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南省境內的中洛石油管道連接中原油田和洛陽石化總廠,途經該省北部六市15個區(qū)縣,全長285.6公里,年輸油能力為500萬噸,是河南省最重要的原油運輸通道,然而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犯罪分子將目光瞄準了深埋地下日夜流淌的工業(yè)血液——原油,管道被不法分子當成了“提款機”。十幾年來,因犯罪分子盜油造成的各種損失數(shù)億元人民幣,管道累計被打孔5600多次,被盜或外泄原油達10萬噸。一時間,“油龍”呻吟,盜賊猖獗……
瘋狂盜油者獲得嚴懲
2006年5月14日,河南省焦作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法宣判了一起盜竊原油案,一份長達30多頁的判決書表明,2002年4月至2003年2月,21名被告人在豆銀鎖、王紀剛、魏正軍、董華平、董學同、王隨山、王合運等七人的組織策劃下,利用夜幕做掩護,先后在河南省濮陽市、安陽市、新鄉(xiāng)市和焦作市境內的中洛石油管道上,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內,他們瘋狂打孔盜油近20余次,總價值30余萬元,致使中洛管線停輸共計156小時,管輸費損失230萬元,中國石化新鄉(xiāng)輸油處為修復管道共花費搶修費17萬元,同時還導致部分農田遭原油污染和減產,給國家財產和石油資源造成了極大破壞。
焦作市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以豆銀鎖等七人為主犯的21人犯罪團伙破壞正在使用的輸油管道,嚴重危害公共安全,已構成破壞易燃易爆設備罪,其中被告人豆銀鎖被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罰金人民幣2萬元。其余20名被告人也同時領受了各自相應的刑罰。
打擊“油耗子”任重道遠
“這不是泥土,這是‘油土’!”在管道沿線的濮陽縣清河頭振興寨村,兩位農民指著被泄漏的原油浸黑的地塊說。在一次盜油事件中,“油耗子”逃離時根本不顧原油的泄漏,致使數(shù)噸原油白白流進了莊稼地里,現(xiàn)場附近大約兩畝田地全被鋪了一層厚厚的黑油,成熟在望的小麥全部枯死。
2004年4月18日,不法分子在濮陽市經濟開發(fā)區(qū)一村莊外管道上打了個沖天眼,造成大量原油外噴,當時正刮五六級大風,原油污染帶長700多米,36畝麥地、40畝菜地、幾十座蔬菜大棚被污染,還殃及十幾家個體企業(yè)和幾十戶農民房屋。事件發(fā)生后,造成停輸12個小時,管道內的原油已形成“初凝”。搶修人員拼死拼活,才將輸油管道從“初凝”的險情中搶救過來。否則,一旦停輸時間過長,管內溫度下降,造成原油冷凝,國家投資4個億的管道就可能全部報廢,成為一段幾百公里長的僵死“灌腸”,后果將不堪設想。
“打孔盜油達到了瘋狂的程度,幾乎每天都有盜油事件,每天都得停產搶修!”中石化管道儲運公司新鄉(xiāng)輸油處的工作人員憤慨地說。
為什么這些人如此猖獗呢?輸油處的同志介紹,對盜油者的巨大誘惑,主要來自賣油后的驚人利潤,近年來隨著油價攀升,一些打孔盜油者甚至叫囂“盜油比販毒還要來錢快”。為了更高效便捷地盜油換錢,不法分子盜油的手法和方式也在不斷“升級”。
在一個農家小院,我們見到了不法分子用來盜油的各式各樣的工具:大堆的閥門、引線,各種大小、長短不一的紅色和黑色軟體膠管,還有用來銷贓的卡車。這些全是被公安機關和巡線人員繳獲的作案工具。
這些盜油者經過精心準備,用特制的工具尋找輸油管道,并有專人打孔。一伙人還模仿國家專利密閉開孔機的原理,制作出一個打孔器。打孔盜油者從輸油管道上接出幾十米甚至幾百米的管線并埋在地下,管線上裝有閥門以便隨時取用,作案手段隱秘且不易被發(fā)現(xiàn)。
此類犯罪除具有組織周密、團伙作案、技術專業(yè)、手段隱秘等與一般犯罪不同的特點外,還具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團伙成員中年人居多。從2004年至今查獲犯罪成員看,30歲至45歲的中年人占93%。二是出現(xiàn)了打孔竊油的專業(yè)村。據(jù)群眾反映,清河頭鄉(xiāng)管五星村有70%的成年男子或直接或間接參加過盜油活動,僅2004年該村的中洛輸油管線就發(fā)現(xiàn)盜油閥門32個。三是多是團伙作案,犯罪嫌疑人手段狡猾,具有暴力傾向,僅憑巡線員有時無法完成查獲涉油車輛等任務。四是有前科的犯罪嫌疑人占比例較大。魏正軍打孔竊油團伙,抓獲的21名犯罪嫌疑人中,被判過刑的有9人。有些犯罪嫌疑人在勞改時是獄友,出獄后,不思悔改,糾集在一起,繼續(xù)作案。
