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社會普遍認同和實施的一種新的學習模式。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取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深入研究、積極實踐研究性學習,對于我國當前的教學改革,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筆者在對研究性學習原理的學習和理解中發(fā)現,作為一種科學的學習觀,研究性學習對于音樂教學的許多方面都存在極大的啟發(fā)和指導意義:保持學生對音樂獨立的持續(xù)探究的興趣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促進個性和諧發(fā)展;養(yǎng)成合作與群體意識和精神,具有社會交往價值;在主動參與中,形成開放、民主、活躍的課堂氣氛,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建立合理的音樂知識結構,具有文化傳承價值,拓寬審美視野增進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yǎng)主動求索、勇于面對困難的精神,最終成為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人。
筆者擬就音樂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特征談談拙見。
一、自主體驗
1.過程中的自主體驗
在音樂教學的研究性學習中的自主體驗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和確定課題,整個研究的內容、方式、進度、實施地點、最后的表現形式等主要取決于學生自己: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成為研究課題的提出者、設計者、實施者,并對研究目標的達成負有主要責任。
音樂教學中研究性學習重視結果,但更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注重學習探索過程中學生的感受和情感體驗。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的每一個階段中,學生都能獲得不同的體驗,通過尋找資料、動手實踐、社會調查等親身實踐,可以獲得對社會的直接感受、體驗到科學研究的艱辛和快樂在與他人、與社會的交往與合作中體驗到團隊合作的精神力量。
音樂教學中研究性學習是要讓學生在音樂教學實踐中體驗音樂的內容和形式。音樂是一門人文性的學科,無論從演唱和欣賞的角度,還是從音樂文化和音樂信息的角度,都要求學生去感受、去體驗,去進入研究的狀態(tài),去感受體驗所學習的內容的那種存在。
2.審美中的自主體驗
音樂教學中研究性學習重在學生自主的感悟與體驗的過程,學生整個心理活動處于一種主動狀態(tài),體現為一種積極的再創(chuàng)造活動。音樂教學中研究性學習應是以審美為核心,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應有機地滲透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之中。它是師生共同體驗、發(fā)現、創(chuàng)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這就要求學生充分運用已有的知識與生活經驗,在音樂問題感知的基礎上通過想象、情感反應、體驗而自主進行探究并主動獲取新的知識和技能。
研究性學習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必須遵循音樂學科的特點,明確學習目的、積極參與體驗產生感受。音樂審美過程中,審美主體各種心理因素處于一種積極主動狀態(tài),隨著對音樂作品的進一步理解,審美主體的體驗就進一步深刻內化,達到情感共鳴。
二、綜合開放
1.綜合
音樂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是學生的綜合能力的體現,這種綜合性體現在音樂教育的全過程中。音樂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的選題涉及學科面相對都比較廣,要從“感受與鑒賞”、“表現”、“創(chuàng)造”、“音樂與相關文化”等大的教學領域中整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在教學上融合藝術實踐,打破藝術門類,學科的界限,采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多種現代化教學工具和手段,從整體上考慮發(fā)揮綜合的效益。
(1)音樂與社會生活的綜合
音樂是社會生活的反映,音樂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在音樂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應重視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想結合,加強音樂教學與社會生活相互聯系。教師應引導學生感受生活中的音樂,指導學生養(yǎng)成關注音樂的習慣,積極參與社會音樂活動。從廣播、電視、音像資料等傳媒中收集音樂材料,與同學交換所收集到的音樂材料,互相了解和積累音樂信息,交流、討論聆聽完音樂的感受。鼓勵學生大膽積極地參加社區(qū)或鄉(xiāng)村的音樂活動,出席音樂會更多地觀察和了解音樂家或民間藝人的活動。
(2)音樂教學不同領域之間的“小綜合”
在《義務教育音壓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提到,感受與鑒賞、表現、創(chuàng)造,音樂與相關文化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彼此強化的整體。研究性學習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全面掌握教材所涉及的上述各領域的內容要求以及相互之間的聯系,創(chuàng)造性地、靈活地使用和處理教材,對教材內容可進行補充或重新組合,將上述各領域的教學內容融合成有機的整體,讓學生結合這些教學內容自主選題、討論、探究。從中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3)音樂與相關姊妹藝術的“大綜合”
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涉及的面是相當廣泛的,可以是多學科綜合、交叉的。各種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都能夠激發(fā)人們內心情感的共鳴和體驗。音樂與美術、舞蹈、戲劇、文學、影視、建筑等之間是相輔相成、互通互融的姊妹藝術關系,在這些藝術門類中,音樂占有獨特的地位。音樂內容向其他藝術門類拓展,而美術、舞蹈、戲劇等藝術則可強化對音樂內容的感受體驗與認知。研究性學習在音樂教學中我們應通過以音樂為主線的綜合藝術實踐活動,將其他藝術表現形式有效地滲透和運用到音樂教學的研究性學習中,幫助學生更直觀理解音樂的意義及其在人類藝術活動中的價值。
