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選文1
養(yǎng)蘭說
嵇六贊府性愛蘭,購蘭數(shù)十盆,皆有品目,躬自培植,不假手于奴隸。春時方寒,置密室中,猶懼其凍。熾炭于旁,不敢施勺水。箭才寸許,慮其或僵也,時以指消息之。出見人所蓄蘭,置風日中,干則以水灌之,笑曰:“是烏知養(yǎng)蘭之道乎?”歸,視見彌謹。無何,蘭漸萎。贊府悒怏累日,深恨護持之未至也。再出見人之蘭,則濃色可掬,蕊苕苕將放矣。乃大恚,語予曰:“吾今而后知蘭固天下之賤卉也。吾護之頭目,愛之兄弟,得蘭之性者宜莫我若矣,乃反不如他人之榮。是豈足為品之貴乎?”
予曰:“此非蘭之賤,乃子不得其貴之之道耳。蘭號國香,其質(zhì)固草木也。草木則有草木之性,子乃以己之性為蘭之性,豈蘭之所欲哉?名為愛蘭,其實害之。子未閱淮南之言乎?愛熊而食之鹽,愛獺而飲之酒,雖欲養(yǎng)之非其道,子之于蘭,得毋類是?子但時其風雨燥濕而已,其他無事屑屑也。”贊府曰:“果如是乎?吾姑試之?!泵髂?,蘭大盛。
考點訓練
1.下列句子中,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時以指消息之消息:觸碰
B.深恨護持之未至也恨:痛恨
C.吾護之頭目頭目:像頭和眼睛一樣
D.愛熊而食之鹽 食:使動用法
2.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xiàn)嵇縣令愛蘭的一組是( )
①不假手于奴隸②干則以水灌之
③時以指消息之④歸,視見彌謹
⑤深恨護持之未至也⑥時其風雨燥濕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嵇縣令十分喜歡蘭花,葉尖才一寸來長時,擔心葉尖可能僵硬,經(jīng)常用手指觸碰它。
B.本文采用類比的手法講解養(yǎng)蘭花一定要按照其自然規(guī)律,不能只憑主觀想法,自以為是。
C.過分的關愛是有害的,作者借用嵇縣令養(yǎng)花一事,形象生動地告訴我們:愛不是不講原則的。
D.本文采用先敘后議的方法,在敘述事情的基礎上,借第三者的話將道理闡釋出來,明了、直接。
寫作技法
作者運用隨筆的形式,把帶有普遍性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寄托在一個淺顯易懂的小故事中,讓讀者去體會、領悟,從中得到啟發(fā),明白一個生活的道理:只有掌握規(guī)律,才能成功;不懂得規(guī)律,雖無加害之心,也難說會是有益之舉。細致的描寫,敘述基礎上的議論,對比手法的運用,是本文技法上的三大亮點。
精彩選文2
不見大雁
劉長春
鳥的天性是飛翔。在高高的藍天之上,在煙波浩渺的江河湖海之上,在曲線優(yōu)美的山脊之上……鳥兒不遠千里萬里地自由飛翔著。
同時,鳥兒是最具靈性的?!熬滕B而知返”“笨鳥先飛”“窮秋南去春北歸”。
被我稱作第二故鄉(xiāng)的天臺山,有一片莽莽蒼蒼的大森林。山下,終年不斷流著一道清澈的溪流。聽不到水波的喧鬧,也看不見壯觀的水勢,就那么悠悠閑閑不急不忙地流淌著。在地勢低洼的山谷間,還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的深潭,潭水下瀉,匯入溪澗,然后流淌,流淌。
一條清溪,優(yōu)美地流了千年,百年。
秋天的時候,溪流變得更加潺湲。闊大的水面如同深碧的顏料一樣透徹清澄,水波閃爍著點點光斑……這個時候,數(shù)以萬計的大雁從山那邊,從樹林間,從遙遠的天際,一只銜接一只,一群簇擁一群,掠過闊大的水面,鋪天蓋地似的飛過來了!大雁們扇動著翅膀,拍打著晚霞,激濺著水花,然后亦飛亦落于清溪,那壯觀的場面,真應得王勃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在我的記憶中,還有那亦近亦遠、亦斷亦續(xù)的群雁飛鳴之聲,猶如九天飄散的音樂,如慕如訴如歌,充斥于天地之間,這一切讓人怦然而肅然。盡管時間好像流水一樣地流過了三十年,可是那雁鳴的余音裊裊,至今不絕如縷于我的耳際。
一條清溪,優(yōu)美地流了千年、百年?,F(xiàn)在,它還那樣地流淌著嗎?群雁飛落清溪的場面還那樣的壯觀嗎?
