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階段的詩歌教學中,很多老師和學生把詩歌定位為欣賞閱讀,而師生對于“欣賞”的理解,又似乎更傾向于“賞”,較典型的教法是聽聽讀讀,感受感受,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輕松,似乎在歡快的氛圍中,詩歌的意境已經輕而易舉地穿透,詩歌的韻律信手拈來,但這如同蜻蜓點水,嫌于淺嘗輒止。另外的一種教法則是強調“析”,對詩歌進行不斷地拆分,像普通文章的教學一樣,從字詞、題材、結構、立意等方面進行剖析,甚至講得如庖丁解牛一般細致入骨。但從教學的實際效果來看,一旦課堂教學完成,學生在課堂上積累的知識就隨之而去。最終,學生并沒有形成自己的欣賞觀,詩歌到底好在哪里、美在哪里,都很迷惘。
從詩歌的發(fā)展現狀來看,詩歌越來越成為人們思想自由表達的領地,很多學生渴望有自己的精神空間并也嘗試用詩歌來表達,但他們對于詩歌本身所蘊涵的空間卻是比較陌生的,認識也是比較膚淺的,甚至很多學生害怕進入詩歌的領地。在一定程度上,學生對于現當代詩歌的理解還不如古詩(而很多學生對于格律詩的熟悉,主要還是得益于考試的需要),而對于現代詩的認識,卻存在時間比較近,心理距離比較遠,涵蓋面比較大,接受空間比較小的矛盾。初中學生作為這個領域的初嘗者,某些學識的欠缺與差距是無法掩蓋的事實,需要老師的引導,不能停留在尋章摘句中,停留在作者的表象之外,停留在詩歌的意象之外,只求得淺層的體驗和收獲。蜻蜓點水式的教學和閱讀對提高和拓展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是無益的,有的甚至會起反作用。
要搞好初中的詩歌教學,讓詩歌在學生心中不再陌生,不再遙遠,關鍵在于讓學生進入詩歌之城,在老師的引導下,入味、知味、品味,讓學生體驗發(fā)現之美,逐步養(yǎng)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收獲心理,讓詩歌真正成為學生人文素養(yǎng)提高的一個重要途徑。
詩歌的學習需要量的積累,詩歌的教學同樣要引導學生做好量的積累工作。對于現代中學而言,在“速成”主義與“快餐文化”的影響下,對于文學作品特別是詩歌閱讀方面缺少量的積累。古人“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在一定程度促成了詩歌的流行,讓詩歌走進當時人們的心中,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和群眾欣賞心理。在詩歌教學中,要學生對詩歌有一定的了解,就必須讓學生在盡可能大的范圍內接觸詩歌,積累情感底蘊。教師可以通過同一題材的詩歌進行比較閱讀,例如在教學余光中的《鄉(xiāng)愁》時,可以準備其他一些表現鄉(xiāng)愁的詩歌共同欣賞,通過比較閱讀,尋找各自的意象特質之間的異同。這種做法看起來加重了學生的負擔,但實際上給了學生更大知識權,實現了教育的增量,間接地達到了學生減負的效果。
詩歌的學習需要讀的鋪墊。詩從形式表現出來的是比喻性、象征性的語言,需要通過讀的形式加以激活和解讀。古人講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最好的例證。在詩歌的教學中,“讀”是必要的,且是首要的。閱讀能讀出閱讀者對詩歌的理解,讀出自己的滋味,形成心中各自具有詩情畫意的“哈姆雷特”,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個性。詩歌是個人的,閱讀同樣也是個人的,通過閱讀才能更好地走進作品,最大限度地接近作者的思想,感悟作品的魅力。因而在詩歌的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閱讀的興趣和積極性,讓讀詩成為一種習慣,讓閱讀、賞讀、品讀、精讀、吟唱、吟誦成為學生能夠選擇的學習手段,那么詩歌將更有活力。
詩歌的學習需要完成整體教學觀。詩歌的名句固然給我們留下恒久的記憶,但從詩歌的教學來看,還是要形成一個整體的觀念,從文化積淀、歷史背景、個人際遇中,完成整體引導學生接觸詩歌、融入詩歌、由詩歌而觸發(fā)的過程。試想“念天地之悠悠”、“斷腸人在天涯”等名句,如果離開了詩歌的本體,也就只有詩歌語言本身透視出來的意象,而失去了更深層次的意韻。從這個程度上來說,就要從立意的高度去把握詩歌教學的整體性,注重“情”、“景”的融合。王夫之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這里的情和景,實際上是意和象的關系。在當前的詩歌教學中,特別是在古詩的積累中,老師往往讓學生背誦一些傳統名句,養(yǎng)成名句積累的習慣,而不注重詩歌的整體消化和欣賞,完全是為了應付考而做出的所謂的應變之策,背離了詩歌教學的初衷。
教詩不是為了培養(yǎng)詩人,而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并成為學生必須具備的素質。要讓學生真正走近詩歌、走進詩歌,就需要讓學生在詩歌的大量閱讀中獲得詩歌的意象美、韻律美、意境美,讓學生由入味開始感知,由知味形成欣賞,由品味提升感悟。
(傅勇鋒,紹興市昌安實驗學校)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 2006年5期