(4)音樂與藝術之外其他學科的“超綜合”
研究性學習內容的綜合是圍繞某個專題組織多方面或跨學科的注釋內容,以利于知識的融會貫通和多角度、多層面地思考問題。從表面上看,音樂與數學、自然、科技、社會等課程沒有直接的關聯,事實上他們之間綜合所產生的效應是難以估量、非常特殊的。在音樂教學研究性學習中,我們應將研究內容與上述學科相互協同合作,相互滲透補充。讓音樂延伸到各個學科,讓研究性學習滲透到各個學科,反之各學科又來強化音樂的內涵、充實研究性學習的探究內容,以此促進學生素質得到全面、和諧的發(fā)展。
2.開放
在研究性學習中由于研究的問題來自于學生生活著的現實世界教育教學資源大量依賴教材、校園以外,學生學習的途徑、方法不一,最后研究結果的內容和形式各異。因此,音樂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開放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環(huán)境的開放是指課堂教學和課后討論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有利于群體交流的開放的活動環(huán)境,在這一種動態(tài)、開放、主動、多元環(huán)境中,師生思維活動呈雙向暴露態(tài)勢。通過合作討論,讓學生的思維見解、情感體驗、意志欲望、行為方式等等都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引發(fā)學生進入積極研究和自由探索的狀態(tài)。
(2)學習時空的開放是指從學生自由選題,獲取知識信息資料,到處理、討論、探究、交往創(chuàng)造,及交流、展示成果等過程在時空上都突破了原來課堂上、師生間、校園間等的限制,從而使音樂教學中研究性學習在時空上具有開放性特點。它不局限于課堂40分鐘,而是讓學生走出書本、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充分利用音像行、圖書館、博物館、信息網絡技術、調查、參觀、訪問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去搜集資料與信息,把課內與課外、學校與家庭、學校與社會有機地聯系起來。
(3)學生思維的開放是指學生在音樂問題設計和討論中保留開放狀態(tài),培養(yǎng)起一種開放性思維,給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提供更廣闊的空間,這樣學生的思緒可以自由地馳騁,逐步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精神。
三、問題探究
1.問題
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fā)點,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沒有問題就不會有解釋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和知識,所以說,問題是思想方法、知識積累和發(fā)展的邏輯力量,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皢栴}”是研究性學習的載體,整個研究性學習過程主要圍繞著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來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在音樂研究性學習中,教師要組織學生從學習生活和社會中選擇和確定他感興趣的研究專題,去發(fā)現問題和提出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是教師提供的,也可以是學生自己選擇和確定的;可以是課堂內教材內容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對小外各種音樂現象和社會音樂活動的探究可以是純思辨性的,也可以是實踐表演的;可以是已經證明的結論,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識領域。
現代教學論研究指出,從本質上講,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沒有問題也就難以誘發(fā)和激起求知欲,沒有問題,感覺不到問題的存在,學生也就不會去深入思考,那么研究性學習也就只能是表層和形式的。所以現代學習方式特別強調問題在音樂學習活動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強調通過問題來進行學習,把問題看作是學習的動力、起點和貫穿學習過程中的主線另一方面通過學習來生成問題,把學習過程看成是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這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問題意識的形成和培養(yǎng)。問題意識是指問題成為學生感知和思維的對象,從而在學生心里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tài)。問題意識會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從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問題意識還可以激發(fā)學生勇于探索、創(chuàng)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沒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就不可能激發(fā)學生認識的沖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更不可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傊?,問題意識是學生進行學習特別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心理因素。
2.探究
探究性是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特征。“研究”,即用科學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第4416頁)由此可見,是否用科學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是判斷學生的學習是否為研究性學習的根本標準。“科學方法”,即人們獲得科學認識所采用的規(guī)則和手段系統(tǒng)。一般分為三個層次:專門科學方法,即某一門學科中所運用或具有的相應的研究方式、規(guī)則與手段;一般科學研究方法,即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共同適用或分別適用的一般方式原則與手段;全學科方法,即適用范圍最廣泛、具有最普遍方法論意義的哲學方法。三個層次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系。(第4694頁)科學方法有觀察、實驗、模擬、抽象、假說以及邏輯方法、非邏輯方法、數學方法、控制論方法、信息方法、系統(tǒng)方法等。只有運用以上科學方法,并通過選題、資料與數據的獲取、信息處理、得出結論等科學研究過程的學習活動才是研究性學習。
