件內(nèi),有一部分為圓雕童子牧牛擺件。其取材有黃楊木、楠木、棗木和龍眼木等,雕工亦有粗放簡陋形與精工細(xì)刻形。牛背上或騎一孩童,或伏一嬉戲稚兒。但該類雕件的皮殼外表卻多被浸染成似龍眼核及棗皮般的赤赭色。而這朱褐色的牛娃來歷,還隱附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民間故事。
傳說,明末李自成農(nóng)民起義軍進(jìn)京,繼而清兵鐵騎入關(guān)。朱明皇朝從北方退避江南,在閩粵桂一帶相繼建立過南明小皇朝,其中尤以閩越的南明將士鄭成功等抗清復(fù)明的戰(zhàn)爭最為壯烈。鄭成功率前明遺卒與八閩子弟及閩海漁民組成的南明陸海二軍,北向抗擊清軍,東向渡海驅(qū)逐荷蘭侵略者,收復(fù)了華夏疆土臺灣。終因回天乏力,八閩大地亦歸于大清龍旗之下。但清初的閩越百姓依然心系著朱明,日夜期盼國姓爺鄭(朱)成功率兵西渡收復(fù)大明山河。(1645年,南明隆武皇帝曾賜鄭成功為國姓“朱”,故世人常呼其為國姓爺或朱成功;1699年,康熙帝為安撫八閩百姓及前明遺臣,在敕諭中也有:“朱成功系明室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之語。)
清初百姓雖有思明之心,但恐遭滅頂之災(zāi),卻又不便將此意愿常掛于嘴邊。其時(shí)閩地有一民間藝匠,苦苦思索后,靈機(jī)一動(dòng),遂用龍眼木雕刻了一尊由一孩童騎于牛背的牧牛擺件,并將牛首雕成仰天呼哞狀,又刻意將擺件涂染成朱紅色(與朱洪諧音)。藝匠將朱紅的牛娃,供于案桌以寄托對朱明舊朝的思念,意在呼喚前朝及朱成功的歸來。因明人皆知朱明皇朝開國的洪武帝朱元璋乃放牛娃出身,之后人們亦紛紛效仿以刻制赤赭牛娃寄思朱明。
到了清中后期,隨著歲月的流逝人們對前朝的情感亦漸漸淡卻。隔了數(shù)代之后的匠人,雖仍沿襲著前人的手法雕制朱色牛娃,但已淡然了復(fù)明之意,多了一層對被喻作農(nóng)耕人衣食父母的“瑞?!钡某绨菖c敬畏之意。牛背上的孩童也作為增加擺件趣味點(diǎn)的飾物。閩雕的流派亦派生出了以柯世仁為祖師的象園風(fēng)格,與以陳天賜為代表的大坂風(fēng)格等各類門派。
圖中一尊為晚清福州象園風(fēng)格,黃楊木雕染朱褐色的精品稚童牧牛擺件(長18厘米、高為8厘米),下托用烏木精鏤透雕的虬松座子(長20厘米)。古藝匠以其精湛的技藝,雕琢了一頭溫馴的老牛臥伏于地,渾身毫毛纖絲畢現(xiàn),用骨制嵌的牙、眼,逼真?zhèn)魃?,靈氣橫生。似在驅(qū)蟲而甩擺的牛尾,為這靜止的擺件增添了些許動(dòng)感。蜿蜒的牛脊上爬伏一位留雙丫髻,背懸斗笠,憨態(tài)可掬的調(diào)皮稚童,緊緊抓取了觀賞者贊羨的目光。然而,不知那嬉戲的天真頑童與昂首朝天歡哞的老牛還“思蜀”否?
編輯:劉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