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驪山,因風景幽美、古跡眾多而為一大名勝。但在古代,卻曾被人視為兇險之地。從史書中的一段記載,可以看出當年的驪山在一些人心目中是如何可怕。
唐朝自安史之亂以后,由于玄宗李隆基先生在驪山建起行宮,經常帶著小老婆楊玉環(huán)女士前往洗澡宴樂,而據說楊女士又與安祿山那廝有一腿,故以后幾朝皇帝和大臣都把驪山與安祿山反叛聯(lián)系起來,將其視為兇險之地。但第14任皇帝李湛先生,有一天卻心血來潮,要到驪山去洗溫泉澡,這下可嚇壞了眾朝臣。大伙群起進諫,連左仆射(宰相)李絳也說那地方萬萬去不得,但李湛一概不買帳。有個叫張權輿的諫官,在他視朝時,匍匐在朝堂上,叩頭諫曰:“昔周幽王幸驪山,為犬戎所殺;秦始皇葬驪山,國亡;玄宗宮驪山而祿山亂;先帝幸驪山,而享年不長。”(《資治通鑒·唐紀·卷二四三》)李湛先生聽了,更覺得他在危言聳聽,一賭氣,硬是跑到驪山泡了一次溫泉。哪知一年后,他竟被宦官宰掉,死時年僅18歲。于是朝臣們私下議論:張權輿的話應驗啦!
張權輿的諫言和李湛的速死,讓人覺得驪山真是兇險無比,邪氣沖天,誰去驪山誰倒霉。但稍加思索,便發(fā)現其中大有問題在焉。張權輿之言,聽起來的確嚇人,但他只是把帝王喪命、亡國或叛亂等惡果與驪山扯在一起,而將造成種種惡果的原因隱去不提。
周幽王姬靜先生烽火戲諸侯的故事,世人皆知,該家伙為博寵妃褒姒一笑,在驪山屢次點起烽火戲弄諸侯,引起諸侯的怨恨,結果當西戎大軍兵臨城下,他再次下令點燃烽火求救時,各路諸侯皆不發(fā)兵,致使首都被敵軍攻破,他也于亂軍陣中身首異處。他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秦始皇嬴政先生,13歲繼秦王位時,便看上了驪山這塊風水寶地,調動大批工役在山麓下修造墳墓,這座規(guī)??涨暗膲災乖炝?0年,動用工匠民夫70余萬。此后該閣下又為建造阿房宮征集工役70余萬,并在各地遍造行宮,廣選美女,后宮佳麗達萬余人。大興土木,廣選美女,只是該家伙荒淫奢侈的一面,而秦朝的嚴刑峻法,更是令國民動輒獲罪,伸手觸禁。他的兒子秦二世嬴胡亥,淫奢殘暴,勝過他的老爹。爺倆如此折騰,秦朝焉有不短命之理!可以說秦朝之亡,與驪山毫無關系。安史之亂,是因李隆基先生沉于淫奢,重用巨奸楊國忠、寵幸安祿山所致,也與驪山無關。張權輿諫言中提到的“先帝”,是指李湛的老爹穆宗李恒,該家伙皇冠加頂后,重用奸佞庸才,奢侈無度、沉湎聲色,又好游獵,整日尋歡作樂,不問政事。一次,他與宦官擊球時驚了馬,一個太監(jiān)從馬上摔下,他也因受驚嚇而得了風疾癥,在床上挺了一個多月才能勉強視朝,一年后病重而亡。他的死與驪山何干?至于不顧群臣諫阻,硬要到驪山泡溫泉的李湛先生,比他老爹還要荒唐,他整日宴樂無度,不但是個球迷,擊起球來沒完沒了,而且好打獵,經常帶著一幫隨從深夜出宮捕狐貍。晚上胡折騰,白天自然沒精神,常常太陽老高仍在后宮擁嬌大睡,上朝的文武百官等上幾個小時,也看不見他閣下的影子,常有年老體弱的大臣暈倒在宮闕之下。該家伙還好手搏,招募了一幫力士,陪他練習搏技。他性情暴躁,力士稍有不恭,便遭流放抄家,宦官每有小過,便遭痛打,招致眾人的怨恨,后來終于被宦官和力士宰掉。他的死也與驪山沾不上邊。
上述到過驪山的帝王鬧出種種惡果的原因,唐朝的臣僚不是不知,而是不敢說也。自古以來,位高無比的皇帝,無論是鬧得身死國亡,還是惹下亂國害民的禍殃,都把罪過推給女人,推給大臣,實在無可推托,便推說是“天意”;有權有勢的家伙,無論是治理不好轄區(qū),還是鬧得眾怨沸騰民不聊生,都把罪過推給下屬,推給上級制定的政策,實在無可推托,便歸咎于“自然災害”,總之都是怨天尤人怨鬼神,而不愿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大家伙如此,任人宰割的臣民們也只好跟著裝糊涂、和稀泥。這種干法,雖然可以掩惡于一時,愚民于一時,但卻免不了前車的覆轍不斷有人重蹈,歷史的慘劇或是鬧劇不斷有人重演,不亦悲夫!
(作者單位:安徽省鳳陽縣文化局)
責任編輯:張功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