據(jù)河南省公安廳的同志介紹,面對公安部門的不斷打擊,“油耗子”的作案區(qū)域也在改變,開始有計劃地向鄰縣滲透;犯罪手法也開始出現(xiàn)具有黑社會性質的暴力現(xiàn)象。2002年11月,一伙“油耗子”正在盜油時被治安巡線大隊工作人員發(fā)現(xiàn)后,竟然采用暴力將巡線人員強行扣留,從容盜油后逃之夭夭。一些巡線人員在盤查盜油分子時還遭受過槍擊。中原油田10余名民警在一次設卡盤查時,一輛無牌照盜油油罐車瘋狂闖卡,造成兩名民警受傷,一輛警車報廢。2004年8月,濮陽站巡線員在巡邏中遭到8個蒙面歹徒有預謀的襲擊,兩名巡線職工被打傷,車輛被砸壞。
主審該案的焦作市中級人民法院法官張國勝說,案件屢禁不止的原因首先是許多被告人直到開庭時還以為他們的行為是一般盜竊,頂多判幾年就出去了,豈不知該案應適用刑法第118條和119條規(guī)定,以破壞易燃易爆設備罪來定,該罪法定最低刑為三年有期徒刑,最高刑為死刑。其次,盜竊罪規(guī)定,除盜竊金融機構和珍貴文物有死刑外,一般盜竊罪法定最低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最高刑為無期徒刑,差別較大。從被告人供述看,河北邯鄲和濮陽兩地廢舊機動車交易市場(作案者可從那里買偷油運輸車)和小煉油廠的管理不嚴,是產生盜竊原油的重要誘因,是犯罪鏈條上的重要一環(huán)。三是石油管道線路長,管理技術手段落后。據(jù)新鄉(xiāng)輸油處的同志講,中洛輸油管道全長284公里,僅有巡線人員100名,這100人還被分為兩班,即每次僅有50人當班巡線,人員配備明顯不足,另外輸油管線上七個泵站雖然前幾年更新了設備,提高了技術含量,但仍不能清楚分辨出犯罪分子打孔盜油的確切位置,等巡線人員或公安人員趕到后,犯罪分子往往已揚長而去。四是當?shù)卣蚬矙C關的疏忽或麻痹也是造成案件頻發(fā)的原因。有的當?shù)卣蚬矙C關認為石油管線掩埋在地下很安全,不需要太多防范等,存在麻痹思想。
法律與監(jiān)管要雙管齊下
打擊涉油犯罪,現(xiàn)有的法律、法規(guī)不僅嚴重滯后,而且還出現(xiàn)了法律相互沖突,法律效力低等問題。如《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條例》規(guī)定:在管道兩側5米以內,嚴禁搭違章建筑;嚴禁挖砂取土,造成穿越河流的管道裸露、懸空等。但在實際生活中,有些農民則搬出土地承包法等法律來說理,弄得《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條例》遭遇了許多尷尬。
此外,在2001年的《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條例》頒布以前建設了大量占壓輸油氣管道的建筑物,責任認定復雜,清理難度較大,而且隱患大,這一切都急需出臺專門法加以規(guī)范。
有專家認為,要解決管道安全問題,必須從立法上構建科學的管理機制。要將管道安全視為一種重要公共安全工程,要從源頭上抓起,管道管理者和管道運輸單位要盡到嚴格的管理責任,管道安全的維護需要建立相關的責任機制。要通過立法明確管道沿線各級人民政府,特別是公共安全管理機關保護管道安全的責任。在具體的制度上要實行定期安全檢查,群眾舉報等制度。
對此,我們也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現(xiàn)在世界管網總里程約200多萬公里。歐美一些國家在管道安全運營管理方面積累了大量的經驗,他們對管道的保護從立法、運營、管理、搶修、檢測等都有一套系統(tǒng)的安全模式,意大利、加拿大等國家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打孔偷油事件,也是得益于其嚴格的法律制度。
“如果不及早采取有效的整治措施,等盜油產業(yè)鏈蔓延開來形成氣候,必將后患無窮。”有關專家呼吁:是該對油氣管道進行立法的時候了。流血的大動脈何時能綁上“止血帶”?讓我們拭目以待。
編輯:杜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