故鄉(xiāng)相逢,又是在秋日西風夕陽送別的時候??墒?,沒有看見天邊的幾行大雁,也沒有聽到一聲隱約的雁叫。還是兒子在上小學的時候,他一邊朗誦著“秋天到,雁成行”的兒歌,一邊奇怪地問我:“爸爸,大雁怎么還不飛來呢?”是??!是啊!我們已經(jīng)很長久沒有見到春去秋歸的大雁了?!昂怅栄闳o留意”“雁不到,書成誰與”等等一類的詩句,空留于發(fā)黃的書頁間和我們無奈的嘆息中。而對孩子來說,一生都在遠離自然的環(huán)境中生活,聽不見鳥鳴,而只在書本上隔膜地讀到關于大雁的故事,他們的生命將會是一種多么孤獨與貧瘠的情景呢?他們多么想看見那從天外飛來的雁陣,一會兒排成“一”字,一會兒又排成“人”字,扇動著優(yōu)美的翅膀,從眼前飛過。然后,興高采烈地吹著口哨,也像鳥兒一樣飛進課堂……
可是,對于同樣有著記憶的大雁來說,同樣有著自己的苦惱與孤寂。也許它們早已厭倦了這古老的村莊一變而為鬧市的喧囂,以及這喧囂所裹挾著的孤寂?也許它們被獵人無情的子彈擊中,跌落于蘆葦叢中或陷身于沙灘沼澤?然而,生態(tài)學原理卻揭示著另一個更為嚴酷的事實:溪岸兩邊茂密的闊葉林帶幾乎在一夜之間被砍伐殆盡,只有幾株形影相吊的蘆葦在蕭瑟的秋風中低吟,再加上上游水源的枯竭,昔日闊大的溪流早已被亂石荒沙擠成一條細細的狹長的水痕。沒有了那片樹林的嫩葉、細根、果子,無異于斷絕了它們的食糧。
大雁是有靈性的,它們只能選擇適宜于它們生存的環(huán)境;同時,大雁也無法改變它們的天性——飛翔,它們原是自由鳥兒,為了生命的自由和自由的生命,遠遠地避開人群,飛走,遠遠地飛走,甚至不愿回來。
自由的鳥兒選擇自由的飛翔。從此,它們在我們的視野中悄然消失了。
不知道,是出于懷舊還是一種憑吊,在昔日清溪落雁的舊址上建了一座名曰“落雁公園”的建筑。在它的周圍又星羅棋布著一座座高高的群樓。在群樓之上憑窗口遙望清溪的居民們,在夕陽余暉之中,能夠看見群雁與落霞齊飛的情景嗎?
藍天空曠,沒有大雁飛過。
天空寂寞,人也寂寞。
——選自《大地筆記》,有刪節(jié)
考點訓練
1.請用三個詞語概括“我”的感情變化過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5段說“這一切讓人怦然而肅然”。請指出“怦然”“肅然”的原因分別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最突出的表現(xiàn)手法是什么?試舉例說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作技法
這是一篇敘事散文,作者運用對比手法,追憶逝去的美好時代,感慨時世的變遷。結(jié)尾運用委婉含蓄回味式的寫作手法,寄托哀怨,發(fā)人深思。
精彩選文3
生命的燈
一個漆黑的夜晚,一個遠行尋佛的苦行僧走到一個荒僻的村落中。漆黑的街道上,村民們默默地你來我往??嘈猩D(zhuǎn)過一條巷子時,他看見有一團暈黃的光正從巷子的深處靜靜地亮過來。他聽到有個村民說:“瞎子過來了?!?/p>
苦行僧愣了,百思不得其解。那燈籠漸漸近了,暈黃的燈光漸漸從深巷游移到了僧人的跟前。僧人忍不住上前問道:“很抱歉地問一聲,施主真的是一位盲者嗎?”那挑燈籠的盲人回答他:“是的,從踏進這個世界起,我就一直雙眼混沌?!鄙藛枺骸凹热荒闶裁匆部床灰姡悄銥楹翁粢槐K燈籠呢?”盲人說:“現(xiàn)在是黑夜吧?我聽說在黑夜里沒有燈光的映照,滿世界的人都和我一樣是盲人,所以我就點燃了一盞燈籠?!鄙巳粲兴虻卣f:“原來你是為別人照明??!”但那盲人卻說:“不,我是為我自己!”
“為你自己?”僧人又楞了。盲人緩緩問僧人:“你是否因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行人碰撞過?”
僧人說:“是啊,這是經(jīng)常會遇到的事情。就在剛才,我還被兩個人不留心碰撞過?!泵と寺犃耍偷靡獾卣f:“但我就沒有。雖說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見,但我挑了這盞燈籠,既為別人照了亮,也更讓別人看見了我。這樣,他們就不會因為看不見而碰撞我了?!?/p>
苦行僧聽了,恍然大悟。他仰天長嘆說:“我天涯海角奔波找佛,沒有想到佛就在我的身邊啊!”
是的,點亮屬于自己的那一盞生命之燈,既照亮了別人,又照亮了自己;只有先照亮別人,然后才能夠照亮我們自己。
考點訓練
1.請簡述僧人第一次“愣”的原因。
答:__________
2.分析苦行憎所悟出的“佛”的內(nèi)涵。
答:__________
3.下列對這篇文章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 )( )
A.作者善于敘事,精心構(gòu)思情節(jié),將一個平常簡單的生活故事演繹得曲折起伏、耐人尋味。
B.第一段中“靜靜地”一詞表現(xiàn)盲者安然的心態(tài),是他對佛的透徹參悟、對佛性的透徹理解的表現(xiàn)。
C.第一段中“荒僻”一詞與第五段中“天涯海角”一詞相呼應,突出苦行僧尋覓的艱苦。
D.第一段里,作者用“漆黑的夜晚”“漆黑的街道”來象征黑暗的社會,表達形象,寓意深刻。
E.本文題為“生命的燈”,作者借想象中的燈表達自己對人生價值的深刻思考。
寫作技法
波瀾起伏與懸念設置是本文所運用的寫作技法。
“文忌直,轉(zhuǎn)則曲?!币馑际俏恼录芍M平鋪直敘,轉(zhuǎn)折跌宕才能曲折有致。借助情節(jié)的進行、發(fā)展及陡轉(zhuǎn),或疊加使用誤會和懸念等手段來興起波瀾,就能使文章產(chǎn)生波瀾起伏而又耐人尋味的變化美。本文敘述了一個盲人挑燈夜行的故事。故事短小精悍,以苦行僧的疑惑,巧設懸念,一問一答,如抽絲剝繭,一步步地撥云見日。平實的語言中蘊涵著深刻的哲理,充滿禪機、啟人深思。作者善于提取事件中富有戲劇性的因素,單純的情節(jié)處理得富有沖突與波瀾,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