探究主要是一種學習方式,而不是科學探究。探究不是像科學家那樣探究深層次的、尖端的問題,而是學生研究自己身邊感興趣的現象。探究學習是學生從未知到已知的層層深入、自主探求的過程。探究不僅是追求一個結論,它更是一種經歷,包括經歷挫折與失敗。要讓學生親身體驗、感知學習與認知的過程。探究性包含五個要素:(1)、提出一個科學性的問題,但不是學生一目了然的問題;(2)、搜集證據,如收集資料、動手動腳實驗或進行社會調查;(3)、處理信息,提出解釋;(4)、求證過程;(5)、獲得認識并發(fā)表探究結果。
音樂教學中研究性學習探究是教師指導下的探究活動。在音樂研究性學習的探究中特別強調教師適時的、必要的、謹慎的、有效的指導,應從探究的進度、探究的時間、探究的重點、探究的必要性來進行指導。以追求真正從探究中有所收獲,包括增進對世界的認識和學生探究素質的不斷提升,從而使學生的探究實踐得到提高和完善。
從自主獲取的信息的現成程度分有接受式探究與發(fā)現式探究。接受式探究中,信息由學生主動從現有資料或現有資源(如從圖書館、互聯網、音像行等)中直接搜集或向有關人士直接詢問,所搜集到的信息是現成的,頂多只需略加整理即可。發(fā)現式探究中,沒有現成信息可以直接搜集到,而必須由探究者經過觀察、實驗、調查、解讀、研討等活動過程,通過整理分析來獲得或發(fā)現。從一個探究活動持續(xù)的時間來看,有的探究可能用不了一節(jié)課的時間,有的則可能需要幾周,有的甚至要持續(xù)大半學期或一年。
四、實踐創(chuàng)新
1.實踐
音樂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性是一種學習方式,一種能力的體現。其實踐性主要是指學生通過自己提出問題和研究問題,自己去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fā)展過程,最后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解決問題。
(1)強調音樂理論與社會、科學和生活實際的聯系,特別關注現代科學技術對當代生活的影響以及與社會發(fā)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親身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音樂研究性學習的組織與實施應為學生參與社會、音樂活動提供條件和可能。
(2)強調教師和學生共同應對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態(tài)度。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在實踐中體驗、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在實踐中獲得信息時代所需要的自主學習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3)強調學生要有一種真正的主人翁責任感,在基于音樂問題的學習中,學生必須發(fā)揮自己的自主性、主動性和獨創(chuàng)性,主動建構自己的音樂知識,不斷反思以及批判性地思考音樂知識。
2.創(chuàng)新
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新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自我,個性具有鮮明特征。每個學生都是探索的主體,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每個學生對所要學習的內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體驗,思維是獨特的,思維具有創(chuàng)新性。
學習方式的創(chuàng)新學習方式的創(chuàng)新是指從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想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轉變,是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實踐并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的學習方式。
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音樂教學應根據學生的心理需求,營造豐富多彩的課內課外教學活動,以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走進音樂藝術的王國,領悟音樂藝術的美。音樂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是一個使學生身心主動參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學方式具有明顯的創(chuàng)新性,是以靈活、有趣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人人參與,主動發(fā)展自己的個性,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其學習音樂的興趣和熱情,發(fā)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成為學習音樂的、駕馭音樂的主人。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學習,它以學生的發(fā)展為宗旨,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著眼點,構建一種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給學生提供一個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所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和應用于實踐的機會,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音樂教學中研究性學習不局限于一種學習方式的改變和提升,它所蘊含的教育理念以及獨特的運作方式值得所有學科教學來反觀習慣教學模式,以理清本學科教學在現代素質教育大勢中的地位和作用。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